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氣知識總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氣知識總結如下:
一:知識結構
二:知識要點
1. 大氣受熱過程
從上圖可以看出,大氣受熱過程包括:
(1)射向地球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被大氣削弱,其余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
(2)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產生地面輻射,向外輻射能量。
(3)大氣吸收了地面輻射中的絕大部分,同時產生大氣輻射,大氣輻射除極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2. 熱力環流
〖成因〗影響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太陽輻射——根本原因(地表冷熱不均)
〖特點〗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形成過程〗
地區間冷熱不均→空氣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
〖圖示〗1、地區間的冷熱不均,引起空氣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運動。
(圖中實線為等壓面,虛線為等高面)
2、空氣的上升或下沉,導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如圖1)
3、氣壓差異又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如圖2)。
〖實例〗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與熱力環流原理相同的大氣環流,如城市風、海陸風和山谷風等。
(1)、海陸風:濱海地區白天陸地升溫快,空氣膨脹上升,陸地近地面形成低壓,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海風);晚上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陸地近地面形成高壓,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陸風)。海陸風使濱海地區氣溫日較差減小,降水增多。
(2)、山谷風:白天山坡的大氣溫度高,暖空氣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風;夜間山坡的大氣溫度低,冷空氣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間冷的山風吹入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內形成逆溫層。若在這些地區布局有廢氣、粉塵排放的工業,常容易造成大氣污染事件。
(3)、城市風:由于城市釋放出大量的人為熱,導致城市的氣溫高于郊區,使城市猶如一個溫暖的島嶼,人們稱之為“城市熱島”。當大的環流微弱時,由于城市熱島的存在,引起空氣在城市上升,在郊區下沉,這樣就在城市與郊區之間形成了小型的熱力環流,稱為城市風。
3. 氣壓帶與氣候
知識點詳解文檔首頁截圖:
三:真題統計及匯編
我們把近幾年全國高考真題按“考點/省份/年份”做了統計匯編。
地球上的大氣部分的統計匯編,以廣東卷為例:14年有1題,13年有3題,12年有2題...
廣東卷真題匯編(07-14)--地球上的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