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一期末政治試題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高一政治的期末復習試題,希望對大家的政治考試有所幫助!
2016高一期末政治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把所選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題卷對應的表格里。每小題2分,共60分)
1.下列活動屬于文化現象的是 ( )
① 西部大開發又掀高潮 ② 校園文明建設班級文化建設轟轟烈烈 ③ 共和國60年國慶大典舉世矚目④ 奧巴馬訪華深化中美對話 ⑤ 全運會開幕式氣勢恢宏 ⑥ 諾貝爾獎評選激發國人創新決心 ⑦ 黃果樹瀑布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⑤⑥⑦
2.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人事有代謝,往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該詩句可以體現( )
①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 ③ 文化具有繼承性 ④文化影響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1年10月8日,辛亥革命百年影像展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56張老照片從不同角度記錄了100年前發生在“首義之城”武漢的那段革命風云,引起了人們對歷史的追思。上述材料說明( )
① 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② 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 ③ 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④ 政治是文化的集中體現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經濟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下列各項能夠說明兩者相互交融的是( )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
B.經濟發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夠發展
C.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發展,落后文化阻礙經濟發展
D.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5. “親,你還在猶豫什么,趕緊下手吧!”這是京東等網上商城用當下流行的網絡語言打出的廣告語。不僅如此,更多的網絡語言在我們生活中正被廣泛使用。這說明( )
① 網絡語言正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生活 ② 網絡語言對人們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③ 人們接受文化的影響往往是被動的 ④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孔子的《論語》被公認為代表中國文化首屈一指的著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在歷史的變化發展中存續下,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生活。這體現了( )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產品的總和 B.文化素養只有通過閱讀經典才能獲得
C.文化經典是決定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 D.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7.某校積極加園文化建設的力度,提高校園文化的品位,把學校辦成“文化的大觀園”,營造出一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校方之所以這樣設計,原因在于 ( )
① 文化對人的影響自于特定文化環境 ②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③ 文化氛圍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 ④ 文化活動促進文化理論的創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④ D.②③④
8.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以及學校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 如何全面提高廣大師生的文化素養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迫切的任務。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 ( )
A.思維方式 B.交往方式 C.行為選擇 D.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9.在巴西世界杯上,每當自己的隊伍進了球,巴西球迷敲著鼓,跳起了桑巴舞;而法國球迷雙臂前伸,雙手左右翻動,跳起了法蘭西舞蹈;韓國球迷穿著典雅的高麗古裝,敲響了鮮族長鼓。不同國度的球迷不同的慶祝方式體現了世界文化的 ( )
A.多樣性 B.繼承性 C.同一性 D.穩定性
10.一首流行于國內的民間小調《茉莉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寫進了他的歌劇《圖蘭朵》之后,《茉莉花》香遍世界,讓世界認識了璀璨的中國文化藝術,領略了中國民樂藝術的迷人氣質。這表明( )
A.不同國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國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11.30多年,中國人的拜年方式經歷了從電報、書信到電話、短信、電子郵件、QQ乃至微博的變遷。這意味著科技進步( )
A.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 B.加快了新傳媒代替舊傳媒
C.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D.豐富了文化傳播的方式
12.中央民族樂團響應中國政府“文化走出去”的策略,頻繁出訪歐洲,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走出去”有利于( )
① 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② 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
③ 增強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 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借鑒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孔子設立私學、廣收門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賢” ,擴大了儒家文化的傳播和影響。這表明( )
① 教育具有傳承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③ 教育是文化發展與創新的泉 ④ 教育在人才培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引起了兩岸同胞的共鳴。這種共鳴( )
① 是實現中華文化創新的泉和動力 ② 反映了中華文化是維系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
③ 表明了愛國主義深深植根于兩岸同胞的心中 ④ 體現了兩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對于傳統藝術或者前輩藝術家的藝術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別人”進行復制,還是“把別人掰碎了成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們無疑應該選擇后者。這是因為( )
A.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 B.繼承和發展是統一的
C.發展是繼承的必要條件 D.文化具有繼承性
16.搜狐網與《京華時報》從實際出發,結合新形勢,探索道德建設宣傳新形式,共同推出“平凡的良心”專題,“善良、誠信、擔當、堅持”等優良傳統引起群眾的強烈共鳴,總點擊量超過2億人次。這表明( )
A.網絡是優秀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 B.文化創新立足實踐,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C.繼承傳統文化才能實現文化創新 D.網絡文化都是優秀文化
17.交流與融合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泉。下列選項能體現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是( )
① 有朋自遠方,不亦樂乎 ② 獨弦不成音,獨木不成林 ③ 孤芳獨美,不如集眾芳以為美 ④ 己所欲,盡施于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華民族以華夏為號、炎黃為旗、陰陽為道、中庸為德、龍鳳為圖、漢字為記,凸顯了中華民族的鮮明特征。這表明( )
①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志 ② 中華文化有獨具特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③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泉 ④ 中華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探訪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那些曾經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于黃河.長江領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猶如浩浩蕩蕩的黃河.長江奔流不息。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這段文字所強調的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 )
A.遠流長 B.博大精深 C.異彩紛呈 D.豐富多彩
20.黃梅戲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被譽為“中國鄉村音樂”,18世紀后期在皖鄂贛地區形成的采茶調基礎上,吸收青陽腔.徽劇和當地民歌精華,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不斷繁榮發展。黃梅戲的形成體現了( )
A.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和一脈相承 B.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C.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泉 D.不同文化都能夠實現融會貫通
21.下列名言不能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
A.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B.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C.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22.傣族的舞蹈以柔美動人而被人稱道。無論是《孔雀舞》的優美輕盈、《象腳鼓舞》的含蓄穩健,還是《竹林深處》的優美和《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悠揚,都反映了傣族人民豐衣足食的安定環境和小乘佛教積善行.修世的信仰。對此,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民族文化的形成受自然條件的影響 B.民族文化的形成受社會條件的影響
C.各民族文化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D.民族文化含有特定的民族個性
23.某部“草根”電影以800多萬元的制作成本創下3億多元的票房神話。網友認為,扎根生活、面向本土、充滿原創活力、反映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和美好夢想等“接地氣”的元素是票房神話的關鍵。這一文化現象告訴我們( )
A.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B.大眾文化要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
C.草根文化才是人們喜歡的大眾文化 D.大眾文化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占主導地位
24.下列對腐朽文化、落后文化敘述錯誤的是( )
A.二者都是不科學的文化 B.落后文化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出現
C.對落后文化要堅決依法取締 D.腐朽文化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
25.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文化生活依據是( )
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③文化越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物質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其關鍵在于 ( )
A.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B.全民族主動擔當發展文化歷史重任
C.對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 D.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實踐
27.2012年11月26日開幕的山東省十一屆人大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專門聽取了省人大會視察組關于視察全省政府教育投入情況的報告。會議強調,要采取多種途徑加大教育投入。黨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視教育是因為( )
①教育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心環節 ②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③教育是第一生產力,教育必須產業化 ④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育人才的基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重要的是( )
A.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B.毛澤東思想
C.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 D.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9.下列不屬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的是( )
A.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B.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
C.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D.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一充滿信心
30.下列關于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接受科學文化陶冶的人思想道德境界一定高
B.科學文化修養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唯一途徑
C.科學文化修養必然促進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D.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
二、材料分析題(共40分)
31.材料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材料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說明我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意義。(10分)
(2)結合材料一、二,談談文化創新的途徑。(10分)
32.2014年是我國建國64周年。64年,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六十年滄桑巨變,一甲子春華秋實。成功的背后,無不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
(1)根據上述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當前我國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6分)
(2)你認為應該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33.2013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劉奇葆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的十六大以,文化改革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結合《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依據。(10分)
2016高一期末政治試題答卷
(時間:100分鐘 滿分:100分)
考生注意:本試卷分為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答題時必須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卷相應題號的空格內,書寫在試題卷上或其它位置一律無效!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把所選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題卷對應的表格里。每小題2分,共6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材料分析題(共40分)
31.(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說明我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意義。(10分)
(2)結合材料一、二,談談文化創新的途徑。(10分)
32.(1)根據上述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當前我國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6分)
(2)你認為應該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33.結合《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依據。(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