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3篇
散文教學到底有哪些獨特的規律?如何提高學生對散文的認識水平?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散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散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一
一、用多種途徑感受文本的美。
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直觀,我利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語言的魅力。如“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這句話,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體驗為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我沒有一帶而過,而是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自己畫一畫、自己做一做、自己數一數,在情境中體驗。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讓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情境體驗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學生一邊做就一邊背下了這段話。學生們在表演讀的過程中,對張衡數星星體會得更深刻了,他們不僅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中體會到了張衡的認真,耐心,甚至還體會到了他對星星的喜歡,他數星星時的困難,星星不停地在動,眼都看花了,手都酸了……
二、精選媒體,系統設計,寓教于樂,樂中求學。
這篇課文滲透著科學知識,因此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滲透是學生樂于接受的,也有必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如:一組一組的星星、北斗七星和北極星,我用課件讓學生欣賞美麗的星星。為了更形象地知道“北斗七星繞著北極星轉”,我還根據課文內容“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對著的一顆星,就是北極星。北斗七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出示幻燈片顯示北斗七星和北極星,并運用動畫的形式演示出北斗星圍繞北極星轉動的畫面,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看到北斗七星是如何繞著北極星轉動的。通過媒體化抽象為形象,既突破了重難點,又使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我覺得這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是符合這篇課文特點的,學生能夠在玩中學、在學中樂,但是如何發揮小組學習的特點是我對這節課學要思考的地方。
散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二
一、創設情境,融入美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創設的環境中自然、快樂地學習,是教學寫景散文的重要方法。上課之前,我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動的教學環境。比如教學《草原》時,課文第一節展現了草原的無限美景,我先播放了一望無垠的草原,讓他們理解“一碧千里”,然后再播放羊群,羊群像“白花”,給草原增添了無限生趣。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秀麗的自然風光,而且能引發學生審美情趣,進而激發學生欣賞散文的熱情。
2、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關活動。組織學生到縣內風景名勝地去旅游,然后閱讀描寫這些地方的優秀散文,進行欣賞和感悟,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有利于提高學生欣賞能力。例如,《桂林山水》、《黃山奇石》等文章,盡量以錄象、視頻等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幫助學生閱讀和欣賞這些寫景散文。
二、品味語言,感受美
盡管各類散文都講究語言美,但寫景散文將語言美發揮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說是極致。品味語言是中學生學習散文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他們能夠透過優美的語言在心中獲得有關景物的生動形象,獲得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也獲得對語言形式美的感知。品味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朗讀,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語言細節特別是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進行賞析。如《鄉下人家》一課中,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這里,“青”“紅”“碧綠”寫出了鄉下人家院子的顏色之美; “風趣”,表現了藤和葉不同的魅力;“可愛”描繪了農家院子的迷人景色,令人遐想不斷。
三、指導誦讀,提升美
寫景散文,非常適合于朗誦,通過朗誦,學生能更透徹地理解散文的思想內涵,更透徹地領會作者飽滿的感情,在朗誦中,學生的思想感情也會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不知不覺中培養起豐富的情感和審美情趣。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寫漓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我就引導學生反復朗誦,讀出江水的“靜、清、綠”。學生越讀越入情,充分體會到了江水的美麗。我覺得寫景散文通過創設情境、品味語言、指導誦讀等手段,能夠使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景物的特點,感受到美,享受著美,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散文的能力。
四、根據散文的所狀之物,盡量提供實物
我提供實物讓學生觀察,然后欣賞散文,體會作者描寫的準確,用詞的恰當,感情的充沛。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狀物散文欣賞能力。楊梅成熟是四、五月,教學魯彥的《故鄉的楊梅》,就可以選在這段時間,楊梅是仙居的特產,仙居的楊梅個大、味美,教學時,我把實物帶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觸摸、品嘗楊梅,再結合回憶,體悟和欣賞魯彥的《故鄉的楊梅》,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狀物類散文的教學,比如葉圣陶的《牽牛花》、郭沫若的《銀杏》等文。
五、結合狀物散文內容的特點,開展游戲化教學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感情。”為此,我創造條件,開展游戲化教學。比如我在組織學生欣賞《荷花》時,我先讓學生仔細閱讀,然后讓他們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麗的荷花,在春風的吹拂下盡情地開放,然后體味文中的象征意味。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后,組織幾個學生根據情景自編情景劇進行表演,使全班學生能輕松完整地欣賞散文并理解它。這樣,整個活動以游戲貫穿始終,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發展,培養了欣賞能力,培養了審美情趣。
六、注重個性化的閱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閱讀是一種非常自我、非常個人化的行為,面對同一文本,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就是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教學《荷花》這篇課文時,這位教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一、二自然段,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為什么喜歡。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課文,大聲讀、輕聲讀、默讀……都可以。對于喜歡的句子,有可能我喜歡這句,你喜歡那句,就算喜歡的是同樣的句子,我認為它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你認為它形象的寫出了荷葉多……從學生交流的情況來看,答案五花八門,理由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是老師不希望出現的,但不管如何,這是學生自己的東西,是學生自己“讀”來的。而老師所要做的是“珍視”,不要一味的否定。
七、注重積累
新課標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課文《荷花》中有這樣幾句描寫荷花的句子:“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樣描寫花的句子非常優美,只要學生掌握它們,碰到要寫花,也可以這樣來寫。有學生就在他的習作中這樣寫到:“花壇里的花開得特別多,萬紫千紅,千姿百態:有的是金黃色的,有的是紫色的,有的白里透著粉紅,還有大紅色和玫瑰紅的……它們朵朵亭亭玉立,象一個個俊俏的少女。”
教學實踐證明,散文的種類雖然繁多,但都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們只有認清不同的散文種類,抓住不同種類散文總體結構的藝術特征,把握它們不同的藝術創造規律,才能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透徹的解析,從而取得更切實有效的教學效果。
散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三
1.運用自然情景法
兒童散文詩《桑樹媽媽》、《落葉》等自然特征明顯,比較形象,幼兒容易理解的作品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比如《落葉》:
秋風起了,天氣涼了,一片片的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
樹葉落到地上,小蟲爬過來,躺在下面,把它當作小屋。
樹葉落在溝里,螞蟻爬過來,坐在上面,把它當作小船。
樹葉落在河里,小魚游過來,藏在底下,把它當作小傘。
樹葉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見了說:
“來信了,催我們到南方去了。”
作品構思新穎,語言簡練,季節性明顯,生動形象。可以選擇在秋季的落葉樹下進行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然情景的認知教育功能,讓幼兒躺在落葉下面,坐在落葉上面,在與落葉的親密接觸情景中,理解散文詩優美的語言,感受詩中角色的可愛有趣。通過對兒童散文詩的欣賞和有表情地朗誦,可以引導幼兒根據詩里的內容畫出簡單的情節畫,進行擴散思維,仿編散文詩,等等。
2.運用生活情景法
兒童散文詩《小錘子》、《輕輕地》等行為習慣教育類的作品,旨在養成幼兒懂禮貌、講文明、愛父母等行為習慣。這類對幼兒良好習慣具有行為教育功能的作品,教學時可以采用生活情景法。比如《輕輕地》:
媽媽起床啦!
輕輕地穿衣,輕輕地下床,輕輕地走路……
爸爸昨天上夜班,回家很晚很晚,現在還在甜甜地睡著。
佳佳起床啦!
輕輕地穿衣,輕輕地下床,輕輕地走路……
媽媽望著佳佳笑,佳佳望著媽媽笑。
呼嚕,呼嚕,爸爸睡得好香呢!
作品反映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妨礙他人休息。對于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在家里是“小太陽”,“小皇帝”往往是父母長輩不影響他(她),他(她)可以影響任何人的休息,這么看來,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又不能僅僅是說教。所以,這類作品可以通過生活情景的表演來進行,發揮生活情景的行為教育功能,讓幼兒扮演詩中的角色,表演詩的情景,親身體驗“輕輕地”感覺,逐步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3.運用多媒體手段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靜態的、呆板的畫面變成動態的、生動的情景,一些比較抽象的,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的作品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比如《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沒完沒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鳥在屋檐下躲雨,他們在爭論一個有趣的問題: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
小白鴿說:“春雨是無色的,你們伸手接幾滴瞧瞧吧。”
小燕子說:“不對,春雨是綠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綠了;春雨淋在柳樹上,柳枝兒綠了……”
麻雀說:“不不!春雨是紅色的。你們瞧!春雨灑在桃樹上,桃花紅了;春雨滴在杏樹上,杏花兒紅了……”
小黃鶯說:“不對,不對,春雨是黃色的。不是嗎?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黃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兒也黃了……”
春雨聽了大家的爭論,下得更歡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說:“親愛的小鳥們,你們的話都對,但都沒有說全面。我本身是無色的,但我能給春天的大地帶來萬紫千紅……”
這個作品描述出綿綿的春雨、歡快的群鳥、萬紫千紅的美麗畫卷,但憑幼兒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靜態的畫面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配上輕柔舒緩的鋼琴音樂背景,童話般的小屋在沙沙的小雨中靜默著,屋檐下人性化的小鳥唧唧喳喳互相辯論著,伴隨甜美的角色語言,顯示出的翠綠的草地、嫩綠的柳枝,粉紅的桃花、淡紅的杏花,金黃油菜花、鵝黃蒲公英……詩情畫意的教學情景,幼兒的注意被吸引了,幼兒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把聽到,看到的春天告訴他人。情景交融,有聲有色的活動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散文詩的意境,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對啟發幼兒想象力,創造力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