六國論教學反思 六國論課后反思
六國論教學反思篇一
我對這節課的感覺是:整體上同學們能按我設計的程序進行合作探究與質疑,同學們課堂表現積極,發言踴躍,氣氛熱烈,不時出現同學們和老師快樂的笑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最后有些趕時間,主要是同學們發言的語言準備不夠嚴謹,枝節問題強調過多,影響了教學進程;同事們對本節課也能認可,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講本次課的收獲與存在的問題是,收獲有: 1、合作是教學快樂的鑰匙,這個合作既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又有同學們上課時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學習因合作而充滿歡樂,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現;2、鞏固落實很重要,之所以個別同學語言不嚴謹,最后環節有些趕時間,主要原因是個別同學對內容沒有進行認真的討論,課前預習不夠深入。3、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要講課的壓力促使自己精心準備,收獲課堂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有一定的壓力才會進步提高。存在的問題是:準備充分了要流暢地把教學流程完成需要長期的鍛煉,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還掌握得不夠熟練,課堂也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情況,合作探究的評比標準和細節還不完美,教學流程還不夠嫻熟,表達不流利,課堂也有些因聽課的人多而拘謹的情況。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這種良好的教學模式堅持運用到課堂中,教師同學們都參與,收獲上課與學習的快樂,相信隨著教改的深入與不斷科學化與精細化,同學們的學習和教師的生活將會充滿陽光。
六國論教學反思篇二
我上了高二語文第三冊的第一篇古文的第一課時,蘇洵的《六國論》。文章不長,500來字,一篇思路清晰,情緒激昂的政論文。教程安排3個課時。文章雖然不長,但卻牽涉到兩個背景,一是六國破滅的背景,二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讓同學們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主旨,這兩個背景必須介紹。這當然不是難事,這種故事性的背景學生都愛聽。我的安排是在第一課時,先在導入之中時就把六國破滅的背景給做個簡單的概括,然后再聯系課文具體介紹六國滅亡的原因;在第二課時,具體講授文章內容時再穿插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這一點安排的很好,得到了指導老師的肯定。但是文言文中還有一個讓人非常頭疼的教學環節,省又省不掉,講,學生又不愛聽。這就是文言字詞的講解,包括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因為這是第一堂古文課,我也只能按照傳統的教法,關于文言字詞的環節,把它放在了第一堂課,在導入,作者介紹,聽,讀后我便開始講解字詞,完全是我自己精心準備的一種灌輸式的講解。我也沒辦法,因為我一點經驗也沒有。
第一堂課上完后,指導老師給我提了一點小意見:“關于文言字詞,能不能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講解,同學們長時間沒有接觸文言文了,在第一堂課講了這么多像外語單詞一樣的文言知識,顯得有點太突兀;而且學生的底子都不是很好,這種講法,怕他們接受不了;我注意你講字詞時,很多同學都扒下了,你看在二班上課時,能不能字詞放一放,先梳理一下文章”。老師的意思是要把字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講解,按照現代語文教育觀點,文章內容與字詞句不能割裂開來,必須在具體的語境中把握具體字詞得意味,這一點,我早就考慮過,卻沒有這樣去準備。因為如果這樣,每一堂課就不是很完整了。但是指導老師是一個教無定法的教育工作者,他并不在乎每一堂課是否完整,只要有利于學生接受就行。這一點也是我比較欣賞的。課間只有10分鐘,他這一說,打亂了我的備課計劃,不過調整起來,也不是很難。《六國論》太熟了,完全可以丟開書本講解,況且梳理線索可以穿插點小故事,應該能夠把握好。第二節課在二班上課時,我把講字詞的時間,花在了梳理文章的線索上,完全是自主發揮,但卻不偏離根本,也許是二班基礎較好的緣故,扒著睡覺的學生沒有了。所以第二節課比第一節課上的成功。、
古文一般是比較好講的,因為不長,完全可以串講,但要注意重點的把握。不過要想把文章講生動也不是那么得心應手之事,畢竟古代的東西,過去那么長時間,學生打心眼里就不喜歡。但是如果能把當時人們身上的感情具體化,人性化,讓學生盡可能產生共鳴,還有就是處理好那些讓人提不起興趣得字詞(比如放在具體語境之中通過一種幽默的方式把握)。課堂效果肯定不會很差。
六國論教學反思篇三
一、備課過程中的考慮
1.學情、教情分析
《六國論》是一篇史論,重在說理,對高一學生來說,趣味性不強,課堂教學較難出彩。主題明確,課本注釋十分詳細,難點也不多,較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我本人教授文言文是弱項,所以選講這篇課文,以挑戰自我。
2.基本構想
⑴以活動為主,提供能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努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統一。
⑵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培養文言文學習的能力。既重過程又重結論;既教授傳統內容,又體現新課改精神。
⑶適當運用多媒體。
3、學習目標
⑴利用工具書疏通文字;
⑵把握文章大意,歸結主旨;
⑶探究說理性文言文的論證手法。
4、課時安排:一課時
5、學習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閱讀材料。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課前早讀閱讀:蘇轍《六國論》節選,李楨《六國論》節選,史料《七國興亡》,贊揚和批評《六國論》的文章各幾段,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6、教學方法
⑴教法:點撥答疑、講解、導引、檢測。
⑵學法:自主學習、討論。
7.主要步驟:四步兩場:四步:一是導入新課,感知課文。二是互相質疑解疑,合作學習。三是探究討論,學習論證藝術,四是理解寫作意圖,小結課文。重點在“兩場”:一場討論(字詞疑難問題),一場爭論(本文的論證有無漏洞)。
二.授課過程回顧
1、教學計劃用時:45分鐘,實際用時:49分鐘。完整地實現了教案計劃的步驟,條理比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突出了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活躍。
2、疏通文言字詞部分進展較順利,學生多次朗讀了課文,互相質疑解疑比較充分,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問題,一是思考對“賂者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論證運用了什么藝術技巧;二是探究“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的論證是充分有力的還是有漏洞的。第一個環節進展比較平,缺少特色。第二個環節引導得較好,所以比較成功,學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4、作業為二選一,一個是閱讀,一個是寫作,都可以作為《六國論》課后延伸,無論選做哪個,學生都要積極思考,繼續深入探究。
5、多媒體使用少而精。七國形勢圖配以動畫效果,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貫穿整節課。幾個文言文檢測題,可以加快課堂節奏,提高學習效率。其它與課堂關系不大的材料,盡管畫面精彩,但也舍棄不用。
三、對今后教學的思考
1、語文教學是一門技術,教師要有基本經驗,能駕馭課堂,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其條件是教師對學生要十分了解。就如同老農對土地和農時的了解很重要,什么時候下種,什么時候澆水,都要選擇最佳時機。教師在課堂上對每一分鐘的感覺都要準確,對每一個環節的處理都要操作熟練,否則,課堂不會流暢。今年我教高三,用的是高一的學生,學生情況不太了解,對自己的課堂節奏有一定影響。
2、語文教學更是一種藝術。同樣的問題,怎么處理,大有學問。怎樣講出一篇文章的個性?文學常識是聽老師的精彩介紹,還是讓學生自已介紹?一節課當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掀起高潮,把學生的心扉撞開?當學生的探究漸入佳境,怎樣推動他們把思考再深入一下,使高中語文課堂達到應有的深度?結束語如何將課堂的探究引向深入?這臺上的幾分鐘,就靠臺下長時間的學習與探索。著名教師授課,就像著名藝術家表演,自然流暢,水到渠成。從這方面說,我的學養和經驗的積累還差得遠。
3、豐富的知識儲備是教師不可缺少的。本節課上學生的一個問題是我沒有準備的,“《六國論》是史論,除了史論,還有什么論?”幸虧另一個學生找到相關資料,替我解圍,否則我只能說“回去查查”——不能當場解答,畢竟是遺憾的事。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
4、無論是新課程還是舊課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永遠的目標。新課程背景下的課,要忌浮虛,講實用;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學習,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尺講臺,亦甘亦苦。我愿把講授語文課當成一門藝術,讓它帶給學生終生的享受,也給自己以人生的慰藉。
看了“六國論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