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學反思 早課后反思
早教學反思篇一
文章的4、5小節重點介紹了三味書屋后園的蠟梅花。短短的幾句話不僅寫出了蠟梅開得多、顏色美、形態美,還寫出了蠟梅開得早。“早”,這不就是課文的題目嗎?這里有什么關系嗎?在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正好引入課后練習3的一道題,雖說學生的答案不是很完整,可也基本答到了點子上。
從文章一開始的“清香”到“書香”,再到開得最早的“蠟梅花”,進而聯想到魯迅書桌上的“早”字,文章要傳遞的究竟是什么呢?其實,文章的最后已經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魯迅先生就像蠟梅花一樣“早”,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并為之奮斗了一生。
最后的教學環節當然是融合“花早”與“人早”,讓學生明白作者寫這一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時時早,事事早,要珍惜時間,做東風第一枝”。
早教學反思篇二
《早》一文以“清香”為暗線,以作者的腳步為明線,看似游記卻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書屋的陳設,想起魯迅文中的臘梅,恍悟臘梅花是清香的來源,突出臘梅花最為顯著的特點: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開得最早,由這個“早”過渡到魯迅書桌上“早”字的來歷,感受到魯迅只有一次遲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讓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學生心靈。 初讀時,我首先考慮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讓學生體悟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相同之處,才可能真正讀懂課文。如何讓學生自發的去挖掘這兩者的間的內在聯系呢?(記得當時還很著急地詢問老師呢!)
一、揭題《早》,問1:由這個“早”字你想到了哪些句子?(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讓學生的積累顯示作用。]問2:讀讀課文中哪些句子是關于“早”的?(不要求讀好,理解,能找春來瑯瑯而讀就好!)
(由以上句子轉承)對魯迅有哪些了解?
二、初讀,理清脈絡。
默讀,想想課文寫了什么?按照作者所在的地點的轉換分清課文段落。
三、三味書屋。
(1)初聞清香,看到陳設。描寫了哪些陳設?是怎樣描寫的?注意方位詞。看到屋內陳設,作者想到了什么?遷移拓展訓練:可以根據圖上的“三味書屋”的擺設讓學生按方位順序說說,練習用這樣的方法說說我們的教室。
細看臘梅,想起魯迅:(1)認識過渡:“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來源:是蠟梅花。”承上啟下又前后呼應(“是什么香呢?”)。(2)欣賞蠟梅的美:花開得多、色澤美、香、早。(3)以花喻人:作者先是寫梅,后又筆鋒一轉談及魯迅,這兩者有聯系嗎?作者又是怎樣將這兩者聯系起來的呢?在兩段落中“早哇!”一句為過渡,上承梅花之早,下啟魯迅之早。(梅花的品格之高潔,魯迅的品德之高尚,是需要我們聯系一些魯迅的生平實際和文學作品的)(4)感悟“早”,積累有關珍惜時光的成語、古詩、名人名言等。
反思:在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像講故事一樣去介紹《少年閏土》《祝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去講解魯迅這個人,幸運的是我曾經去過魯迅故居,也去看過三味書屋,讓學生留下魯迅錚錚鐵骨的形象很重要。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還是很活躍的,在充分感知蠟梅特點的基礎上,感知魯迅的“早”,知道魯迅和臘梅的相同之處.進一步了解"借花喻人"這種寫作手法.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用方位轉移的方法介紹了三味書屋里的陳設,也許是因為課堂上我對這種寫作手法的講解不夠透徹,因此學生的課后作業"仿照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手法介紹一處處所"完成的并不理想.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方位詞用的不夠準確,文章條理雜亂,不清晰.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優點,但也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
早教學反思篇三
《早》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課題為《三味書屋》,作者吳伯簫。本文很貼切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教育意義也十分深遠,我對于本課的教學,感受頗深。 文中的主人公——魯迅,學生對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則帶學生走進他的童年,和同學們一樣求知的童年,進一步去了解小時候的魯迅。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個訪問過程中,隨著地點的不斷轉換,觀察點的不斷轉移,學生理解起來很抽象。于是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有關地點轉換的詞語,繪一幅行走線路圖,其中三味書屋陳設的敘述,結合方位詞在課文的擦圖上標出方位,用序號標出所寫物件的先后順序。在學生們的努力下,課堂教學中,學生所作的圖及所標順序雖然不盡人意,也有弄錯方位的,但是大體是合理的。在進一步的教學探討中,我加以簡筆畫板書,學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線和觀察順序。在找魯迅的書桌時,有少部分同學找錯了,我以壽鏡吾先生的座位為中心稍加點撥,東南西北一標出來,同學們就都找到了,即擦圖左上角那張。隨著教學的深入,梅花隨之出現。在梅花的分析學習后,學生對梅花有了更深的認知,也深深地愛上了它。我讓學生欣賞了一些梅花的圖畫后,讓學生也畫一畫梅花,結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這樣,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時,也讓他們得以作畫練習,使學生在輕松學文的同時,美育也得以應用。
二、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
“歲寒三友”學生都熟悉,梅花從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愛,它以顏色美、形態美、品格美令我們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風中,一侯就是梅花,它開得最早,不懼嚴寒,獨自爭春,首先就讓學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礎上學習并具有梅花一樣的品格。緊接著進入魯迅書桌上刻的“早”子的來歷的學習。小時候的魯迅,一次特殊的遲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決心從此要早到,并時時早,事事早。學生們從魯迅身上就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成長在幸福的今天,也爭做時時早,事事早,用功讀書。可是,卻不能隨意在課桌,墻壁,樹木等上面刻字,要愛護公物,愛護環境,要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特別是魯迅父親病重,小小年紀,在用功念書的同時,他又是幫家務,又是當東西,又是抓藥,很累,很懂事。學生們討論后,也要做一個體貼父母,尊敬長輩,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三 、以物喻人,爭做“東風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與人“魯迅”的相同之處時,以梅花“開得早”來贊美魯迅的“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學生們要像魯迅一樣,要像梅花一樣做“東風第一枝”。不僅如此,梅花和魯迅難道只是“早”子相同嗎?進一步的探討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風傲雪,魯迅敢于同反動派作斗爭,他們都是頑強的;梅花的盛開預示著春天的到來,魯迅為民族的解放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他們都是“光明的使者”。回到課堂來,學生們應該怎么做呢?討論后,得出在學校做一名好學生,在家里做一個好孩子,努力學習,學好知識和本領,長大了去建設祖國,建設家鄉,把愛回報給社會。
我們校長說過:“一課即使不能幾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有法,但教無定法。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們都各顯神通,妙招無窮。對于農村教育,還很原始,但是我們要盡量地運用好現有的教育資源,最大力度地培養祖國的花朵,今天的小樹,明天的棟梁,讓孩子們健康活潑地成長。這就是我們一名教育者的天職。
看了“早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