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復習題及答案
面對內憂外患,中華人民是怎樣奮起來對抗的?這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復習題及答案,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復習題: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某條約簽訂后,清廷希望再開談判,以免除關稅為代價,換取外國放棄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和歸還廣東省城。這從本質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關稅作為談判的重要籌碼
B.重視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
C.對“貿易立國”缺乏清醒認識
D.竭力保全華夷之間的樊籬
2.某條約中提到:“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下列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A.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該條約
B.材料反映了《南京條約》的內容
C.該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D.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鴉片戰爭期間,廣東按察使王廷蘭在寫給家人的信中提到:“各處調到的兵……毫無紀律?;ザ窔⑷?hellip;…夷兵搶奪十三洋行,官兵雜入其中,肩挑擔負,千百成群,竟行遁去……從不聞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軍隊
B.因是家書而無史料價值
C.反證英軍紀律嚴明
D.能反映清軍戰敗的原因
4.右圖是簽訂《南京條約》時的情景圖,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現的歷史情景是( )
A.清朝官員普遍為政府放棄“閉關鎖國”政策而慶幸
B.中國皇帝認為《南京條約》影響很壞而一直不批準它
C.消息傳到英國,英國商人為中國全境通商舉杯祝賀
D.中國政府派出專員與英國商定進出口貨物的稅率
5.陳旭麓先生曾說過,“中國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紀,而是被轟出中世紀的”。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中世紀”喻指農耕文明時代的中國
B.中國“被轟出中世紀”的事件是鴉片戰爭
C.中國走不出中世紀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經濟和專制制度
D.“被轟出中世紀”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6.右面漫畫中的“大餅”代表中國,而圍著大餅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強,他們迫不及待地對著“大餅”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餅的主人則只能振臂疾呼、望餅興嘆。漫畫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現的時期是( )
A.19世紀初期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末20世紀初
D.20世紀中期
7.鴉片戰爭后,英國提出了“協定關稅”;甲午戰爭后,日本提出“在華設廠”。兩種要求的共同點是( )
A.為資本主義國家商品輸出創造有利條件
B.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創造有利條件
C.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D.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要求
8.當甲午戰爭正在進行時,恩格斯就預言:“中日戰爭意味著古老中國的終結,意味著它的整個經濟基礎全盤地卻是逐漸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
A.將導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B.將發生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
C.民族資本主義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
D.列強將加緊資本輸出,把中國經濟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9.圖示漫畫中,一個漁夫在釣魚,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魚竿的釣線,剪刀上的字為“歐洲的干預”,魚竿釣上來的魚身上寫著“遼東”。這一場景最早可能出現在( )
A.第一次鴉片戰爭后
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
C.中日甲午戰爭后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
10.“打鬼燒書圖”是19世紀末流傳于山東的反洋教斗爭宣傳畫,從中我們可以獲得的準確信息是( )
?、偎从沉酥形魑幕臎_突?、谶@種斗爭具有籠統排外的性質?、垠w現了山東人民的反帝精神 ④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迫使它們退出了山東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魯迅說:“因為多年受著侵略,就和這‘洋氣’為仇,更進一步,則故意和這‘洋氣’反一調:他們活動,我偏靜坐;他們講科學,我偏扶乩;他們穿短衣,我偏穿長衫;他們重衛生,我偏吃蒼蠅;他們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現象出現在( )
A.太平天國運動中B.辛亥革命中
C.義和團運動中D.新文化運動中
12.你見過扯線木偶嗎?木偶被線扯著,任人擺布。右圖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樣任人擺布。請問,清政府最終成為任人擺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個條約簽訂之后( )
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
C.《辛丑條約》D.《馬關條約》
二、非選擇題(每題20分,共40分)
13.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按照條約(《辛丑條約》)規定,中國派親王載灃赴德國,以謝克林德被殺之罪;派親貴那桐赴日本,以謝書記官杉山彬被殺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處所樹立銘志之碑,與克大臣品位相配,用拉丁、德、漢各文列序中國皇帝惋惜此等兇事之旨”。據一個西方人說,建造這座碑坊花費了白銀36萬兩,其壯麗程度超過了皇宮牌樓。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聯軍入京之時,京官朝貴中眾多人“相率戶前掛某某國順民旗”,“鼓樂燃爆竹,具羊酒以迎師”。……據時人記載:在德軍駐守的順治門外一帶,“其界內新設各店牌號,大都士大夫為之命名,有曰‘德興’,有曰‘德盛’,有曰‘德昌’,有曰‘德永’,有曰‘德豐厚’,有曰‘德長豐’等。甚至不相聯屬之字,亦強以德字冠首。種種媚外之名詞,指不勝屈。而英、美、日、意諸界亦莫不皆然”。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 北上聯軍八國眾,把我江山又贈送。白鬼西來做警鐘,漢人驚破奴才夢。(秋瑾《寶刀歌》)于是,“自亡清義和團之變,而革命黨始興”。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請回答:
(1)從心理的角度而言,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謝罪”“立碑”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這些“京官朝貴中眾多人”在外國侵略面前的心態。試分析“京官朝貴中眾多人”這種心態形成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革命”的含義是什么?說一說你對知識分子肩負的歷史使命的認識。(8分)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國對華棉織品出口商、曼徹斯特商會主席莫克•維卡在致英國外相巴麥尊的信中說:“是他們自己陷入了錯誤的處境,逼得我們不得不走上為國家所受的侮辱,為個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補償的地步。……當前局勢可能提供機會,完成兩國關系的改善,隨著關系的改善,我們輸出(棉織品)的擴張程度將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國資產階級紡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爭史料》
材料二 右圖是19世紀末一位愛國志士繪制的《時局圖》。
材料三 瓦德西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實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請回答:
(1)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維卡所說的“當前局勢”指什么?為什么他認為“擴張程度將是不可估量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社會面臨怎樣的現狀?說明了什么?(6分)
(3)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瓦德西為什么說“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列強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國?結果怎樣?(8分)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復習題參考答案:
1.D 2.D 3.D4.D 5.D 6.C 7.D8.D 9.C 10.C 11.C12.C
13.(1)摧毀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民族精神,使清政府成為其在華的統治工具。
(2)士大夫階層在國難臨頭時的道德淪喪。
原因:政治上,封建專制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和束縛;思想上,宋明理學的影響,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文化上,八股取士的毒害。
(3)民主共和對封建專制的歷史否定。
當國家危難之時,知識分子應該挺身而出,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使命;在和平時期,知識分子應當充分發揮“民族的大腦”的作用,勇于創新,為民族的振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4.(1)“當前局勢”指林則徐虎門銷煙為英國發動侵華戰爭提供了借口。
原因:中國地廣人多,有望成為巨大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2)現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出現嚴重的民族危機。
說明: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企圖把中國變為各自獨占的殖民地。
(3)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沉重地打擊了列強在中國的勢力,列強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列強由直接控制中國轉變為在華扶植代理人。《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