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匯編(2)
②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布在胰島外圍)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
由胰島B細胞(分布在胰島內)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
兩者激素間是拮抗關系
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促進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轉變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時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減少來源)
血糖含量降低時: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臟,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
③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維持血糖含量的穩定,它們之間存在著反饋調節.
4、激素的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
寒冷、過度緊張等
刺 激
( 促進 ) (促進)
(抑制) (抑制)
反饋調節 (濃度高時)
下丘腦有樞紐作用,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
5、激素調節的特點:
(1)微量和高效 (2)通過體液運輸 (3)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注: 激素是有機分子,信息分子,由腺體產生后,運輸到各器官和細胞,只作用于相應的靶器官和靶細胞,激素作用是間接的.
6、水鹽平衡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都在下丘腦.
體溫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
a、特點比較: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b、聯系:二者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
(1)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五、免疫調節
1、基礎:免疫系統
2、免疫系統組成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
吞噬細胞
免疫細胞
(發揮免疫 淋巴細胞 T細胞
作用細胞) B細胞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
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
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體液免疫
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細胞免疫
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于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的.
5、抗原與抗體:
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
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6、體液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漿細胞 抗體
記憶細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
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
d、漿細胞來自于B細胞和記憶細胞.
7、細胞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效應T細胞 淋巴因子
記憶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
(二次免疫) 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
8、免疫系統疾病:
免疫過強 自身免疫病
過敏反應 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
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并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
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徑.
9、免疫學的應用:
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
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于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藥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3:
六、生長素的發現:
1、胚芽鞘: 尖端產生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瓊脂塊有吸收、運輸生長素的作用;
4、生長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單側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于向光一側,因而引起兩側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七、生長素的合成:幼嫩的芽、葉、發育的種子(色氨酸→生長素)
運輸:只能從形態學上端到形態學下端,又稱極性運輸;
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的分布在生長素旺盛部位.
八、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長素是不直接參與細胞代謝而是給細胞傳達一種調節代謝的信息;
2、作用:
a、促進細胞的生長;(伸長)
b、促進果實的發育(培養無籽番茄);
c、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d、防止果實和葉片的脫落;
3、特點具有兩重性:
高濃度促進生長,低濃度抑制生長;既可促進生長也可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長素發揮的作用與濃度、植物細胞的成熟情況和器官的種類(根〈芽〈莖).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惡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引起植株增高,促進種子萌發和果實成熟;
2、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脫落酸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衰老脫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葉片);
4、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5、各種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7、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優點: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如:2、4-D奈乙酸.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4:
十、種群的特征:
1、種群密度
a、定義: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逐個計數 針對范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群;
b、計算方法: 植物:樣方法(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取平均值;
動物:標志重捕法(對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
計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 昆蟲:燈光誘捕法;
微生物:抽樣檢測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b、意義:是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
3、遷入率和遷出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遷入和遷出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b、意義:針對一座城市人口的變化起決定作用.
4、年齡組成: a、定義: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
b、類型:增長型(A)、穩定型(B)、衰退型(C);
c、意義:預測種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別比例: a、定義: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