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考語文模擬試卷試題(2)
全國高考語文模擬試卷試題答案
1.B(“大風揚起塵土煙霧所形成的一種現象”說法錯誤,應該說“大風揚起塵土所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不包括“煙霧”,且應明確是“一種自然現象”。)
2.A(“在史料中卻屢屢出現”理解錯誤,原文中的信息是“在后世的漢語表達中,霾,屢屢出現”。)
3.C(“本質的區別”屬于主觀臆斷,原文中的信息是現今的霾“不同于裹挾塵土的古代的霾”,并沒提到它們有本質的區別。)
4.D(相:偏指一方。)
5.C(“淡靜”指的是淡泊寧靜,不好與人交往。①寫其與人交往;③寫其詩歌創作上的特點;⑥是他人對其研究理學的評價。)
6.A(前后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厭惡官場”在原文中也沒有提及。)
7.見參考譯文中畫線部分。
8.“孤”字用得最妙。有雙關意,既指山嶺的孤高,也指自己的孤獨。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統領全詩。
9.運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業、功名都隨歲月流逝,表達了作者的思鄉傷懷之情。
10.(1)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2)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3)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
11.(1)BD(B.“有時他又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妻子”理解錯誤,從原文中可知“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妻子”,此種行為是經常性的,而不是“有時”;“是一個過度愛護妻子的男人”理解錯誤,而應是一個無視妻子人格的專制男人”。D.“夸張手法”不正確。)
(2)小說的開頭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并且暗示因主人公的脆弱,她的夢想和追求終將破滅。而結尾又出人意料。起初是丈夫死亡,妻子獲得新生,現在是丈夫活著回來了,妻子卻因“極度高興”而死亡,極具嘲諷意味。
(3)窗外一切生機勃勃的景象象征著自由和活力,引發了她對自由生活的期盼。
(4)馬拉德夫人逆來順受,屈從于丈夫而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個性得不到張揚,毫無自由可言。小說塑造的馬拉德夫人是一個孤獨、失意、怯弱而心靈扭曲的女性形象。
12.(1)AB(A.丘成桐的研究達到了神仙般的境界,早已超過了以研究謀生的境界。B.“丘成桐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其他數學家”說法絕對。)
(2)因為丘成桐的天才和他的普通一起創造了一個令中國人自豪的神話。說他是天才,是因為他歷經磨難卻能不屈不撓,29歲便神話般地創建了幾何分析的數學王朝。說他是普通人,是因為生活中他與所有數學家一樣。
(3)丘成桐解決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質量猜想,
證明了斯華資引理,證明或參與證明了弗蘭克猜想、鏡猜想、史密斯猜想等,與卡拉比一起創立的卡拉比—丘流形成為超弦理論的靈魂,應用數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創建了幾何分析的數學王朝。
(4)“數學皇帝”的稱號最能概括丘成桐對整個數學界的影響。第一,當今數學家中,若論研究之廣,學生之眾、影響之大,很少有人能出丘成桐之右;第二,丘成桐不僅領導創立了幾何分析這個數學中最活躍的主流領域,還在理論物理、代數幾何、計算機圖形學、控制理論等研究方向都有極為重要的貢獻;第三,丘成桐在與數學有關的研究和影響上都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13.C(A.望而卻步:形容遇到危險、困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往后退縮。用于此處不合語境,可改為“畏縮不前”。B.無可厚非:沒有什么可指摘的。表示雖有缺點錯誤,但可以寬容和原諒。此處應用“無可非議”。C.不忍卒讀: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D.匪夷所思:指事物怪異或人的言行離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用在這里不合語境。)
14.C(A.句式雜糅,可去掉句中的“出自”,句末的“之手”,或去掉“作者是”。B。語序不當,把“首屆湖北”改為”湖北首屆”。D.成分殘缺,可在句末加上“獲得者”一詞。)
15.B
16.青春版《牡丹亭》毫無疑問取得了巨大成功
17.這一開場白風趣而頗具深意,其所引起的笑聲瓦解了聽眾因種族差異而形成的敵對情緒,融洽了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也使嚴肅的話題變得輕松自然,收到了“一箭三雕”之效。
18.【寫作提示】(1)認真閱讀材料,抓住材料中最關鍵的一句話,即:“國運日昌……每個人心中也在醞釀自己小小的夢想。”(2)可以從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的關系上切入延伸開去。因為中國夢屬于國家、屬于民族,更屬于每一個人。沒有國家富強的夢想,個人夢想自然無法實現;而國家夢想若不能化身千萬,則國必不能真強,夢也必不能盡美。偉大的夢想必須落實到每個小小的夢想上,才能永葆活力。(3)寫作時可以談典型人物的夢想,如劉洋的“中國夢”是駛入太空、實現自己及國家的航天夢想;李博亞的“中國夢”則是做一名優秀的公安民警,盡職盡責沖鋒在第一線。也可以談自己的夢想,一個人有夢想才會有追求,有追求才會有收獲,有收獲才會有幸福。一份信仰,一份堅持,一份憧憬,一份努力,其中都凝聚著五彩斑斕的夢想,每個人的夢想都實現了,“中國夢”就不會遙遠。(4)參考題目:“中國夢,從每一個人的夢想開始”;“我的夢,中國夢”;“中國夢,從每個小小的夢開始”;“我的中國夢”等。
【參考譯文】
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十五歲時,補為諸生。(后來)文名很盛,不過他不屑科舉。每天和各位志同道合的人研究文章成立學社,載著酒興致極高地四處游玩為樂。萬歷六年發生變亂,提議據城而守,獻出家財四百金、二十萬錢犒勞將士。甲申年,在西山奉養母親躲避戰亂,在廣羊山頂結廬安居。和鉅鹿人楊思圣,雞澤人殷岳、殷淵,結成患難之交。京城陷落,父親申佳胤為國殉難,申涵光悲痛得一度斷了氣(過了許久)才蘇醒。于是渡長江向南行,拜謁陳子龍、夏允彝、徐石麟等有名望的人,為父親作志、立傳。(后來)回到故鄉,侍奉母親教授弟弟讀書,行跡與城市隔絕。每天和殷岳以及同鄉張蓋相互往來唱和,人們稱之為“廣平三君”。
清朝初期,詔令尋查明代那些為國殉難的大臣。柏鄉魏裔介呈獻建袖忠祠堂的奏疏,列出申佳胤的名字,卻被各部的決議所否定。申涵光赤足步行到京城,在泥水中跋涉,幾乎瀕臨死亡的境地。(到了京城)申涵光穿上麻布孝衣,系上麻布帶子,在東華道上為父親號啕大哭,看的人無不飲泣。魏裔介再次上疏爭辯此事,最終申佳胤與其他人一樣按常例進行祭祀安置。一時士大夫們推崇申涵光的品行,都真心與他交往,日日相互宴游應和。
申涵光作詩,吸納百家,精心揣摩。一味以杜少陵為宗。涉獵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等詩家。他曾經說:“詩是用來表達性情的,真摯的性情,可以感動帝天,使鬼神哭泣。如果專于穿鑿附會,完全效仿,就會哭笑都虛假,不能使任何人感動。”尚書王士禎稱贊申涵光開創了“河朔詩派”;學士熊伯龍說:“在當今詩人中我甘心居于其下的,(只有)鳧盟一個人罷了。”
(申涵光)曾經拜謁孫奇逢,行弟子之禮。孫奇逢與之相見恨晚,以圣賢之名勉勵他。自此(申涵光)才聽說天人性命的理學要旨,于是潛心理學研究,不再作詩。順治十七年,詔令各郡縣舉薦有孝行的人,有關部門推薦了申涵光,涵光堅決拒絕此事。后來又舉薦那些隱逸的有才學之士,他堅決推辭不去就職。申涵光曾經后悔為名聲所累,謝絕一切與人的交往。他曾經說:“主張靜不如主張敬,敬,就是自主修養啊。朱熹和陸九淵同歸于道統,朱熹經由大路,雖然慢卻穩當;陸九淵經由便道,似乎快捷卻隱藏危險:全在于個人的自主選擇罷了。”孫奇逢覺得他研究得苦心積慮,閱歷很深又諳于動心忍性。魏裔介則稱贊他:“年少(成名)文壇,老年(精于)理學,這就是圣賢所說的‘博文’和‘約禮’啊。”他竟受到如此推重。
以上是由小編分享的全國高考語文模擬試卷試題全部內容,希望對你的考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