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都有哪些標準(2)
⑤每節要有總結、反思、測評。
c、課堂流程:
①預習交流,確定目標;②分配任務,立體教學;③完成任務,合作探究;④展現拔高,師生互動;⑤穿插鞏固,全面掌握;⑥達標測評,檢查驗收。⑦⑧
d、課堂氣氛: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說,敢爬黑板,敢下桌討論,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后,緊張活潑,讀、說、議、評、寫貫穿始終;拓展、挖掘、提高,重視能力培養;學生活動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參與;課堂效率高,效果好,達標率高。
13、預習、展示、反饋的具體要求:
a、預習:學習的起點——讓50%的學生通過自學掌握50%的問題,然后通過合作交流,再讓70%的學生掌握70%的問題,建構起初步的知識結構;
b、展示:解決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先學后‘交’,當堂達標”。教師根據學情組織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展示分為組內組織的“小展示”和班內“大展示”。大展示要講究技巧,展示普遍性問題,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一般主張由學力較弱的學生多展示,當然對展示內容教師要學會取舍,太難和太易的都不作為展示內容。展示過程教師要敢于“利用”學生,實現學生自身能力差異的資源共享,“兵教兵”、“兵帶兵”、“兵練兵”、“兵強兵”。
c、反饋:落實效益——實行驗收制度,檢查目標達成的情況,也是對學習目標的回歸必檢測。在考試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學都必須滿足兩個要求:學生的需要和考試的需要。反饋即是達標,又是教師對知識的提煉、拓展和升華。
14、小組的要求和評價:
a、分組:異質同組,同組采用aa、bb、cc分法;同質結對,競爭合作。
b、理念:小組長又叫“教師助理”。一間教室里的n個小班,每個小組視為一個“小班”,高效課堂等于“小班化”教學。
c、小組學習:可概括為“1:6教學法”——1個教師負責解決6個小組長的問題,調動掌握6個小組的學情,每個組長負責解決6個組員的問題,調動掌握每個成員的學情。
d、即時性評價:教師要抓好小組學習的即時性評價,一評知識,二評情感態度,三評行為習慣、動作語言。
e、分工:組內“小展示”由組長負責,班內“大展示”由教師負責。
f、一節完整的課堂包括:完成既定的教學進度和任務,完成小組、個人評價。
15、高效課堂對教師的要求:教師要成為“第四者”,促進者、學習者、決定者、幸福者。
a、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轉換,教師由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做學生成長的推手。
b、實現教學相長,教師還應當是學習者,與學生一起“同學”。教師上課也是“上學”,教書也是“進修”。
c、一節高效課,它是由教師和學生合力打造而成的,這其中教師的作用當然不容忽視。盡管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角,但他畢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師“決定”著一節課的好壞質量。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課堂,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國家和民眾。
d、從職業特點上,教師還要改變生命現狀,做一個發展的人,一個教育理念的行動者,一個幸福的職業者。
16、高效課堂的管理:
a、抓“兩頭”,促中間。一頭指導學案的編制與預習,一頭指當堂的達標測評,中間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結論生成的過程。導學案的編制即“備課”:主備——年級組——主備——個備——課后備。
b、領導班子上觀摩課,骨干教師上示范課,普通教師上達標課,較弱教師上過關課,整改教師上提高課。校長要“清心、正氣、洗腦”。
c、學科、年級、班組組織自己的聽評課。
d、立足課堂,狠抓落實:一談二警三停。
e、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抓教師的觀念轉變,同時更抓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
17、高效課堂的三條高壓線:
a、預習不充分的課不準上。
b、嚴禁教師與學生“搶風頭”。
c、必須當堂落實達標。
18、高效課堂的“命門”:“開放”是前提,“關鍵”定成敗,產品是課堂,模式出效益,流程生能力。
a、“開放”是前提:教師要敢于放手,學習能力來自“開放”,開放的程度決定了教育的高度。窮人的孩子為什么早當家、能當家?放手就是愛,放手就是“放生”,開放就是解放。
b、“關鍵”定成敗:一切取決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是否真正覺醒和發揮。回到教育的“原點”,探索“人”的教育,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用“展示”解決學習的“內驅力”,形成學習的“興趣中心”。
c、產品是課堂:要制定課堂標準,淡化教師的“課堂藝術”。再靠教學技藝“包打天下”絕對是一廂情愿,“茶壺里面起波瀾”不解決問題,唯有重視課堂標準,才能“生產”出合格的課堂,才能保證讓每一個人的每一節課都合格。
d、模式出效益:用四個月的時間,解決模式的“硬著陸”,任何人在臨貼階段都不準許超越模式。“機動車靠左行駛”,寶馬車概不例外,這就是“規”,亦為課堂“之道”。
e、流程生產力:兗州一中教學樓前的金魚會跳舞。掌握了模式,習慣了流程,便能產生良性循環,形成“能力”,所謂“熟能生巧”。
19、教師實現職業幸福的途徑:
a、常規途徑:總結——反思——實踐——總結模式。
b、“小課題”研究:拒絕假大空泛繡花枕頭般的“大課題”,揪住課堂教學中的“活問題”,持之以恒地捻針尖,力行數年,必有所成。
c、教師個人俱樂部:充分發揮“特級教師”的專業優勢,鼓勵教師發展個人特長。教師個人俱樂部還應與學生社團組織實現“雙力互動”。
20、高效課堂的文化追求:
a、學校應當是一部大書,一草一木都應是教育資源,都要能夠發揮“教”與“育”的功能。校園文化的策劃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點時空,比如利用教學樓的樓道樓梯,設計一部“中國歷史走廊”。利用教室的外墻,制作一個“課間加油站”,利用每一棵樹木,創意一個“歷史名人園林”┄┄唯有把學生“浸泡”在優質文化里才可以實現教育的目的,如何占領學生的“視線”,是一個方向。
b、團隊文化最好的解讀是“家”,生生之間最佳關系解讀是“家人”。
c、班級文化應基于“責任”的建設,從真正的班規入手,強化自主、平等、尊重、合作、溫暖的班級文化。好的班規,既能看見,又能摸著,是一部嚴肅的“班級憲法”。推薦閱讀《在與眾不同的教室里》(李茂編譯)
21、高效課堂符合新課改理念:
a、緊扣“教”與“學”,真正實現了“兩個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
b、圍繞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詮釋的是師與生的關系: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實現師生相長。
d、教書育人的完美體現。
e、從“傳統”到“高效”的教學比喻。傳統課堂是教師抱著學生走,洋思等一類課改典型均屬于教師牽著學生走,高效課堂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跑著走。
教學是什么?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
師之體育教師,把籃球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投籃。
師之音樂課,為“跑調”的學生糾正“調子”。
“育兒”說,讓孩子吃飽吃好,而不能替代孩子吃飯。
“媽媽解放”的啟示,在襁褓中的孩子讓當媽媽的最累,只有當孩子可以獨立“吃飯和行走”時,媽媽才意味著得到了解放。
22、高效課堂模式先“繼承”再“生成”:沒有“臨貼”豈會有“破貼”?先用“田字格”寫字,嚴禁貌似有見地的批判地學,否則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我們要求所有“共同體”學校用四個月時間進行高效課堂的“臨帖”,這個階段叫“繼承”。第二個階段叫批判與生成,在這個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課堂特色,這個特色應該是“同質異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在形態上。沒有批評就沒有超越,當然也不會有真正的生成,“臨貼”是為了“破貼”。但一開始就忙著批判,結果一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批判地學往往呈現為“貌似有見地”。另外,即使是批評,我們也主張“行動批判”,而不是指手畫腳瞎白話,有些批評,顯然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可以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但天降大任,總得有人亮出肩膀去“扛”起這個偉大的民族所賦予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