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如何才能讀懂地理地圖
高中地理知識離開地圖和圖表高談闊論是不切合實際的.地圖和圖表具有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對比鮮明等特點,讀后令人一目了然,便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培養學生對地圖和圖表的讀與析的能力至關重要.
高一新生如何才能讀懂地理地圖
一、了解地圖的考查特點
地圖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蓋面,是考查考生觀察、判斷、分析等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試題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圖是高考命題中不變的主題,更是綜合測試的重要內容。以地圖切入考查的有關能力主要是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地理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填繪圖能力。地圖是地理學科最常考的內容,具體考查內容有如下幾個方面:?
1.數量上,越來越注重讀圖能力的考查,地理高考試題幾乎無圖不成題,甚至一題多圖。?
2.類別上,主要包括:(1)地圖,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注記和圖例)、分布圖(區域圖、自然地理分布圖、人文地理分布圖等);(2)示意圖,原理示意圖、結構示意圖、運行模式圖、景觀圖、過程圖、漫畫、照片等;(3)統計圖,坐標圖、扇形圖、相對百分比曲線變化圖等。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圖形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作出判斷和分析。 ?
3.內容上,主要以各種地理圖像為切入口,考查識圖能力,少量涉及地圖上面積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重點要求運用各種信息說明地理事物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
4.形式上,有的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有的設置試題情境,試題情境貼近考生學習與生活,同時涉及對考生動手繪圖能力的考查。?
5.能力上,識圖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識遷移的基礎。由單純考查地球和地圖知識轉向考查這些知識的運用,由單一視角切入向多視角綜合切入轉變。?
二、掌握地圖基本知識?
1.掌握基本概念。例如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值線、絕對高度(海拔)、相對高度、地軸、經線和經度、緯線和緯度、東西半球、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等。?
2.熟悉各類圖像,構建圖像網絡。?
三、培養判讀地圖的能力?
1.要養成讀圖、用圖、析圖的習慣。〖HT〗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種地圖,通過讀圖,不斷強化地圖意識,以提高識別地圖、運用地圖的能力。首先,要從地圖的名稱入手,確定圖的類型、地域范圍等;其次,要能夠運用地圖的語言獲取各種地理知識。一般而言,可以用比例尺確定地理事物范圍的大小、地理事物間的距離;用方向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關系。同時要多角度地思考,從地圖上找出地理規律、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復習中,要借助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規律等內容,既要經常看地圖、用地圖,積極從地圖中查找到教材中所述的各種地理事物,還要自己動手畫地圖的輪廓或簡圖,將地理事物在地圖上標記出來。因此,在復習時要反復讀圖、用圖,用地圖記憶知識、分析問題,用地圖進行歸納、概括、找規律;有意識地記圖,在頭腦中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材料,為“心理地圖”的形成奠定基礎。?
2.重視“多圖并用”能力的培養。在一幅地圖上把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規律、相互聯系全部表示出來,會給學生讀圖造成很大的干擾,不利于正確分析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規律、相互聯系。因此,要培養學生借助于各種專題地圖,即同時用幾幅地圖,分析、說明、比較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例如在“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中得出了一個結論:浙江省人口密度要比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大。如果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這一現象,就必須同時用到以下幾幅圖:中國地形、地勢圖,中國氣候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國1月、7月氣溫分布圖等,必要的話,還需要歷史地圖。這樣,才能使發散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3.重視轉地圖信息為文字內容能力的培養。〖HT〗將地圖中包含的信息用文字完整準確地表述,不僅考查學生對圖中信息的判斷能力,而且考查學生運用地圖語言——將地圖信息轉換為文字信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成為地圖知識考查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復習時,在學會了讀地圖后,還需要把從地圖上讀懂的內容用文字準確地表述出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從地圖上獲取有用信息,才能用提綱挈領式的文字總結和整理出讀圖、析圖的思路。?
四、學會讀圖?
看清圖、讀懂圖、提取圖中有效信息、分析圖中所揭示的規律對解題尤為重要,讀圖有以下要點。?
1.讀圖名——圖名是一幅地圖的“眼睛”,它能概要地表明地圖所示的區域和主題內容。讀圖時必須明確圖示區域的內容,確定屬于什么地理范圍。在讀圖題中,圖中可能沒有指明圖的名稱,但往往在題干部分會加以說明,這都需要認真閱讀。例如,“中國工業布局變化圖”不僅表明了地圖所示區域是中國,還表明了地圖所示內容是中國工業布局的時空變化。
2.讀圖例——確定有什么信息,總體把握圖中主要信息。一般分布圖中都有圖例,只有閱讀圖例后再去讀圖中內容,才會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當地圖上出現多項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時,先要從圖例中找出各項地理事物的名稱,然后分門別類地辨識它們的分布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圖例是人為規定的,試題中,既可能使用常規的圖例,也可能根據需求設定新的圖例,如“▲”在常規圖中是表示大家都很熟悉的鐵礦的圖例,但在特定題目中則可能用來表示某景點、某觀測站、某座山峰等。因此養成讀圖例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3.讀數值——在平面圖或坐標圖中,要分析數值特征和分布規律,分析量變原因和質變原因。如果是區域圖,就要從某種事物或現象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確定區域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跟蹤空間軌跡:先尋找一個比較熟悉的或有一定地理意義的地理事物,然后再沿某一方向去判讀。?
4.讀要素之間的關系——尋找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聯系。從地圖上提取出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后,考生可以按照從整體到局部或者從局部到整體的方法進行分析,找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規律,綜合分析其形成原因。?
5.提取信息——在地圖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征時,可以從整體到局部作層層剖析,找出規律,進一步分析成因。根據圖中的分布信息,歸納分布特征或規律,提取與題干、設問相關的圖中有用信息,分析作答。?
6.注意輔圖——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許多地圖展示地理信息時配有輔圖,判讀時要注意圖與輔圖的關系及其相對位置。?
五、學會析圖?
析圖就是通過對地圖的分析,找規律、抓重點,圖文結合,使文字知識落實在圖上,圖上知識轉換成文字敘述,從而達到鞏固和深化知識的目的。對一般地圖的分析,可概括為五個步驟:①“有什么”,地圖主要展示哪些地理事物;②“在哪里”,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相對位置;③“為什么”,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差異是何原因;④“有何關聯”,各類地理事物的形成與分布有何內在的因果關聯;⑤“怎樣演變”,區域地理環境或地理事物的演變趨勢如何。?
1.要找出規律。地圖看起來似乎內容繁瑣、雜亂無章,實際上它往往是一件件事物的簡單疊加,學生要善于找出規律,層層分析。例如分析我國鐵路分布圖時,可把縱橫交織的鐵路線概括出“五縱三橫”的特點。?
2.要抓住重點。每幅圖的內容都有主次之分,學生要善于辨清主次,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擾,抓住核心和主旨,從而使圖的主體形象更加鮮明、生動。析圖時要善于聯想,使地圖形象化。在復習中,根據地圖的特征,聯想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將抽象的地圖形象化、具體化。例如分析“中國政區及各省輪廓圖”時,把黑龍江看作展翅高飛的天鵝,陜西像尊跪俑(秦兵馬俑出土地),湖南、江西像對兄妹頭像(苗漢團結),廣東似大象頭(高溫多雨的氣候),臺灣像香蕉(我國著名香蕉產地),云南像孔雀(我國著名珍稀動物產地),西藏酷似藏靴(登山圣地),青海像馬頭(河曲馬產地),內蒙古像只雄鷹(溫帶草原的典型動物之一)。世界地圖中,伊朗像草帽,澳大利亞像馬鞍,意大利似高筒皮靴,阿根廷像只牛腿(世界牛肉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南極像個靈芝,大西洋像只寶葫蘆等。通過對地圖的這種聯想、分析,記圖、繪圖就會變得簡單可行。?
3.要理解、運用基本原理。有些學生在復習時習慣于死記圖中內容,不重視地理基本原理,結果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課本插圖又稍有變化的地圖就不知所措。因此,應注意對圖進行剖析,把其中蘊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現的變式。這樣就能以不變(基本原理)應萬變(圖形)。比如在圖上對亞洲的西南季風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徹了,那么很自然對澳大利亞西北季風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確解釋。?
4.要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在析圖過程中,切忌用片面的、絕對的、靜止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規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忽視個別現象與特殊性。比如,澳大利亞西部的氣候類型“譜”不同于其他大陸,在熱帶沙漠氣候的南北兩側均為熱帶草原氣候,整個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呈半環狀分布,如果學生把一般的氣候分布規律推廣、套用到澳大利亞,就會發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