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見答題模式集錦
高中地理常見答題模式集錦
一、答題的基礎思路
1、特征類:明確各種地理特征的答題要點,結合區域特征做答。
2、原因類:從自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礦產資源、板塊運動等要素)和社會經濟原因(包括市場、交通、科技、歷史條件、工程建設、政策、軍事(戰爭)、宗教等生活活動、生產活動)方面作答。
3、意義類:可以從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作答。
4、評價區位、影響、條件類:首先要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闡述;其次,還要分對自然、社會經濟兩方面綜合分析作答。
5、區域可持續發展方向、對策類:從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途徑入手,本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揚長避短的原則,參照必修3各類區域發展對策綜合分析做答。
二、基本地理概念
1、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或稱為社會經濟特征)。
2、地理位置特征: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
3、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礦產資源。
4、人文地理特征:包括農業、工業、貿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狀況。
5、地表環境特征:包括氣候、土地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河流發育程度、植被狀況。
6、等值線特征:包括疏密、走向、彎曲、數值分布
7、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從空間分布(是否均勻、空間變化規律)和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小)兩方面概括
三、天氣與氣候
1、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
(1)晝長;(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3)天氣狀況。
2、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2)天氣狀況;(3)地勢;(4)空氣密度。如為什么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③地勢高;④空氣稀薄,大氣潔凈。
3、氣候特征:包括氣候類型、氣溫特征和降水特征、特殊的天氣等。
4、氣溫特征:包括氣溫高低(冬季是寒冷還是低溫,夏季是高溫還是涼爽,或是全年高溫)、日較差、年較差、四季的分布及空間分布特征。
5、降水特征:包括降水多少,季節分配,類型及空間分布。
6、氣候成因:從緯度(太陽輻射)、海陸位置(離海遠近)、大氣環流形式(氣壓帶風帶或季風)、地形地勢、洋流與人類活動等方面分析。
7、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太陽輻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緯度位置、太陽高度、晝夜長短。
(2)大氣自身條件(天氣、大氣物質多少、大氣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對地面保溫作用的強弱)。
(3)地面狀況——物質組成(對太陽輻射反射率不同)、海陸差異、地形、洋流、水域、森林。
(4)人類活動:①改變大氣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變暖;②改變下墊面,植樹降低氣溫,提高濕度,與建造大型水庫起到的作用相似;③釋放人為廢熱,如城市熱島的形成。
8、氣溫日較差的影響因素:包括緯度(緯度越高越小)、天氣(陰天比晴天小)、海陸位置(內陸比沿海大)、地形(山頂比山下平原小)。
(a)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是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的。
(b)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春季。因為雖然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高,但由于中高緯度地區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并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下沉匯合之處,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風速較大,湍流作用較強,熱量交換迅速,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于兩者之間。
(d)下墊面性質:由于下墊面的熱特性和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氣溫日較差也不同。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氣溫日較差分別比粘土、淺色土和潮濕緊密土壤大。
(e)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于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因為晴天時,白天太陽輻射強烈,地面增溫強烈,夜晚地面有效輻射強降溫強烈。大風天的氣溫日較差較小。
9、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小,高緯大;(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于陸地,沿海小于內陸,有植被的小于裸地;地形(山頂比山下平原小) (3)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10、降水特征成因:從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坡向、洋流、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雨島效應)。
問題點撥:
(1)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于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兩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3)非洲缺欠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干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原因: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得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9)為什么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他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原因: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人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我國北方的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晝長夜短,得到的太陽光熱自然就比南方少。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加劇了北方的嚴寒。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他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3)冬季,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原因: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①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地形以平原為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人大陸內部。②海岸曲折,多峽灣,各地距海近;③北大西洋暖流勢力強大,故歐洲溫帶海洋性氣候面積廣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位于東南信風帶,信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受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經過。
(16)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度平原、盆地比較:
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氣溫較低;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氣溫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氣溫日較差大。
(17)天山南坡無林帶,原因:背風坡,降水量少。
(18)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19)溫帶沙漠——①塔克拉瑪干(卡拉庫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②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地處溫帶,盛行西風,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處于背風坡,降水稀少。
(20)熱帶沙漠——①撒哈拉(維多利亞)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終年炎熱干燥。②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副熱帶高壓控制;西南季風不易到達;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21)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②受秘魯寒流影響,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
(22)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形成的原因:地勢較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
(23)華北春旱原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降水稀少;農業灌溉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業需水量大。
(24)東北無春早的原因: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春季有積雪融水。
四、地形
1、地形特征:包括主要地形類型(若以山地為主的可以描述一下山脈的走向)、主要地形區分布、地勢高低起伏、沿海海岸線特點(曲折或平直)、有無特殊的地貌等
2、地形類型:包括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五種基本類型。(從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來區分)
3、地貌類型:包括山嶺、谷地、塊狀山地、溝谷(內力作用下形成);千溝萬壑、峽谷、喀斯特地貌、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扇(流水作用下形成);風蝕柱、風蝕洼地、風蝕蘑菇、戈壁、沙丘、沙壟(風力作用下形成);角峰、冰斗、U形谷(冰川作用下形成)。
4、地形地貌成因:從內力作用(主要是板塊運動)和外力作用兩方面分析。
問題點撥:
(1)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①河流流向: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于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結合地圖方向可確定河流的具體流向。 ②山谷成為集水線;山脊(山脈)成為水系分水嶺;根據山脊線可確定河流流域的范圍。 ③水系形狀: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 ④地勢陡峭的山區,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豐富的水能資源。 ⑤ 平原地區,一般河網密布,流速平緩,水量豐富的河段有利于航運。
⑵ 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某地的理由: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
⑶ 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⑸ 選擇某地為梯田,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于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6)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7)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后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8)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9) 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侵蝕作用。
(10)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五、河流
1、水文特征:包括徑流量、水位變化(汛期)、含沙量、結冰期、落差與水能等方面
例:新疆內陸河流(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多為內流河,河流短,支流少;流量小,多為季節性河流(冬季斷流),冰川融水補給為主。
2、水系特征:包括發源地、流向與注入海洋;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對稱與否)及河網形狀;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的省區、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區。
3、河流凌汛的形成條件
凌汛:指河流在水文特征上有冰壩阻塞水流的現象。
①發生條件:一河流有結冰期,二河流由較低緯地區流向較高緯地區。
②時間:初春解凍和初冬封凍
③黃河凌汛分布:凌汛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東境內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4、航運價值高的條件:自然條件——地形平坦,水流平緩;流量大;季節變化小(汛期長),溫度大于0度,不凍,含沙量少(少淤)不淤,通航時間長;河道深且寬闊,無急流瀑布險灘地區;河網密度大;
社會經濟條件——流域內自然資源多、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口城市密集、經濟發達、運輸的需求量大)、多種運輸方式聯運(河海聯運)
例1:西歐河流航運價值大的原因:①河流水量充沛;②水位穩定;③含沙量小;④無冰期,航運價值大;⑤西歐地區人口城市密集、經濟發達、運輸的需求量大。
例2:俄羅斯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航運價值不大的原因:緯度較高,封凍期長,有凌汛現象。
5、水能資源豐富的條件:地表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
例:我國西南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①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②地處一、二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6、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3)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7、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雨水(最主要的形式)、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8、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氣候特征、地形特征;
人為原因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及受災體的特性。
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 ①流域廣,支流多(如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匯水集中;河道彎曲(荊江河段)。 ② 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2)水文特征: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干流汛期長,水量大。(3)氣候原因: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②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③臺風的影響;④厄爾尼若現象 (4)地形原因:地勢低洼(如海河、珠江)
人為原因:① 濫砍濫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 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③ 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如渭河流域)④此外,人類活動占用及破壞河道。
9、水系形態與自然災害
(1)扇形水系:水流匯集、易成洪澇
(2)南北對稱狀水系(長江) ①正常年份:可錯開洪峰 ②異常年份:同時到達,易成洪峰
(3)東西對稱水系(黃河中游):易成洪澇
(4)東西不對稱水系(淮河):北部支流眾多,南部支流較少,易成洪澇。
10、黃河斷流現象
(1)黃河斷流的成因:
自然原因:①(氣候)氣候干燥,降水稀少,風力作用強烈,蒸發旺盛;
②(土壤)流經地區,土質疏松、土地沙化,河水下滲嚴重;
人為原因:① 黃河上游地區,生產和生活用水量過大以及水資源的浪費性使用;
② 上、下游地區水資源分配不合理,的水利工程眾多,攔截了大量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