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知識點
先橫后豎 十 一 十
先后捺 人 丿 人
從上到下 主 亠
從左到右 川 丿
先外后里再封口 田
先中間后兩邊 山
從外到里 向
六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語文知識點
1、排比句
(1)例如拉胡琴,總由其他四指按弦,卻由他相幫扶住琴身;水要噴出來,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來,叫他拼命按住;重東西翻倒去,叫他用勁扳住;要讀書了,叫他翻書頁;要進門,叫他撳電鈴。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
(2)拿筆的時候,全靠他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__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
寫出了食指勤奮賣力,敢于探險、不怕犧牲的性格特點。
(3)后來,我甚至學會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樺樹梢頭,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盤旋。
寫出了“我”飛翔的地點有很多,體現了“我”豐富的想象力。
2、比喻句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體,無名指、食指貼身左右,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左膀右臂,片刻不離。
形象地寫出了中指的優越地位,點明了他地位、相貌最堂皇的原因。
3、反問句
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
強調了舞蹈演員的手指常作蘭花狀,蘭花是優美的,所以無名指和小指也是優美的,也點出了兩者在藝術表現方面的作用。
4、哲理句
(1)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團結,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主旨句。以手指的全體來比喻人的全體,闡明了“團結就是力量”的主題。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 害的風險。
這句話一語雙關,一方面寫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實際情況,如哥白尼、布魯諾等科學家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另一方面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誰讓“我”有這樣重大的發現呢?被轟出教室也不足為奇了。
考試點睛:賞析句子是考試中常見的考點。常見的考查形式有:(1)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以及表達效果。(2)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妙處。(3)句子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小學六年級語文畢業考試復習知識點
一、詞語
1、成語、歇后語。
2、量詞和“的、地、得”的用法。能夠準確填出數詞與名詞之間所適合的量詞的、地、得用法:
①詞前面的修飾成分,用“的”字銜接,作名詞的定語;
②動詞前面的修飾成分,用“地”字銜接,作動詞的狀語;
③動詞或形容詞后面的補充、說明成分,用“得”字連接,作動詞或形容詞的補語。
“地”后面跟動詞,比如大聲地唱;“的”后面跟名詞,比如我的鋼筆;“得”后面跟形容詞,比如跑得快。
3、近義詞、反義詞的詞語歸類。能夠熟練填出詞語的近義詞、反義詞。
4、詞語的仿寫。仿照所給例子,能寫出相同形式的詞語。
5、常用的八種關聯詞。
二、句子
1、擴句、縮句、整理句子順序。
2、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常用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反問、設問、反復、排比、夸張、對比。能準確說出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并簡要說出其作用。)
3、四種句式的互換:a陳述句、把字句、被字句;b肯定句與否定句;c陳述句與反問句;d直接敘述與間接敘述的互換。
4、八種病句的類型:a、成份殘缺;b、詞序顛倒;c、用詞不當;d、前后矛盾;e、搭配不當;f、意思重復;g、分類不當;h、指代不明。
5、格言、經典詩句以及小升初必備古詩80首的背誦及默寫。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知識點
1.輕諾必寡信。《老子》
2.民無信不立。《論語》
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
4.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也,人之道也。《禮記》
5.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袁氏世范》
6.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7.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8.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9.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10.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六年級下冊語文期中知識點歸納
★《賣火柴的小女孩》
1、作者:丹麥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的作品還有:《丑小鴨》《拇指姑娘》《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
2、文章情節:寫了小女孩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種種幻象——(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祥的奶奶),直至(和奶奶一起飛走了),最后(在大年夜凍死街頭)。
3、重點問題:
①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女孩離開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象中死去了。小女孩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饑餓,只有痛苦。
②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兩個幸福各指什么?
答:前一個“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臨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后一個“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沒有寒冷、饑餓和痛苦了。
4、中心思想: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
★《凡卡》
1、作者:契訶夫
2、中心思想: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3、主要情節:開始敘述圣誕節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計們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凡卡在信中向爺爺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并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一是爺爺守夜的情景,一是過圣誕節的情景);最后寫凡卡把寫好的信塞進郵筒里,最后以夢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