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通用學習方法 > 課堂學習 >

諸子散文選讀教案

時間: 如英2 課堂學習

  歷史散文屬于記敘文,諸子散文則屬于論說文。但你知道諸子散文選讀教案嗎?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諸子散文選讀教案,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諸子散文選讀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了解《論語》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領會孔子勇于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課文,體會運用動作、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寫作手法。

  2、借助多媒體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咱們就開始學習《先秦諸子選讀》。那么什么叫先秦諸子呢?在這里所說的先秦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代各學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們的著作。

  春秋時期,教育開始普及,這時候產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叫新士人。他們能文能武,博學多才,多給大夫做家臣。這個階層還包括大批受過教育最終拋進平民階層的沒落奴隸主貴族。新士人有獨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書立說或者發表言論,成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他們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財富。

  先秦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陰陽等,在本課程中,我們將主要學習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簡介。

  儒家是由孔子開創。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統治的思想。儒家傳統經典即六經或六藝,即《易》《書》《詩》《禮》《樂》《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造者。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張中庸之道,反對“過”與“不及”。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創立的學派,在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家之學并稱為顯學。墨子,相傳為戰國時期宋國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產的手工業者階層的思想家。他主張“非攻”(反對掠奪性戰爭)、“兼愛”(既愛自己和祖國,也愛別人和別國)。

  道家是由老子所創立的學派。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終極存在,是一種有規律性的東西。莊子(約前369-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于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韓非,戰國末期唯物主義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法治,反對儒家的禮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視。他的法治主張,符合當時新興地主階級企圖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的要求,從歷史發展來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他主張的極權政治、高壓政策(如殘酷的刑罰)等等,主要是針對勞動人民的,這又是違反人民的利益的。

  先秦的諸多經典,如《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都是我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從文體上看,它們都基本上屬于議論文。以它們所代表的文章,對于后人來說,可以說是具有無窮的魅力。這些著作流派眾多,而且其中充滿了卓越的智慧。這一時期就流派風格之多、哲思之深、影響之遠、原創之強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絕后的。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

  關于《論語》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資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長短不一,前后兩章之間也不一定有什么關聯。

  關于書名的來源,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這樣的解釋:“《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lún:編纂。

  語錄體的特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書,主要體式有四種:

  (1)直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

  (2)答問體,即先指出問者及所問問題,然后記錄孔子的回答;

  (3)對話體,記錄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間的對話經過情形;

  (4)一邊記敘事情的經過,一邊記錄孔子的言論。

  一、請同學們先閱讀該單元前面的概說,以及《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前面的說明。在同學們閱讀正文之前,首先應該通過自己動手,來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請同學閱讀正文,參考注釋,掌握如下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長沮( )桀溺( )耦而耕( )憮然( )耰( )輟( )荷蓧( )食之( )

  2、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鎮守邊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無道:沒有德政。

  耦而耕:兩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變。

  憮然:悵然若失的樣子。

  諫:挽回。

  趨:快步走。

  荷:背負。

  食:拿東西給別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儀封人請見:“見”通“現”,引見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誰以易之:“而”通“爾”。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蕓:“蕓”通“耘”。

  使子路反見之:“反”通“返”。

  4、做課后第三大題。

  三、能夠結合注釋會翻譯每一節的內容。

  1、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 儀地長官求見孔子,他說:“君子到了這里,我都要求見。”見孔子后,出來說:“諸位,不要在乎官職,天下無道很久了,老天要你們的老師成為號令天下的圣人。”

  2、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爾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長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過,讓子路詢問渡口。長沮說:“駕車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是魯國孔丘嗎?”“是。”“他天生就應該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我是仲由。”“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是。”“壞人壞事象洪水一樣泛濫,誰和你們去改變?你與其跟隨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他邊說邊不停地播種。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說:“人不能和鳥獸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誰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著提倡改革了。”

  3、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己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歌路過孔子車旁,說:“鳳啊!鳳啊!你怎么這樣倒霉?過去的不可挽回,未來的還可以趕上。算了!算了!現在的執政者很危險!”孔子下車,想同他說話。他趕快避開了,孔子沒能與他交談。

  4、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返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著農具。子路問:“您見到過我的老師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說完,就扶著拐杖除草。子路拱著手站在一邊。老人留子路過夜,殺雞煮飯給子路吃,又讓兩個兒子跟子路相見。第二天,子路告辭,趕上孔子一行,把情況向孔子做了匯報。孔子說:“是隱士。”讓子路返回去見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門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之間的禮節,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能拋棄呢?想潔身自好,卻破壞了君臣之間的大倫。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義務,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5、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 子路在石門睡覺,看門的說:“哪來?”子路答:“從孔子那里來。”問:“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四、思考問題。

  1、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孔子的為人。

  知道時代不太平,難以實現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夠努力堅持去實現去維護思想的核心“禮”。

  2、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觀點。而本文孔子給我們的印象是“知其不可為而為這”。如何看待孔子與孟子的這種差別。

  提示:可以考慮提出者不同的出發點。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與長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因為世道太亂,因此躲起來,他們屬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變,雖然有時候這種努力并沒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發點和目的是應該值得肯定的。

  五、問題探索。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寫一篇小短文,說一說儒家思想為什么能夠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儒家思想?

  諸子散文選讀教案二

  一、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一些內涵豐富、盔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道不同,不相為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這些成語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識到僅僅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就足以說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閃耀呢?

  二、 語段解讀:

  (1)第一則:結合文章的內容,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第二則:根據文章的內容,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第三則: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

  (4)第四則:(第六則、第七則)

  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5)第五則: 第八則:(第11、12、13則)

  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到兩處,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

  三、體悟探究:聯系課后課后兩則材料,孔子提倡“誠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談談孔子所說的“信”的原則

  四、課堂小結: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

  【布置作業】:完成課后題

  諸子散文選讀教案三

  一、查預習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進行解釋

  ①富而可求也 而,通“如”,如果

  ②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要”通“約”,貧困

  2.解釋下列加點字;

  ①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用作動詞,吃飯

  ②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處,安居,此處可理解為“接受”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比:并列,緊靠

  ④子路問成人 成人:完美無缺的人

  ⑤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雖,即使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實的

  ⑦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惡,疑問代詞,哪里,何

  二、梳理

  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并完成在作業本上

  1.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評析】 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2.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于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評析】 孔子在這里通過評價公叔文子,進一步闡釋“義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義、禮,公叔文子并非不說、不笑、不取錢財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為

  3.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5.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評析】 本章談人格完善的問題孔子認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談到這里,孔子還認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尤其是本章提出“見利思義”的主張,即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要考慮是否符合義,不義則不為這句話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

  6.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評析】 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學說的組成部分

  7.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

  8.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9.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評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10.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范《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

  三、拓展

  學完本課后,你對于孔子的義利觀,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與一般人(“小人”)的對比方面,簡述孔子的“義”“利”觀

  參考答案見課本31頁倒數第二段

  四、訓練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崇德尚義的傳統人們把為了道義而不能推辭某種責任稱為“義不容辭”,把基于正義而產生的憤怒稱為“義憤”,把為了公眾利益而從事的崇尚和大無畏的行動稱為“義舉”,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維護正義的人稱為“義士”,把正義的戰爭稱為“義戰”,把為正義而戰的軍隊稱為“義師”……

  請以“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81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barbapapa| 头像权威| 夫妻之间的理性| 我的老婆又大肚| 高慧君| 译码器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双妻艳| 富贵黄金屋国语| 抖音账号| 木村多江| 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 张艺宣| http://www.douyin.com| 原纱央莉| 砌生猪肉| 看黄免费在线| 美国电影《迷失》完整版免费观看| 步步惊心剧照| 我的电影在线观看| 男人干女人的视频| 杨子纯| 时尚购物| 混沌行走| 疯狂 电影| 都市频道今日节目表| 即便如此我依然爱着我的老婆| 欧美一级大胆视频| catastrophe翻译| 超级方程式| 爆操大胸美女| 斑点狗动画片| 真爱惹麻烦免费完整版电视剧| 追诉电视剧| 肥猫正传| 最爱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演员任贤齐简历| 张念骅| 精卫填海演员表| 高钧贤| 浙江卫视节目表(全部)| 黑帮大佬36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