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復習資料之生命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
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知識點
1、新陳代謝概念(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2、反應:1)合成反應概念和舉例;2)分解反應(水解反應和氧化分解反應)概念和舉例;
3、酶:1)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質;2)酶的催化效率稱為酶的活性;3)酶的競爭性抑制和非競爭性抑制;4)作用特點:穩定性、高效性、專一性(特異性)和多樣性;5)命名特點:來源+底物+性質+酶,分解酶可省略分解兩字;6)作用條件:常溫、常壓以及一定的pH值;最低溫度、最適溫度和最高溫度,最適溫度可以是一個點,也可以是一個區間;7)結構特點:蛋白質、蛋白質加非蛋白成分(輔酶);8)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溫度、pH值、酶與底物的濃度、激活劑和抑制劑等。
4、實驗五:探究酶的高效性。
5、ATP:1)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稱縮寫,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個,P代表磷酸基;2)ATP的分子結構可用簡式A—P~P~P來表示;3)在ATP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水解,儲存在這個高能磷酸鍵中的能量就釋放出來,遠離A的那個磷酸基脫離開,形成游離磷酸(Pi),腺苷三磷酸轉變成腺苷二磷酸(簡稱ADP,其中的D代表二個)。A—P~P~P A—P~P+Pi+能量,由于進來和出去的能量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應。
光合作用知識點
1、科學家的發現:赫爾蒙特發現原料之一——水;普里斯特利發現產品之一——氧氣;英格豪斯發現光照是必要條件;薩克斯發現產品之二——淀粉;魯賓和卡門發現氧氣來自于水;卡爾文循環。
2、光合作用概念和反應式。
3、葉綠體結構及色素特點:1)每個葉肉細胞內約含有20~100個葉綠體;2)電鏡下可以觀察到葉綠體外表有雙層膜,內有基質和幾十個基粒;3)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4)每個基粒由幾十個類囊體(片層結構)重疊而成,葉綠素等色素就分布在片層結構的薄膜上;5)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各種酶有的分布在基質中,有的分布在片層結構的薄膜上;6)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有葉綠素a呈藍綠色,葉綠素b呈黃綠色,胡蘿卜素呈橙紅色,葉黃素呈金黃色。葉綠素(葉綠素a 和葉綠素b) 的含量占2/3左右,類胡蘿卜素(胡蘿卜素和葉黃素)約占1/3;7)葉綠素主要吸收紅橙光和藍紫光,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4、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材料、過程、加各種試劑的作用〔無水酒精、石英砂(二氧化硅)、碳酸鈣〕、實驗結果(每一種色素的位置),分析原因。加無水酒精為了溶解并提取色素,加石英砂為了充分研磨,加碳酸鈣為了保護葉綠素免遭破壞;濾液陰干后在原來位置上重復2-3次。
5、光合作用的詳細過程。1)光反應部分:場所是類囊體膜,產品ATP和NADPH(還原性輔酶Ⅱ),注意失去電子的葉綠素a具有強氧化性、水光解為e和H+,同時釋放氧氣;2)暗反應(卡爾文循環)部分:場所是葉綠體基質,CO2的固定是CO2和五碳化合物生成兩個三碳化合物,一部分三碳化合物還原成糖,另一部分三碳化合物還原后重新形成五碳化合物,再次參加CO2的固定;3)光合作用的直接產物主要是淀粉和蔗糖。4)光合作用的強度,又稱光合速率,可以用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量的葉面積)在單位時間內進行光合作用釋放O2或消耗CO2的量來表示;5)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速率隨光照強度增強而增強,但飽和后不會再增強;光合作用速率隨CO2濃度增大而增強;溫度對光合作用影響很大;光合速率為零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細胞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因素的實驗方法:真空滲水法和溶解氧傳感器測定法。
6、細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1)光合細菌在光照下利用二氧化碳作碳源,不光解水,而是利用某些無機物(如硫化物)或有機物(如脂肪酸)參與二氧化碳的還原,不釋放氧氣,光合細菌是厭氧細菌;2)化能自養細菌都不含色素,不能利用光能,它們利用氨、氫和硫化氫等無機物氧化時釋放的化學能,同化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亞硝酸細菌和硝酸細菌是化能自養細菌,前者將氨氧化為亞硝酸,后者將亞硝酸氧化為硝酸,亞硝酸細菌和硝酸細菌永遠生活在一起。
亞硝酸細菌
細胞呼吸知識點
1、細胞呼吸概念;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稱為細胞呼吸。
2、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各個試管中液體的名稱、顏色,顏色變化的原因;
3、細胞呼吸(呼吸作用)的類型:1)糖的有氧分解①反應式;②實質是細胞在有氧條件下,徹底氧化分解有機物,同時釋放大量能量;③注意:細胞質基質、脫氫、丙酮酸、糖酵解、線粒體、二碳化合物、三羧酸(TCA)循化等;④第一階段糖酵解,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產生丙酮酸和少量的ATP;第二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丙酮酸進入線粒體后,脫去CO2變成二碳化合物,再參與到三羧酸(TCA、檸檬酸)循化中;第三階段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有O2的參與,與脫下的氫形成H2O,同時釋放出大量的ATP,通過后兩個階段,丙酮酸在線粒體內被徹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2)糖的無氧分解:①通常將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的呼吸稱為發酵;②酒精發酵反應式,酵母菌、水稻根水淹時、蘋果等多數植物組織;③乳酸發酵反應式,乳酸菌,馬鈴薯塊莖、玉米胚,人、動物的骨骼肌、紅細胞等;④無氧分解的實質是細胞在缺氧或少氧的條件下,不徹底氧化分解有機物,同時釋放少量能量;⑤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首先都變成丙酮酸,然后再分叉。
生物體內營養物質的轉變知識點
1、糖類代謝:1)氧化分解:糖徹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產生大量的能量; 2)合成多糖物質:單糖脫水縮合成多糖,如植物的淀粉、動物的糖原等,變肝糖原是可逆符號,變肌糖原是單向箭頭; 3)轉變成脂肪:二碳化合物轉變成脂肪酸,三碳化合物轉變成甘油; 4)轉變成氨基酸:R基來自于糖類合成或分解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在轉氨酶的作用下,R基團與氨基連接成相應的氨基酸,此過程稱為轉氨基或氨基轉移。
2、脂類代謝:1)甘油代謝:甘油在肝臟中轉變成丙酮酸,進入糖代謝;2)脂肪酸代謝:脂肪酸在線粒體的基質中,被分解為二碳化合物,進入三羧酸循環;3)脂肪的生物合成和分解:在脊椎動物的脂肪細胞和肝細胞內進行。
3、蛋白質代謝:1)合成新的蛋白質:吸收進來的氨基酸和舊的蛋白質分解產生的氨基酸;2)脫氨基加入糖代謝,脫下的氨基被轉化成尿素排出體外。
4、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是可以相互轉變的。
5、七大營養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看了“高中生物復習資料之生命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