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材料類選擇題的解法(2)
歷史材料類選擇題的解法二、材料是解題輔助,無需太懂
高考是多種能力的考查,為了體現出區分度,命題者也可謂“煞費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選擇題一方面增加了試題難度,另一方面也豐富了試題內容給考生設了一個“障眼法”。換句話說,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學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處理能力,實際上考的就是簡單的書本知識。即使文言內容看不懂,只要基礎知識牢固,題目照樣可以輕松解決。不過,這些材料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可以起到解題輔助作用,讓考生更順利的解題。
【例題】(07·全國Ⅱ)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不習六藝經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虛。”他所抨擊的是
A.先秦儒學 B.漢代經學 C.隋唐佛學 D.宋明理學
【分析】只要聯系課本知識回憶顧炎武的思想主張便可選出答案D,無需讀懂那一大串文言文。但是有時候怕命題人“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對材料的適當理解可以檢驗讓自己更確信。材料中的觀點是顧炎武批駁明末知識分子不切合實際的學風,即“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他主張“經世致用”。“明心見性”是宋明理學的主張。由此選擇D,我們在緊張的高考考場上更“心安理得”。
歷史材料類選擇題的解法三、材料是混淆視聽,無需讀懂
現在似乎是一個“包裝時代”,試題也越來越注重包裝追趕時代潮流。誠然,試題進行一定的包裝改造,可以將考過的試題翻來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試卷視覺感受不錯。然而,有時也會成為考生答題的負擔和干擾。所以我們考生不要畏懼紙老虎,再煩的題目、再難的題目都是由簡單容易的題目組合改造而來。題目考的方式在變,但是知識點是不變的。
【例題】(07·重慶)開創仿造西方戰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A.林則徐B.曾國藩C.李鴻章D.左宗棠
【分析】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是新思想萌發的代表,他積極仿制西方戰船,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題選出A不難。此題的解答和所給圖片無任何關系。圖片毫無意義甚至畫蛇添足。估計命題者是想圖文并茂而運用圖片,可是又擔心考生難以辨認(因為有的圖片課本沒有)故而又注上姓名。考生如果在做這類題目時,如果所給資料對解題毫無作用,切勿在此浪費時間,高考時是沒有時間去欣賞與題目無關的圖片或文字的,我們要時刻“獨具慧眼”。
通過以上講解相信你對解答選擇題的方法已經心領神會,下面讓你小試牛刀,大顯身手!
1.(07·全國Ⅰ)史學家陳寅恪在評述“武周之代李唐”的歷史意義時說,此“不僅為政治之變遷,實亦社會之革命。”此處“社會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實行法治 B.女皇當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風易俗,推崇佛教
2.(09·江蘇)沈括《夢溪筆談》載:“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這項技術最早出現于
A.春秋時期 B.西漢 C.南北朝 D.北宋
3.(08·全國Ⅰ)一位在華美國人士在評論近代中國一部著作時說:“它是因中英戰爭刺激而產生的一部成果。我們認為它將極大地摧毀傲慢心態,驅散中國統治者和學究們的愚昧無知,證明他們所屬的并非地球上的唯──個國家。”該著作的作者是
A.姚瑩 B.徐繼畬 C.鄭觀應 D.嚴復
4.(09·安徽)儒家思想經過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論最能體現其適應加強中央集權需要的是
A.“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貧。”
C.“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D.“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
5.(09·上海)①春秋時期,鄭國發生了火災,掌管祭祀的官員建議子產焚燒玉石向上天祈禱,②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③于是積極組織滅為。④這說明當時以祭祀為核心的宗教意識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漸占據上我。上述材料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④
【練習答案】 1.C 2.C 3.B 4.C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