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一新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學習什么東西,只要有濃厚的興趣,都會得到好的結果。但是,現在由于我們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學校不重視,學生不重視,導致老師也不重視,學校、老師、學生大都敷衍了事。由于本科目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 歷史學科不容忽視。那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如何提高高一新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首先,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突出。
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云團長達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蕩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杰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息,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其次,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課程標準上多有說明,而后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再如講《明治維新》,可從日本向西方學習獲得巨大社會進步的事實,聯系日本在奴隸社會末向中國隋唐學習,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的歷史,使學生了解: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除了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之外,還需要有開放的胸懷,學習外國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進東西,從而提高學生對當前改革開放的認識。這樣聯系,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學生聽來饒有興趣,易于接受,思想覺悟、認識能力相應也隨之得到了提高。
最后,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課文總結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一場掠奪性的帝國主義戰爭”,但學生對具體交戰國的參戰性質并不能一一區分。我就這樣提問:“塞爾維亞參戰是否也屬于非正義性質呢?”大家討論后統一了認識:塞爾維亞的參戰帶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質,是正義的,但從交戰范圍、參戰人數來說,影響小,不改變整個戰爭性質。經過比較,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有了更清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