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2)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類型的判斷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9、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制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采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陸地水體類型
分類
空間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圖4.21要會判斷)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水循環周期: 靜態水:冰川水、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等 動態水: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其它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以河流為例) 其中大氣降水是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
兩類不同補給類型河流比較
補給類型汛期時間影響因素在我國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國為夏秋)雨量東部季風區
冰川融水 夏季 氣溫(冬季斷流)西北地區
河、湖、地下水間有水源互補關系(決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資源不斷運動更新和相互循環轉化湖泊水和水庫可調節河流徑流季節和年際變化(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海水溫度和鹽度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A 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熱量收支因素、盈余區和虧損區所分布的溫度帶、由盈轉虧點所在緯度)
B表層海溫的緯度分布——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原因在于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結果)
C垂直海溫的變化——隨深度增加而遞減(注意圖中曲線變化趨勢);1000米以下深層海水保持低溫狀態
海水鹽度
A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B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兩側高低緯度減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發; 副熱帶最高——副高控制,蒸發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緯減小——溫度降低,蒸發弱,降水多于蒸發
C影響鹽度的因素
降水與蒸發的對比:外海與大洋;從低緯向高緯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紅海鹽度最高——副熱帶;淡水注入少 波羅的海鹽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發;
例:長江口海域鹽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長江汛期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種
波浪:風浪、海嘯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
洋流:流向常年較穩定、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義
洋流成因
A大氣運動和近地面風帶——主要動力; 如風海流: 信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表層洋流
C補償作用 如補償流:秘魯漁場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義
A污染物的自凈與擴散
B高低緯度之間熱量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
縱向的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要會根據海水等溫線判斷寒暖流—例P90圖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影響; 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漁場 寒暖流交匯:如紐芬蘭漁場和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上升流:秘魯漁場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Ⅰ.海洋污染 :主要來源為工業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藥、石油石油污染:主要來源為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船;目前治污重點在于石油泄漏 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保障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權益2、防治污染3、可持續的漁業生產;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4、沿海工程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和實施
Ⅱ.海洋生態破壞: 1、海洋污染2、人類的生產活動:圍海造田、濫捕等3、自然環境的變化: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水循環是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
(1)識記:海陸間大循環的六個環節; 其意義:陸地水得到補充和更新,水資源得以再生
(2)識記:陸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環
其中由陸地循環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
水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A不斷更新淡水資源,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是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
B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吸收、轉化、傳輸和調節的作用,從而使地表各圈層間、陸地海洋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C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D塑造地表形態,如水蝕地貌、水積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無機物 有機物;太陽能 生物能(或化學能)
生物循環:綠色植物合成有機質 動物
環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頭表示有機質流動;黑色箭頭表示無機質流動)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遷移運動、能量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改造三大圈層,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大氣圈成分的改變;
陸地水成分的改變;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水分狀況
生物出現后加快了巖石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沉積巖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
環境效益(因地而異):
A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從而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B城市綠地具有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噪音及美化環境的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長對環境(其中氣候的光、熱、水的影響制約突出)依賴性大,并適應環境,因而對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
駱駝刺——干旱環境;荷花——水濕環境;
“棗發芽,種棉花”——植物對氣候的指示;
矮牽牛葉片受損——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形成過程:
風化 低等生物著生 高等植物著生
巖石 成土母質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成土的開始
生物的出現,使巖體風化加快,母質肥力不斷發展;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選擇性吸收 光合作用
礦物養分 植物 有機質
土壤肥力 腐殖質
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陸地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非常活躍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具有能夠生長植物的肥力特性,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從而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12、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待查)
自然資源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一、考試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恒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征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 太陽活動類型 太陽活動比較 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 耀斑 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恒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