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 0——14歲 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 大于等于40% 小于4% 成年型 30%——40% 老年型 小于30% 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長率小于等于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于等于1.5%為較低增長
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線增長被稱之為人口的指數增長。
2自然資源(必須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3自然資源的分類: 一(1)礦產資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進行現代化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 (2)水資源:淡水儲量只占世界總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儲量只占淡水儲量的0.03%左右。 (3)土地資源:1人均土地擁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2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正在顯著縮小。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4)森林資源(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防風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積毀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氣污染程度加深,氣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無限性資源(一定時間內超越技術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資源 有限性資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若過度開發,可再生資源有可能變為不可再生資源。 (注:科技開發水平決定開發資源的數量 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資源的數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
5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環境并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即最佳人口數量) 注:重點閱讀P14頁,區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環境承載力的含義,了解三者的聯系即人口容量的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數量)的影響因素:
(1)與自然資源儲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與科學技術水平成正比
(3)與地區開放程度成正比
(4)與人類的文化生活消費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區人口容量需要考慮的因素:
(1)氣候的兩要素 氣溫影響農作物的熱量,降水影響其水分
(2)地形
(3)經濟,科技水平和開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費水平)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氣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積小(2)深居內陸,對外開放程度低(3)經濟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對人口容量有明顯的制約作用 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狀況良好(2)科技水平高,經濟發達,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區開放程度高 我國南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氣候適宜,熱量降雨多,農作物成熟快(2)經濟科技水平高
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1)必須改變定居地(2)改變定居地須持取一段較長時間(3)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
2人口流動:短期離開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現象(人口遷移是人口流動的一種形式)
3分類(1)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劃分: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省際遷移和縣際遷移(2)按人口遷移方向的不同來劃分:農村到農村,農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農村
4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與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氣候,土地,水源,地形,資源,植被,礦產等)1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地域差異2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
二經濟因素1地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2經濟布局3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三政治因素1戰爭2政策(經濟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納移民)
四社會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
5我國當代人口遷移
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遷移較少 20世紀50——70年代的人口遷移均以行政調動為主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發性人口遷移較多 (城鄉地區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動的根本原因)
6人口遷移的影響
7世界人口的遷出國與遷入國各有什么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地域文化與人口
1婚俗中包含著許多影響出生率的內容,如初婚年齡的大小、婚姻的穩定程度
2宗教對人口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鼓勵生育)
3中國文化對人口發展的影響:一是從早婚早育(為了增加勞動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從多子多育到少生優生 三是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四是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
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 城市空間結構
1概念: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特點: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
2城市區位分析:
自然地理區位(相對穩定):
(1) 地形:溫帶——平原,熱帶——高原,山區——河谷或開闊低地
(2) 氣候:降水適中(沿海地區)和氣溫適中(中地位地區)
(3) 河流:沿河設城,河流交匯處或河口水運的起點或重點
社會經濟區位(不是一成不變的)
(1)資源:礦產(2)交通運輸:武漢,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羅馬城,西安,洛陽,杭州 新首都:華盛頓,堪培拉,巴西利亞,伊斯蘭堡(4)旅游(5)科技(經濟)(6)宗教:麥加,麥地那,梵蒂岡,拉薩(7)軍事:嘉峪關市
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溫帶季風氣候、資源匱乏多進口、海岸線曲折多海灣港口易于貿易
4城市的區位選擇考慮因素:地質(避開災害多發區,考慮地基承載力),地形(平原),河流(碼頭建在河的凹岸處),注意環境保護
5城市地域形態(區位因素影響城市形態):集中式(便于集中設置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組團式(用地分散,交通聯系不方便,投資較大)條帶式,放射式
6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7中心商務區的特點:建筑高大密集、經濟活動最為頻繁、內部分區明顯、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交通通達度高
8西方城市結構學說: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9中心地是向周圍地區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其等級主要是根據中心地提供的職能種類和服務范圍來劃分的。
10一個地區城鎮的規模的大小與數量成反比,城鎮的空間分布主要受到商業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響。
11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遠,六邊形數目大,低級中心地反之(高級中心地的服務范圍是低級中心地3倍)高級中心地包容低級中心地,高級服務范圍覆蓋低級服務范圍,從而構成層次分明的空間網絡體系(相同級別的中心地服務范圍彼此獨立排斥)
看過“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