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復習試題
期末將至,以下是小編偉大整理有關高中一年級的地理必修一期末復習考試試題和答案分析,歡迎大家參閱!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復習試題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2013年10月31日11時03分、11時10分,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先后發生5.5級、5.0級地震。這兩次地震震源深度分別為8千米和6千米。由于震源較淺,東北多個地區有較強震感。據此回答1、2題。
1.發生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地震屬于( )
A.人為活動 B.內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巖漿活動
2.下列關于這次地震成因最為合理的解釋是( )
A.天氣變冷 B.全球變暖
C.厄爾尼諾現象 D.板塊碰撞
【解析】1選B,2選D。第1題,地震屬于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第2題,由于太平洋板塊往亞歐板塊下面俯沖,使得我國東北地區發生地震。
【知識拓展】板塊構造理論
項目 內 容
理論
要點 ①巖石圈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構造帶(海嶺、海溝)分割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②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停地運動;③板塊內部 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
圖示
解釋與運
用 板塊
張裂 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處于生長邊界
板塊
相撞 ①大陸與大洋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或海岸山脈,如亞洲東部島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脈、馬里亞納海溝處于消亡邊界;②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處于消亡邊界
(2014•荊州高一檢測)下圖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圖中B、D代表的巖石分別是( )
A.侵入型巖漿巖、沉積巖 B.沉積巖、侵入型巖漿巖
C.變質巖、噴出型巖漿巖 D.沉積巖、變質巖
4.圖中②表示的是( )
A.外力作用 B.變質作用
C.上升、冷卻凝固 D.高溫熔化
【解析】3選A,4選B。解答該題的思維過程如下圖所示:
【方法技巧】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判讀
判讀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有三個關注點。
(1)自巖漿始,至巖漿終,且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只有一個箭頭指向的為巖漿巖;
(2)沉積巖與變質巖可以相互轉化,有兩個箭頭指向的為沉積巖或變質巖;
(3)三大類巖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巖漿,所以有三個箭頭指向的為巖漿。
(2014•南昌高一檢測)讀下圖,完成5、6題。
5.四幅地質構造圖中,屬于褶皺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四幅地質構造圖中,屬于斷層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5選D,6選B。四幅地質構造圖中,①③分別是未被侵蝕和被侵蝕的褶皺。②④屬于斷層。
(2014•衡陽高一檢測)讀某學生畫的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和喜馬拉雅山某處化石照片,完成7、8題。
7.有關物質循環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為變質巖,乙為巖漿巖
B.丙表示巖漿,②表示變質作用
C.⑦表示重熔再生,⑧表示冷凝作用
D.④表示外力作用,⑧表示變質作用
8.照片中含化石的巖石按成因屬于( )
A.巖漿巖 B.變質巖 C.沉積巖 D.花崗巖
【解析】7選D,8選C。第7題,某學生畫的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中甲、乙、丙分別是巖漿巖、變質巖和巖漿。這樣可以推知④表示外力作用,⑧表示變 質作用。第8題,只有沉積巖可能存在化石。
9.(2014•臺州高一檢測)下圖中字母a最可能表示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積 B.風力侵蝕
C.凍融風化 D.冰川搬運
【解析】選C。水進入巖石縫隙,結冰導 致體積膨脹,使得巖石裂解,屬于凍融風化作用。
(2014•鹽城高一檢測)“仙人煙囪”位于土耳其安那托利亞的腹地卡帕多奇亞。據介紹,噴出的大量巖漿冷卻、鈣化,凝固成的風化巖層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外力作用侵蝕出一條條溝壑,便形成了陡峭的神奇煙囪景觀。回答10、11題。
10.結合材料分析“仙人煙囪”的巖石類型最可能是( )
A.花崗巖 B.大理巖 C.石灰巖 D.玄武巖
11.“仙人煙囪”反映了卡帕多奇亞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地理現象為( )
A.造山運動 B.地殼隆起
C.火山噴發 D.強烈地震
【解析】10選D,11選C。第10題,“仙人煙囪”是由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再經外力作用侵蝕形成的,所以屬于巖漿巖里的噴出巖,花崗巖是侵入巖,大理巖是變質巖,石灰巖是沉積巖,只有玄武巖是噴出巖。第11題,巖漿噴出是火山噴發的現象。
(2014•德州高一檢測)讀我國南方山區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圖,完成12、13題。
12.流水侵蝕作用比較強烈的地區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3.沖積扇最有可能形成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2選C,13選A。第12 題,②處河谷狹窄,侵蝕作用較強,④處位于河流的上游,侵蝕作用較強。第13題,①處河流流出峽谷地帶,地勢變開闊,最有可能形成沖積扇。
14.形成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條件是( )
A.熱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陸差異
【解析】選A。熱量是緯度地域分異的基礎。
(2014•天津高一檢測)下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讀圖完成15、16題。
15.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關鍵是圖中哪個箭頭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16.黃土高原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重,該實例體現了( )
A.自然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一致
B.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
C.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
D.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另一區域
【解析】15選A,16選B。第15題,不同地區河流水文特征的不同是由不同的氣候因素影響所致。第16題,黃土高原地區植被遭到破壞,地表缺少了植被的保護,致使水土流失嚴重,體現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17.位于亞歐大陸35°N至50°N之間大陸東部的自然帶是( )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解析】選D。亞歐大陸35°N至50°N之間大陸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18.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顯著的地區在( )
A.中、高緯度地區 B.中緯度地區
C.中、低緯度地區 D.高、低緯度地區
【解析】選B。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水分差異大。
(2013•北京高一檢測)讀某沿海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回答19、20題。
19.該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溫帶地區 B.北半球亞熱帶地區
C.南半球溫帶地區 D.南半球亞熱帶地區
20.該山地所在地區的氣候主要受( )
A.信風影響 B.季風影響
C.西風影響 D.西風和副高交替影響
【解析】19選C,20選C。第19題,山麓是落葉闊葉林,說明是溫帶;同一自然帶北坡海拔高,說明是南半球。第20題,落葉闊葉林在南半球主要是溫帶海洋性氣候下形成的。
二、非選擇題(共60分)
21.(2013•上海地理)閱讀甲、乙兩座山脈的自然帶垂直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12分)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
(1)比較甲圖和乙圖山脈自然帶帶譜的主要差異,并判斷哪幅圖的山脈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2)概述甲圖中各自然帶在山脈南、北坡出現的高度的差異,并說明原因。
(3)乙圖中,山脈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 北坡,說明其原因。
【解析】第(1)題,從自然 帶的復雜程度、基帶差異和同一自然帶分布高度的差異三個角度分析。乙圖山脈基帶為熱帶雨林帶,對應熱帶氣候區;甲圖山脈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對應溫帶氣候區,故可以判斷乙圖山脈緯度較低。第(2)題,甲圖位于北半球,同一自然帶南坡海拔較高,主要因素是南坡為陽坡。第(3)題,乙圖山脈在熱帶,故影響雪線的基本因素是降水,結合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可以判斷南坡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
答案:(1)差異:①乙圖山脈自然帶帶譜更加豐富;②乙圖山脈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圖山脈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③相同類型的自然帶,甲圖山脈出現的高度比乙圖山脈低。(任答兩點即可)
乙圖山脈。
(2)差異:同一自然帶出現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該山脈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陽坡,由于陽坡熱量較高,因此南坡自然帶的海拔相對于北坡較高。
(3)該山脈位于南半球,南坡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較低。
22.(2013•杭州高一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
材料一 陸地的河流流速比較急,帶著上游沖刷下來的泥沙流到寬闊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來,泥沙就沉積在河口附近,積年累月,越積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陸地,這就叫河口沖積島。
材料二 長江三角洲歷史 演變示意圖。
(1)說明河口沖積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變化過程。
(3)近年來長江三角洲海岸線向近海移動的速度減慢,試說明其原因。
【解析】第(1)題,河口沖積島的形成既有流水的堆積也有海水頂托作用的影響。第(2)題,要考慮到流水的沉積過程,同時還要考慮到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第(3)題,近年來長江三角洲海岸線向近海移動的速度減慢,說明河流含沙量減少,進而分析其原因。
答案:(1)流水堆積(沉積)作用;海水的頂托作用。
(2)河口地區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頂托作用,水流速度減慢導致大 量泥沙堆積,出露水面形成沙洲;泥沙繼續堆積,陸地面積不斷擴大,古沙洲逐漸和大陸相連;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岸堆積速度快。
(3 )中上游植樹造林,水土流失減少;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
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
材料一 2013年10月31日,中國交通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全國公路網的最后一條路——墨脫公路正式通車,這朵“隱秘的蓮花”向世人綻放出最美的容顏。
材料二 某地區地質剖面示意圖。
(1)材料一中喜馬拉雅山從山地類型上看是__________,是由__________板塊和__________板塊相碰撞而形成的。
(2)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地質作用主要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關于在墨脫修建公路的區位因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夏季是墨脫公路工程施工的最佳季節
B.資金不足是該地交通建設的最大障礙
C.該地修建的公路為縣級公路,等級較低,對技術條件要求不高
D.該地地質條件復雜,有河谷地貌、冰川地貌和高山峽谷地貌等
(4)關于該地聚落分布特點及其原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布在北部,地勢低,氣溫高
B.分布在河谷,取水方便,有便利的水運
C.分布在北部,地勢抬升,降水較多
D.分布在河谷,地勢低,氣溫較高,是主要的農業分布區
(5)材料二中代表的地質構造名稱:A____________,C________。在地貌上B表現為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打算在材料二地區修建一條東西走向的地鐵,則地鐵隧道的工程選址應定在A、B兩處中的__________處 ,試分析理由。
【解析】第(1)、(2)題,喜馬拉雅山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是兩大板塊碰撞形成的褶皺山;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線,其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內力作用。第(3)題,雅魯藏布大峽谷夏季多雨,不適合施工;該地經濟落后,但該公路由國家投資,故資金不是最大障礙;該地地質條件復雜,自然條件惡劣,對公路建設的技術條件要求高。第(4)題,該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勢高,氣候寒冷,熱量不足是其發展種植業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因而其農業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而聚落則隨農業的分布而形成。第(5)題,根據巖層的彎曲變形情況可知,A處為背斜,C處為斷層;B處是向斜形成的向斜山,是由于向斜槽部受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而形成的。第(6)題,隧道工程選址應位于背斜地區。
答案:(1)褶皺山 亞歐 印度洋
(2)內力作用
(3)D
(4)D
(5)背斜 斷層 山嶺 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
(6)A 背斜構造中巖層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撐隧道上覆巖層的作用,又能使地下水順巖層向兩翼流,減小滲漏。背斜頂部巖層受張力大,相對疏松,采石工程難度較小,也可降低工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