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總結
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班主任必須具備影響一切的力量,才能團結組織學生,帶領學生前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一篇有關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的總結事例,歡迎參閱!
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總結
一、好習慣創造好人生
“習慣”兩個字,對我們大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好習慣、壞習慣”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詞,回顧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也一直思考和實踐著“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問題”,然而直到我讀了一些關于習慣的書之后,我才被習慣的力量深深震撼,習慣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工作、生活、事業,甚至影響他的一生乃至生命。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能載著你走向成功,也能馱著你滑向失敗,好習慣是幸福的源泉,壞習慣是痛苦的開始,而如何選擇,完全取決于自己。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臺灣的郭騰尹在《命好不如習慣好》中寫到“警覺習慣的存在”是人生改變的契機;“駕馭習慣的方向”是人生遠景的眺望;“突破習慣的束縛”是人生潛能的發揮。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習慣比聰明更重要。習慣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人們通常只把習慣和人的一些行為舉止聯系在一起,而卻很少把習慣和成功關聯在一起。但是,當你去了解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時,你會發現習慣幾乎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有些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有些習慣是在后來的學習、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比如,一個人從小就養成了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的習慣,他成年后,在工作中就會成為一個計劃性很強的人,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 智力是天生的,但可以在好習慣的幫助下,提高智力,開發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
成功的人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的習慣構造的日常行為規律,他們并不比別人更聰明,而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他們并不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準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卻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讓他們更有效率、更有條理。
我在高中時期立下座右銘:“無一時不學,無一事不學,無一處不學”,雖說這么多年我并沒有完全做到,但它讓我養成了勤于學習的習慣,這種習慣讓我受益終身。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凡事要就不做,做則做好!”,早年前,我對參加優質課競賽我是沒有興趣的,主要是我知道這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而我一直帶兩個班的課,擔心影響到班上的學生。01—03年我有機會參加市級以上的比賽,我都放棄了。后來在組里老師的鼓勵下,我終于在04年選擇了參賽,而一旦我作出了決定,我心理就有個聲音“凡事要就不做,做則做好!”04年我參加市優質課比賽獲第一名,05年代表宜昌市參加省優質課比賽獲第一名,06年下半年我帶兩個班的課,平時教學任務非常繁重,但為了參加全國比賽,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我是代表湖北省,更因為我心底的聲音“要就不做,做則做好!”當時為了做課件,到處找人,數學課件專業性太強,一般人不會做,后來找到一家網絡公司的一個職員,他會設計程序,制作動畫,但他也不太懂數學,我只得寫出一個非常詳細的腳本,比如哪里做按鈕,哪里做鏈接,每個頁面怎么設計,動畫要達到什么要求等等,得把課先給他詳細地講一遍,做完之后,一遍又一遍檢查錯誤,一遍又一遍修改,以求做到“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在溫州比賽時我的這節課受到人教社中學數學室主任章建躍博士和與會專家、老師們的高度評價,成為賽事總結大會上唯一受到表揚的一節課,為湖北爭了光。我們組王濤現在在上海工作,他上次回來跟我說,他所在的區教研室專門當作范本研究我的這節課,網上還流傳了一些聽完我的課之后寫下的體會文章,其實我沒有把這節課的課件和課堂實錄放在網上,但是在網上能方便地找到這節課,但要耗費點子的。我說這些是想說,如果我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話,那是因為習慣使然。
二、習慣的形成有規律
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是在說習慣決定命運。我們性格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正是這兩種習慣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習慣是人生中的一柄雙刃劍,用得好,它會幫助我們輕松地獲得人生快樂與成功;用得不好,它會使我們的一切努力都變得很費勁,甚至能毀掉我們的一生。所以能否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就是能否獲取人生幸福的關鍵。
我們來了解習慣的形成。習慣是潛意識的功能。我們學習游戲、跳舞或開車,是在意識的指導下一次次地重復動作,直到在潛意識中留下深深的"印跡"為止。然后,我們的潛意識會為我們產生自動的習慣動作。其實生活中沒有其他東西更能像習慣這樣證實潛意識的神奇。習慣就像一根拴住你的繩子,在你每天重復這種行為時,這根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粗,越來越控制住你,讓你無法掙脫。于是你就成了你習慣的奴隸。所以習慣又被人們稱為第二天性,它是潛意識對言行的自動反應。
那我們如何才能斬斷這根繩索,讓自己獲得自由呢?習慣是意識選擇的結果。你選擇了做某件事,并不斷地重復,你的潛意識就認為你想做那件事,就讓它變成你的習慣。到時候潛意識就提醒你該做那件事了,而潛意識提醒你的方式是強迫,是不講道理的,逼你非要那樣做不可。
簡單地說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只要不斷地重復,也會成為一種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的行為。比如在吃飯的時候,一般人都是用右手拿筷子。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那些人從小到大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經養成了習慣,人是按照習慣來辦事的。假如那些人在吃飯的時候,突然改用左手拿筷子,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當然會覺得不舒服,挺別扭的,這說明改變習慣是一個不舒服的過程。但如果那些人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飯,堅持一個月,一個月后他們就不再那么別扭,會稍微習慣一點。其實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不斷地重復,就可以被改變。
習慣是有意識的選擇,如果我們能將好的思維方式,好的行為、好的工作方式變成習慣,那我們就會很輕松地獲得成功與快樂的人生。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復21天,或者重復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你的信念。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階段:7~21天左右。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復,跨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復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一個人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人們"效勞"。
做一個有計劃的成功者,去有計劃地為自己塑造好習慣。當然,因為與之相對應的壞習慣已經十分頑固,因此要形成某些好習慣時,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同時去克服壞習慣。中國有句古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的涵義有兩層: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人的本性雖然很難改變,但并非改變不了,只是難了一點而已。
改掉一個壞習慣為什么會這么困難呢?只是因為你的思想意識處在矛盾中,任何一種習慣的形成,是因為你在這樣做時,會得到一時的快感,而且這種快感有無比的誘惑力,使它變得難以抗拒。所以要改掉一個壞習慣,首先,你就要激發自己的欲望,讓要改掉一個壞習慣的欲望,比想堅持它的欲望更強烈,這樣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假如我們的本性中有一些阻礙成功的因素,我們如果不改變,豈不是注定要失敗?如果你對改變自己的劣根性沒有信心,裹足不前,請捫心自問:我是要快樂與成功,還是要痛苦與失敗?不改變,就意味著失敗;要快樂,要成功,就別無選擇,只有立即改變。
成功其實是很簡單的。重復的行為就能形成習慣,良好的習慣就能導向成功,所以,成功也就是簡單的事情反復地做。
三、 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好習慣
我認為:
做人的習慣: 誠信、禮貌、愛心、樂觀、自信、堅強、謙虛、寬容、責任心
做事的習慣:做事要認真、做事要有耐心、做事要有計劃、做事要講求效率。
做學問的習慣:學與問結合,學與思結合,學與行結合,學與習結合,學與逸結合
上學期,我在一次班會上,與同學們一起總結了人生30條好習慣。
1、不說“不可能”;
2、凡事第一反應: 找方法,不找借口;
3、遇到挫折對自己說聲:太好了,機會來了!
4、不說消極的話,不落入消極情緒,一旦發生立即正面處理;
5、凡事先訂立目標;
6、行動前,預先做計劃;
7、學習時間,每一分、每一秒做有利于學習的事情;
8、隨時用零碎的時間做零碎的事情;
9、守時;
10、動手做筆記,不要太依靠記憶;
11、隨時記錄想到的靈感;
12、把重要的觀念、方法寫下來,隨時提示自己;
13、走路比平時快30%,肢體語言健康有力,不懶散、萎靡;
14、每天出門照鏡子,給自己一個自信的微笑;
15、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16、每天堅持一次運動;
17、聽心跳一分鐘,在做重要的事情,疲勞時,緊張時,煩躁時。。。。
18、開會做前排;
19、微笑;
20、用心傾聽,不打斷對方的話;
21、說話有力,感覺自己的聲音能產生感染力的磁場;
22、說話之前,先考慮一下對方的感覺;
23、每天有意識贊美別人三次以上;
24、及時表示感謝,如果別人幫助了你的話;
25、控制住不要讓自己作出為自己辯護的第一反應;
26、不用訓斥、指責的口吻與別人說話;
27、節儉;
28、時常運用”頭腦風暴“,利用腦力激蕩提升自己創新能力;
29、恪守誠信;
30、學會原諒。
要成功,就馬上準備有所付出吧!這就是每天你應該養成的習慣。
四、培養習慣的“四步魔法”
周士淵,著名習慣研究專家。我們先來學習一下他的“習慣等于五動”理論。包括:啟動:不要明日復明日,說做就做;百動:和燒水必須到100攝氏度才能沸騰一樣,習慣也要長時間地積累才能形成;自動:每天都要做,不做反而不舒服;永動:堅持每天都做,一直這樣長期堅持;樂動:樂于完成你的習慣。
他在借鑒了無數先人的智慧、又在自己大量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習慣培養的“四步魔法”。他深信,如若你能依照它的指引,一步步操作,那培養各種好習慣、征服各種壞習慣對你而言,一定是十拿九穩、易如反掌的事。那這“四步魔法”究竟是哪四步呢?
第一步:必要性分析。即對該習慣培養的必要性,必須作認真分析。 第二步:可性行研究。即對該習慣養成的可行性,必須作認真研究。 第三步:策略性探討。即對該習慣培養的策略,必須作認真探討。 第四步:操作性工具。即為了培養該習慣,還必須找到一種既簡單、又高效的操 作工具。
第一步──必要性分析
所謂“必要性分析”,顧名思議,是指培養這個習慣對你是否必要;如果沒必要,培養它當然毫無意義;但如果有必要,而且必要性極大,那我們當然就會下大功夫。必要性實際也就是重要性,它幫我們解決一個動力問題。因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動力, 而這動力當然就來自這件事對我們的重要程度。明白了這一點,對我們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首先,當我們要培養一個好習慣或征服一個壞習慣時,必須仔細研討其必要性,千方別倉促上馬。為此你可以為其列出許多實施它的計劃來:比如這習慣一旦養成,對自己有多大益處;如果養不成,對自己有多大壞處。這種想法越多,你會感到越重要,實施起來勁頭也就會越大。
其次,你要培養什么好習慣、征服什么壞習慣,可從你的理想、抱負中提取;因為理想、抱負對我們人生無異是再重要不過的事。同時,你也可以從困擾你的難題、阻礙你的瓶頸、你必須達成的目標中去提取;因為這類事你內心迫切想解決,因此一旦你從中提取出某種習慣或“習慣配方”,你實施起來勁頭就會特別大。這正如一位原本“回頭率”極高的漂亮姑娘,又正在人生的那種關鍵時期,可這一陣身體突然發胖,以至使她往日的豐采和魅力大減。試想,在這樣的時候,如果她得到了一組可以征服她肥胖的“習慣配方”,那她行動起來的勁頭一定是超乎尋常的。因為對于她而言,這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即必要性太大了。
以上是這“四步魔法”的第一步──必要性分析。
第二步──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顯然是指當我們仔細分析了培養這個習慣的必要性后,還要對其可行性作認真研究。為什么?因為有了必要性以后,能否可行還是個大問題。比如有同學認為外語對自己實在是太重要了,于是心一橫,發誓要養成每天記100個單詞的習慣,這樣,一天一百個,十天一千個,一百天一萬個,這多帶勁啊!但這樣做能長久嗎?顯然有問題。為什么?因為單詞是要不斷復習才能真正記住的。因此開始幾天你也許還可以,但越到后來,這種復習量就會越大,以至大到最后你根本就無法應對。到那時,這習慣就只能中途夭折了。
以上就是所談的“可行性研究”,也就是必要性有了以后,還要對其可行性作極認真的分析。因為很顯然,假如這習慣既必要、又可行,那我們實施起來就會節節勝利,勁頭會越來越大,情緒也會越來越高漲;相反,如果雖有必要,卻不可行,那總有一天,問題會暴露出來,使你不得不忍痛割愛,最終放棄;而到那時,你在失敗之余,自信心豈不也會大受挫傷?因此對于可行性研究這一步,望你一定要走,可千萬別省略了。
第三步──策略性探討
培養習慣“四步魔法”必經的第三步,便是策略性探討。所謂“策略性探討”,是指當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充分以后,真正實施起來,我們還必須講究策略性。否則,這習慣照樣難以養成。
對此容我舉一實例,你就很容易理解。
在一次課上,有位來自沃爾沃的年輕女主管向周老師提問:
“我家住16樓,我很想養成一個習慣,每天上下樓不乘電梯,這樣對我減肥、健身肯定很有好處。但為什么我試了幾天,就不成了?”
試想,為了減肥、健身,天天爬16層高樓,那畢竟是一件極艱苦的事:開始她一定是咬著牙、喘著氣、努著勁,才一步步艱難地把腿挪到那16層的;而隨后幾天,她一定會天天累得渾身酸痛,以至酸痛得她全身骨頭架子都要像散了似的;而再以后,她心里每天一定都在激烈地斗爭,以至終有一天,她感到實在無法堅持了,于是就只能中途放棄,并無可奈何地撫慰自己道:“胖一點就胖一點嘛,這算什么,還豐滿呢?你看人家肥姐,活得多瀟灑、多滋潤啊!”
這也許就是這位女士敗下陣來的真實過程,也一定是我們許多人曾敗下陣來的真實過程。
那采用所謂的“策略性”又應如何去做呢?
應該這樣去做。
你想,你一下子要爬這16層高樓當然難度極大。那怎么辦呢?你先別急,別總想一口吃成個胖子、一口吞下個熱湯圓。你慢慢來──開始幾天,乘電梯到十三四層,爬二三層;爬二三層對你一定很輕松,沒什么問題吧?好了,過些天再加一層;這加一層對你一定也沒什么問題吧?好了,過些天再加一層……朋友,你只要聽我的話,不急不慢、循序漸進,一天天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地加,我相信終有一天,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每天爬十六層樓還會感到輕松自如、興致勃勃、精神抖擻、豪情滿懷,仿佛珠穆朗瑪峰也天天踩在你腳下似的……
這策略性關鍵在兩個字──“少”和“小”
所謂“少”,就是從總體戰略而言,每個階段培養的習慣,要講究一個“少”字,千萬不能“多”;
所謂“小”,就是從具體戰術而言,每個習慣開始培養時,要講究一個“小”字,千萬不能“大”。
先說這“少”字。
我們培養習慣,為什么總體戰略上,每個階段要講究一個“少”字呢?
這就要先從我們培養習慣的總體戰略說起。
我們之所以如此強調“習慣”、如此重視“習慣”,因為“習慣”決不是簡單兩個字、也決不是某項單一的素質,而是一條路,是一條人一輩子應堅持去走的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修煉之路。
既然是一條一輩子要走的路,那我們這一生要培養的習慣從小到大、從里到外、從頭到腳、從學業到事業、從動作到思維、從思維到精神,是不是太多了、太多了?!
那如此多的習慣要去培養,我們如何應對呢?顯然每階段要講究一個“少”字。
不講究一個“少”字,一大堆習慣都想培養和征服,到頭來就會成猴子掰棒子,一個也拿不到手。
而講究了一個“少”字,就等于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就等于用鐵郎頭,去砸一個小釘子,就很容易成功。
而一旦你成功了,興趣有了,勁頭大了,信心也足了,于是就會接二連三,勢如破竹,開始了極好的良性循環;否則,豈不會產生可怕的惡性循環?
因此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每個階段培養的習慣一定要“少”;尤其開頭,一二個、二三個足矣。
以上我們講的是“少”。
下面再講這“小”。
其對成功培養一個習慣的作用,可以說妙不可言。我們還是以前面舉的爬16樓的故事為例。你看那學員為何十六層沒爬幾天就敗下陣來了呢?問題顯然在一個“大”字──你想,從來都是乘電梯的人,猛不丁天天要爬十六層高樓,這數字多“大”啊,簡直大得嚇人!
但如果我們把這“大”變 成“小”,把每天十六層變成這習慣起步時每天先只爬二三層,這問題豈不一下就迎刃而解了?這實際是一種智慧,而且還是大智慧。因為老子《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話: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而實際細想起來,天下許多難事、許多大事,一件件不都是從易處、從細處著手的嗎?而有了一個“小”字,不就一下子變得“易”了、變得“細”了嗎?
因此,通曉了這種智慧,我們在習慣上也一定要這樣做。而從某種意義講,習慣的培養和改變,其本質是要根本去改變一個人,這幾乎是我們人生最難的事!試想,我們學習讀書尚且要從一加一開始,從加、減、乘、除開始,那我們培養習慣,就更應順序漸進,從一個“小”字開始!
我們說起步時要講究一個“小”字,另一個緣由是,由于采用了這一策略,我們在習慣培養上最難過的兩道坎,就給你一下子輕易邁過了。
第一道坎是“起步”坎。
我們還是以爬樓為例吧。你從小乘慣了電梯,現在要爬十六層,而且以后天天要爬這十六層,你當然就很難下決心起步培養這習慣。而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的目標雖然是爬十六層,但開始只要二三層而己,這有什么難的?我今天就起步,甚至我此刻就起步!!
因此你看,起步時講究一個“小”字,這第一個坎就很輕松地給我們邁過了。而萬事開頭難,這第一步邁出去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這起步時講究一個“小”字,還能幫我們輕松邁過習慣培養的第二道坎──“前三五天”坎。
對此我們還以剛才的情況為例。
試想,倘若我們下決心起步了這習慣,那一開始這強度有多“大”、對于你的變化又有多“大”啊!而由于強度過“大”、變化過“大”,因此舊習慣的反抗也必然“大”,舊勢力的反撲也必然“大”,你渾身上下的不適應、不舒服也必然“大”,而“大”到一定程度,你實在頂不住了,當然就只能敗下陣來了。
這也就是我們培養習慣往往難過的“前三五天”坎。
但現在起步時講究一個“小”字呢,這“前三五天”坎豈不一下子又給我們邁過了?──你想,開始幾天才爬二三層,而以后也是一點點加上去的,那你會遇到多少反抗、又會有多少不適應、不舒服呢?
以上,就是我要給你們講的培養習慣“四步魔”中的第三步──“策略性探討”,其關鍵在“少”“小”兩字。這兩字用好了,培養好習慣、征服壞習慣,就會變得如囊中取物。
第四步──“一分鐘‘修身日志’”
那我們為何還要走這一步呢?
因為習慣培養一到具體實施階段我們會就碰到一個難題。這難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如果我們找不到有效的手段去對付它,我們前面的所有的努力還都會前功盡棄。
那這難題又究竟是什么呢?這難題是一個字──“忘”。
你看,你今天想得好好的,一定要培養這個習慣、那個習慣,可結果一忙,就給忘了;明天呢?想得好好的,又忘了;而后天呢?簡直要發誓非記住不可了,但碰到了件突發事件,又給忘了……你今天忘,明天忘,后天忘,這幾個一忘,忘到后來,就干脆“算了吧,什么習慣不習慣!”于是,什么必要性分析、什么可行性研究、什么策略性探討,全都跟著打水漂了。
因此,對這一個“忘”字,我們可千萬不能輕視了。
“一分鐘‘修身日志’”,這里之所以用“修身”兩字,因為在習慣上下功夫,是 “修身”的根本途徑;而我們知道,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而言,“修身”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那這種“修身日志”具體如何操作呢?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日記或工作日志,也可以專門為此打印一個簡單的表格。它實際每天只要記上一行就足矣。
下面就以這位周先生的“修身日志”為例,給大家作具體介紹。
周先生是借平時日記的第二行作“修身日志”的。第一行當然通常是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幾、天氣如何等;第二行便是他每天例行要記的“一分種‘修身日志’”。
以某一天為例。
比如2007年1月23日,他在“修身日志”那一行上寫道:
“習慣──問1,蹲15,幽20,慢低”
這“習慣──”,是指他每天必須提醒、盯住的那些習慣。這里有一點還要說明一下,開始時你盯住的習慣千萬要少,像前面講的一二個、二三個足亦;但以后熟練了可量力而行,適當增加。此外,哪個習慣養成了,并且鞏固了,你就可以把這項撤掉,再隨時添新的。這樣的結果,圍繞著你的目標、難題、瓶頸,你總在培養各種新習慣,你的生活就會變得興致勃勃,興味無窮,而且還極為主動。
這里順便還要說一下,根據西方的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是21天。但我認為這是個平均數,因為有的習慣很容易養成,也許重復幾次就行了;但有的就比較難、尤其克服各種壞習慣,也許幾個月都困難。因此這21天一定是一個平均的概念。而為了大家好記,我們不妨把培養習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始關鍵期,也是咬牙堅持期,一星期左右;第二階段──乘勝追擊期,也是習慣養成期,一個月左右;第三個階段──鞏固期,也是享受成果期,一百天左右。即前一星期為咬牙堅持期,前一個月為習慣養成期,前一百天為習慣鞏固期。你看,這是不是很好記?
以上我解釋的是“習慣──”是何意思。
那“問1”呢?
“問1”是周先生那一陣正在天天提醒自己每天在《百度•知道》問一個問題的習慣。由于天天提醒,這習慣現已養成,對他帶來極大幫助。
“蹲15”?“蹲15”是他要求自己養成天天練蹲起的習慣。因為年老先老腳,每天這樣練,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好處。他這里的“15”,是指那一天他提醒自己要練15次。他是從每天練蹲起5次開始的,即前面說到的“小”。那究竟最后這量化到多少為止呢?到你自己認為合適為止,也就是所謂的“適可而止”。順便說,各種習慣能量化的盡可能量化,但不能量化的也不必勉強。如那上面的“慢低”就是提醒自己無論平時說話或上臺演講,都要養成講得“慢”一點、語調“低”一點的習慣,這對保護嗓子大有好處。因為我以往的毛病就是太快、大高。像這一習慣就很難量化,則每天提醒自己即可。
“幽20”?“幽20” 周先生是要求自己當聽到或看到一句特別幽默的話,要養成當場在心里默誦20次的習慣。這習慣我現在也基本養成了,它不僅使我感到生活的無窮樂趣,而且也是一種生活的積累,對與人相處、對他演講有很多幫助。
以上就是周先生那天的“修身日志”,就寫這一行,沒幾個字,不一分鐘時間也用不了嗎?因此把它叫做“一分鐘‘修身日志’”。有了它,等于有人提醒你了,這可是十分關鍵的事。
不過每天除提醒之外,你還要做一件事。因為你盡管提醒自己了,但真正做的時候完全可能還是忘了。這怎么辦呢?這需要你在當天提醒自己“問1,蹲15,幽20,慢低”的同時,對上一天的“問1,蹲15,幽20,慢低”之每一項還要作認真的檢查:如果做到了,你就在那一項上面打一個鉤;如果沒做到,你就打一個叉。你別小看了這一步,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以上就是 “四步魔法”的第四步──一分鐘“修身日志”。這“修身日志”可以附在你原來的日記上,也可以單獨記,也可以自已畫一個表格,每天提醒,每天檢查。當然,這方法也可在同學、朋友、室友、家人中開展,大家一幫一,一對一,互相提醒、監督,效果會更好。
試想,如果你也能用這“四步魔法”去培養各種習慣,則幾乎能有十分的把握。你想,有沒有必要培養這習慣,你是仔細分析過的,并不是憑一時腦袋發熱;可行不可行,你也是冷靜研討過的,并不莽撞;策略性探討,你也是循序漸進,符合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而最后,你又用“一分鐘‘修身日志’”那樣認真地天天提醒、天天監督、天天撿查。那依此模式、依此步驟,這習慣你怎么可能養不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