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教學設計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教學設計:教學要求
3.了解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分析西雙版納旅游業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業對西雙版納經濟的帶動作用。
4.通過分析西雙版納的旅游資源優勢,探討如何保持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深刻認識設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教學設計:結構分析
1.該節內容結構的聯系特點
該節是認識省內區域的一個特例,主要是認識西雙版納的旅游特色。它是地理科學區域性和綜合性的體現,幫助同學建立學習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從區域的位置入手,分析地理環境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得出該區域的總體特征,然后確定其經濟發展方向。
西雙版納地區得惠于大自然的恩賜,形成了獨特的熱帶季風氣候,形成了聞名中外的“熱帶動植物王國”,再加上少數民族的特色,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改革政策的實施,使旅游業得以充分的發展。
2.思想能力培養途徑和能力層次
本節的知識多為理解性的知識,側重對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制約關系的理解,要多引導同學進行討論,以培養同學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本節內容還涉及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對理解我們國家的多民族特點有很大的幫助,這屬于愛國主義思想的灌輸,在教學中要予以體現。另外,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育也必不可少。
3.本節教材對應《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以下要求:①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并對區域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②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③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教學設計:內容點析
1.本節內容突出了地理科學的基本特點──區域性。首先從位置入手(圖7.13),概要分析西雙版納旅游資源豐富的原因,這一部分和西雙版納的氣候特點密切相關,這應該是學習本節內容的關鍵。西雙版納是全球回歸沙漠帶上的一片“綠洲”,這與我國獨特的海陸位置密切相關,由此形成的季風氣候為我國經濟的多樣化發展和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也成為西雙版納旅游業的發展基礎。西雙版納陸上相鄰的東南亞,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與我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旅游發展上也容易形成規模,開辟更廣泛的空間。這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2.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我國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有著獨特的景觀特點,雨林中高低錯落的垂直結構、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狀根、絞殺植物、“獨木成林”等,都是高溫多雨、濕熱氣候的產物,這與第一部分內容密切相關。植物分布是制約動物分布的一個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隱蔽場所和充足的食物來源為熱帶動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這種制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了西雙版納特有的生物群落。
3.西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地區,西雙版納地區更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化民族風情而增添了無窮魅力。這些重要的人文資源同樣是西雙版納旅游資源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這部分內容的講述,可以有效地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4.西雙版納長期以農業為主,近年來旅游業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它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了具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資源。版納人也充分地利用這些資源,發展了形式多樣的旅游產品。教材中設計了“西雙版納旅游景區和跨國旅游線路的分布”圖,比較清晰地展示了這點。
旅游業的發展能夠帶動有關部門和行業的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繁榮。旅游業與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有關行業之間互相聯系又互相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各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同時,又推動有關部門和行業的發展。這就是近年來西雙版納旅游業迅速發展成為支柱產業的原因。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事業是否興旺發達,不僅取決于旅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還取決于對這些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的科學性、合理性。在旅游事業的發展上,必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方面對旅游機構要加強管理,另一方面對旅游者也要加強教育引導,提倡文明旅游,愛護旅游資源。我們在教學中要貫徹這一基本思想。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教學設計: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1課時。
【引入新課】
【豐富的旅游資源】
1.“風景旅游資源,是激起旅游者興趣并導致各種旅游活動最直接的第一位因素,是旅游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保證。風景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是決定一個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上課一開始,可以出示一些西雙版納的景觀照片,直接激發同學們的興趣,然后引導同學們認識西雙版納旅游資源豐富的原因。采取的辦法是:在展示西雙版納景觀照片的同時,穿插一些熱帶沙漠的照片,引導同學讀圖,分析西雙版納鄰近北回歸線,卻沒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出現熱帶沙漠景觀的原因。著重指出,由于我國地處亞洲東部,面對太平洋,西南鄰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獨特的季風氣候,特別是來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對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的形成有著獨特的意義。可以讓同學完成活動1。
2.關于熱帶雨林的特點,可以參照書中的圖片,引導同學討論。主要討論熱帶雨林的植物特點,待同學認識清楚以后,再提出問題:為什么西雙版納被稱為“熱帶動物王國”?使同學對動植物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3.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之間,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西雙版納是我國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地區,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傣族人民世代居住在西雙版納,由于鄰近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小乘佛教在這里深入人心,處處可見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生活習俗,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1.近年來,西雙版納州委提出“旅游興州、生物強州、口岸活州、文化立州、依法治州”的基本思路,充分發揮民族、資源、區位三大優勢,穩步發展以民族風情、熱帶雨林、邊境風光為特色的旅游經濟,加快發展以生態環境有效保護、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為重點的生物經濟,積極發展以走出去、引進來并舉,經濟與文化、經貿與旅游結合為內涵的口岸經濟,努力振興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大力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切實抓好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特色濃郁的旅游之州、環境優美的生態之州、物質豐盈的富裕之州、民風向上的文明之州。
這是“因地制宜”的英明之舉,在這里我們也可以引導同學討論西雙版納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向問題,認識西雙版納地區為什么過去長期以農業為主,現在轉變成為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
2.在討論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同學讀“西雙版納旅游景區和跨國旅游線路的分布”圖,突出認識西雙版納怎樣利用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發展了哪些旅游產品。再認識一下西雙版納的相關位置,看一下與相鄰國家交通的通達情況,分析一下遠景。討論這種規劃對西雙版納的旅游業的發展有什么好處(如可以形成規模效益等)。
3.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會帶來諸如環境污染、動植物資源的破壞等環境問題,旅游者也會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舉止。以“為西雙版納旅游業獻計獻策”為題,讓同學討論或辯論,以加深對西雙版納設立自然保護區意義的認識和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認識。
看了“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