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學反思 溶解度課后反思
溶解度教學反思篇一
通過上節課學習的物質溶解性,知道溶解度為什么要強調“一定溫度”的條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進學生思考:用一試管水跟一燒杯水分別溶解白糖和食鹽,能否判斷白糖和食鹽哪個溶解能力更大嗎?說明要進行物質性質強弱、能力大小的比較,就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人們對固體溶質的溶解度所定的標準是“100克溶劑”,因此比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體物質的溶解能力達到最大值,即溶液達到飽和,否則無法比較。
溶解度單位是:克/100克水。建議讓學生從:條件、標準、狀態、單位方面歸納。
溶解度教學反思篇二
本學期在上第九單元第二課題《溶解度》時,我的計劃課時是安排3課時。其中第一課時,我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第一課時:先對第一課題“溶液的形成”進行學生自主發言式的簡單復習,接著老師提出問題“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了“溶液中溶質的溶解能力與溶質和溶劑本身的性質有關。”即相同的溶劑中,溶解的溶質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質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無限量的呢?然后,請學生聯系生活中沖糖水喝的事例,先進行思考和討論,再由演示實驗,說明結論。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接著還是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例,用打形象、貼切的比方,平白的敘述等方式,讓學生先從經驗上去分析,對糖水進行加糖、加水、加熱等操作,對所得糖水溶液的影響變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學生上臺具體演示以上幾種操作的實驗。其他學生觀看實驗現象,并試著說出結論。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出溫度和溶劑的量對溶液的影響,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進而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換方法進行歸納。
本課,我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契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課堂上,拉近了學生的情感,學生較易于接受和理解。采問題式,鼓勵學生思考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親自用化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結論。學生掌握較好。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我認為就是課堂上給做的課堂練習量不是很充足。
溶解度教學反思篇三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學生難于理解,且這個概念也是初高中銜接不上的一個點,初中新課程中對溶解度的計算不作要求,老師也講得淺顯,但到了高中,又有對溶解度的直接計算,所以很多同學不能適應。因此,初中老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溶解度這個概念的實質。
如“溶解度”概念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本節課以“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為中心目標,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進行了有個性、有創意的快樂探究之旅。教學時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活動提供了許多機會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設置問題群、應用多媒體、分步突破難點,使環節緊扣、層層遞進,師、生及教材編寫者思維同步,形成共鳴,高潮迭起。
由于教學任務重安排的內容較多,結果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建議以后再講本節時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只完成溶解度的定義,第二課時講溶解度曲線的意義及應用。
本節課還有一個缺點:師生之間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學根本沒有跟上教師的思路,回答問題事實而非。
今后上課時要多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對學生給予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跟上教師的思路,當然也要注重學生的不同觀點,不能只顧照著自己的思路走。
看了“溶解度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