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民版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分別是什么?
原因: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
② 具體原因:生產和銷售矛盾尖銳
a.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于生產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了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c.股市投機行為使得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真實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③ 直接原因:股價暴跌
特點:① 影響范圍廣(從美國開始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② 持續時間長(1929-1933)
③ 破壞性嚴重
影響:① 加深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階級矛盾尖銳,政府信譽掃地,法西斯興風作浪)
② 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 a.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因市場爭奪更激烈)b.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銳(進一步加緊掠奪所致)C、導致國際格局發生巨變,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美國羅斯福新政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推行的?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背景:① 經濟危機使美國陷入困境
② 當時的美國胡佛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③ 1933年,民主黨人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開始推行新政
主要內容:
措施 內容 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 《緊急銀行法》 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 《工業復興法》 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 《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 《聯邦緊急救濟法》 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 《全國勞工關系法》
《公平勞動標準法》 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法》 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三、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什么?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
特點:是在保留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面加強干預
作用:① 使美國渡過了當時的經濟危機,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它還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同時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保障體系。
② 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它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西方國家陸續放棄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逐漸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特別是在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
③ 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四、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及其特征和原因
(1)二戰后20年(50-70年代初)——黃金時期
特征:凱恩斯主義,快速增長;
原因:國家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達;
其中:二戰到20世紀60年代
總統: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肯尼
迪——新邊疆;
約翰遜——偉大社會;
(2)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 凱恩斯主義失靈;
特征:經濟滯脹,
原因:供需矛盾;
石油危機——直接原因
(3)80年代 里根 經濟復蘇時代
特征:經濟開始復蘇,低速持續增長;
理論:反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供給學派;
原因: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90年代 克林頓 進入“新經濟”時代
特征:空前持續增長(即繁榮)
原因:“宏觀調控,微觀自主”,既反對“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干預”;
特點: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則在逐年走低,這一特點是以前未曾出現過的。
五、二戰后西歐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及原因。
(1)戰后,經濟遭到重創——20世紀50年代初,大體恢復——五六十年代,繁榮
(2)西歐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建立福利國家制度。
六、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和政策的變化。
(1)、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進入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2)發展經濟的政策:①進行政治改革鏟除法西斯勢力,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②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集中有限財力物力從事經濟建設。③充分利用馬歇爾計劃的援助。④采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并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七、從國家干預、福利國家、第三產業和新經濟等方面歸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舉例說明。怎樣正確認識這些新變化?
(1) 新變化:A.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B.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后得到發展;C.科技進步和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D.美國出現“新經濟”的新趨勢
(2) 舉例:美國的“新經濟”、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法國的計劃指導經濟、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日本的政府主導型經濟等都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的新變化。
(3)認識:① 這些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
② 這些新變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發展,提高了實力,同時也帶來與自身相否定的因素,并沒有解決它固有的矛盾和問題。
③ 這些新變化是資本主義主動地尋求自我調節和調整的結果。資本主義之所以要主動地變化,既是利潤最大化的需要,同時也是在與社會主義制度較量的過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良好的經驗。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民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1.戰時共產主義
(1)實施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英、法、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還扶植俄國國內的反革命勢力發動武裝叛亂,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嚴峻形勢。
(2)主要內容:
①實行余糧收集制:國家實行對糧食的壟斷政策,不允許私人買賣。農民必須把全部余糧按固定價格交售給國家。
②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逐步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取消自由貿易:糧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統一分配。
④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規定16—50歲有勞動能力者必須參加勞動。
(3)評價
①積極:它是蘇維埃政權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實行的,在當時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
②消極: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使國家壟斷全部經濟,取消商品生產,實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觸犯了廣大農民和工人的利益,引發了蘇俄國內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新經濟政策
⑴實施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蘇俄國內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⑵實施標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⑶主要內容
①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
②工業方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③貿易方面: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分配方面: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制。
(4)作用和意義:
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歡迎,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②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落后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探索的結果,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建設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過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實行工業化建設、進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①1925年蘇聯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
②從1928年開始,蘇聯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使蘇聯成為一個世界工業強國。
⑵農業“全盤集體化”
①隨著工業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日益增長,1926年蘇聯開始出現糧食供應困難。斯大林認為,擺脫糧食困難的出路在于盡快把分散的農民組織到集體農莊。
②20世紀30年代初,在這樣的推動和壓力下,蘇聯各地出現集體化浪潮。
2、在經濟上的主要表現:它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3.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危機的陰云籠罩時,斯大林模式給蘇聯帶來的是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是蘇聯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創新,這一模式在初期和戰爭時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從長遠看,斯大林模式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平衡和持續發展,阻礙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并造成農業的長期停滯不前,也使經濟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它不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惟一模式,不適用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二戰后蘇聯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三)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⑴背景
①二戰后,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錯誤以及對他個人崇拜造成的嚴重后果。
⑵內容
①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錯案,為受害者恢復名譽;破除對斯大林的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②經濟改革
a.農業:以收購制代替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撤銷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莊;大規模墾荒,提倡種植玉米。
b.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部分權力下放,擴大地方和企業的權限;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⑶結局及成因 ①結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隨著赫魯曉夫下臺,改革隨之結束。
②成因: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舊有的經濟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貫的戰略方針和思路,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魯曉夫個人作風很急躁,反復無常,也阻礙改革的進行。
2.戈爾巴喬夫改革
⑴內容
①經濟體制改革:首先進行經濟制改革。改革的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上是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打破單的一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
②政治體制改革:經濟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
⑵后果:蘇聯出現了全面危機,整個社會陷入失控狀態,國家政局不穩,經濟連年滑坡,思想領域極度混亂。與此同時,民族分離運動愈演愈烈。1991年12月,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