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有可能出現的問題(3)
第三是教師越俎代庖。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寫作、解題等學習實踐后,教師往往把應該由學生完成的總結、、歸納、反思的機會剝奪掉,代之以教師自己的“歸納”,其理由是“學生答不到點子上”,“完不成教學任務”,“浪費時間”……這其實就是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教學的變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于求成。似乎某些規律、方法的歸納,一次就必須系統、全面、正確,以后就一勞永逸。不知道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個道理。于是片面追求“歸納”完美,造成脫離學生認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那么應當怎樣實施“學生歸納法”呢?
我認為首先教師要擺正位置,明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正確關系。心中要明白“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個道理。一定要在歸納法實施的過程中突出“學生”二字,盡量為學生的歸納、反思提供時間和機會。因為只有學生對規律、方法的吸收和內化,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的歸納即使系統、正確、全面,即使能讓學生倒背如流,畢竟屬于“體外循環”,不可能轉化為學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題型、新情景面前“干瞪眼”。
其次,要學會實施“歸納”的方法。學習與歸納是緊密聯系的,而學生的得益和提高又是一個學習與歸納不斷反復而又螺旋式推進的過程。一般來說,歸納要放在學習之后,即在“學習實踐”的基礎上進行,這樣容易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當然也可以在學習之前,先回顧相關的規律、方法,加深印象,然后進入學習實踐。但是“回顧”的應當是之前的學習實際,而不是拋開學習實際去空背規律、方法。
再次,要容忍學生在歸納中出現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錯誤。有的規律、思路、方法,對教師來說也許是簡單的、完整的、嚴密的,但是對學生來說卻往往是艱深的、破碎的、粗陋的,這是由學生的特定的學習階段和特定的學習水平所決定了的。正因為如此,學生才需要不斷地、反復地學習、歸納。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肯定學生的階段性進步,分階段、分層次地引領學生逐步形成對規律、方法的正確認識。
最后,要讓“學生歸納法”滲透到所有的教學環節中。從時間角度看,要組織學生每節、每周、每月、每學期、每階段都實施歸納。從學習形式而言,課堂上要通過提問、思考、討論、交流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歸納、反思。學生個體的歸納反思的結論,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形成思維“碰撞”,激發思維“火花”,在辯解中凸顯正確。也可以通過教師板書讓學生辨析,還可以通過記錄,讓學生加深印象。學生作業中要留有歸納反思的指定空間,迫使學生養成歸納反思的習慣。當然歸納的任務必須具體明確,學生才好操作,教師才好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