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10篇)
放眼全球,一個國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兩手都要硬”——其一是經濟,其二便是文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文化間的交融碰撞日趨白熱化。中華文化雖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點,但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時,國人表現出來的卻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從心。
中國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來百年喪權辱國歷史的積淀產物。當西方列強用大炮將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轟然打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時,中國人“天朝上國”美夢破滅后取而代之的是國人對中華文化的懷疑、批判和否定。這種歷史淵源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它一直在人們心里隱秘的茍存。
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病態的心理表現。曾經有一位外教說,當她到中國商店購物時,往往要多花錢,售貨員認為她是外國人肯定有錢。這位英國人說到這,臉上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說:“我很窮,我并沒有很多錢。”要知道,西方國家中也有窮人,他們并非個個腰纏萬貫。這個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國人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讓國人看待中國文化時戴上了有色眼鏡,他們總覺得我們一無是處。其實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精華與糟粕,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完美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歷經五千年而經久不息,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創造,當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殘余的東西,但絕不可全盤否定。反觀西方工業文明,它是在幾百年間迅速形成的文化產物,代表著現代化和工業化;其外貌似強大,卻缺少了必要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的做好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同時也要博采眾長,為中華文化注入新活力。
經濟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經濟發展為后盾。經濟的繁榮是文化繁榮的物質基礎。唐朝是古代中國的鼎盛時期。唐朝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表現出來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華文化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發展歷程。“唐人”成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我們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這是豐富的物質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幾年來特別是20x年以來,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顯著提高。奧運會、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為西方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中國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這是令人欣喜的。伴著中國經濟的起飛,中國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偉大的民族要有偉大的胸懷和膽識。也許短時期內我們無法徹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現象,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是大有希望的!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2
瀘州老窖香水、青島啤酒外套、老干媽衛衣……最近幾年,一波“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的國貨新潮流,讓人們記憶里那些樸實、低調的國貨品牌通過聯名、跨界等方式在現代潮流和傳統文化的碰撞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國潮熱”興起,折射出年輕人新的情感訴求、價值歸屬和社群認同。“當你買耐克鞋時,你可能并不僅僅是在挑一雙穿著去逛街的鞋,還可能是在表明自己的生活方式,說明自己是什么人或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今天,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加注重品質與個性。他們對于跨國品牌的態度也從曾經的盲目崇拜走向了現實理性。
“國潮熱”的興起,也是國貨的崛起。自2018年李寧攜鮮明的中國元素登上紐約時裝周之后,一大批國潮品牌向陽而生。曾經,進口大牌是品質的象征,國貨只是大牌的“平價替代”;如今,隨著消費升級,“中國制造”正改變著傳統的刻板印象,更時尚、更前沿的中國品牌重新煥發出光彩,逐漸成為年輕消費者的首選。諸多跨國品牌在中國市場遭遇的水土不服也從側面印證了在今天的中國市場,要實現基業長青,離不開強大的本土思維。
盤點這些年“國潮熱”層出不窮的符號、形象、題材等,一個清晰可見的特征是傳統文化和審美的復蘇。諸如祥云、繁體字等文化元素已經突破了文化圈層,加入這場情懷與時尚跨界融合的商業實踐中,重新定義了“潮”的概念,并引發年輕人對“東方美學”的追捧。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潮熱”既是一個經濟現象,也是一個文化現象。如果說,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為國貨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那么國貨崛起也在重新塑造著消費者的文化追求,激發出內心的文化自信。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x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消費者購物車里裝的八成以上是國產品牌。正是有了這樣一份文化自信,購買國貨、使用國貨、分享國貨才能成為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方式。
事實上,不僅國貨,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國漫、國劇等也借助傳統文化IP實現了新生,還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自信地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去年以來,李子柒在網上的走紅更是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中,她通過鏡頭,讓傳統的筆墨紙硯、蜀繡、桂花酒有了新的生命,為西方世界打開了一個發現中國之美的窗口。不少國外網友紛紛感嘆,“李子柒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紹,那些被我們忘記的中國文化、藝術和智慧”。
讓“國潮熱”澎湃不息,就要呵護好這份文化自信。“國潮”二字所承載的意義,遠不止跨界融合的商業創新。因此,對企業來說,切不可僅把“國潮”當嗦頭、借勢營銷。如果只是堆砌文化符號,不挖掘核心價值,失去了對文化的敬畏、對品質的堅守,既無法恰當傳遞出潮流理念,也與“國潮”的文化內涵相去甚遠。在國貨品牌彎道超車的路上,需要多一點這樣的文化自覺。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3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化亦然。充滿變數的時代中,如何護佑傳統文化之根?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變數之中,見微波而知暗涌,聞弦歌而知雅意,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方為智者之所為,更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的必然選擇。具有優秀基因的文化,當在變化之中有所堅守,更有面向環境的創新求解。
自強不息,創新求解傳承傳統。
詩詞歌賦似一脈清流,滋潤現代人的心靈。近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還人們蒼白的生活以斑斕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懷疑論患者,認為所謂“文化熱”不過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為無厘頭病人,以看秀方式坐臺下的“吃瓜群眾”。人們或懷疑或戲謔,卻忘了正是熱播節目的創新求解,讓詩意悄然重新進駐人們的生活,讓悠悠文墨在熱議中得以傳承。
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傳統文化。
有人痛批當下的“漢字危機”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然而我們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廢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結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從而傳播四方。《中國詩詞大會》的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現代科技還原古典意境;“搖一搖”、新媒體互動,搭建傳播平臺供文化驅馳。以現代科技之土壤護佑傳統文化之根,方能養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價值觀的多元、外來文化的入侵,難免使國人迷惘于光怪陸離之中,忘了去擁抱傳統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與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風眠在水墨的清雅韻致中得到滋養,方能調和中西,打破畫種界限而真正融會貫通;潘天壽揮毫落筆強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現傳統文化的優秀狀態,與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讓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讓傳統文化被拖拽的踉蹌腳步恢復穩重,讓現代中國人不僅會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這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綢繆。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4
甲骨文作為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南粵中學高三年級用甲骨文寫標語,陳教授借助電腦技術重新解讀象形文字,無疑是將這一文化與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構成了時尚的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要讓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科學技術能夠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甲骨文通過網絡成了表情包,陳教授設計出具有幾何審美效果的甲骨文字體,G20峰會將中國畫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展現出來,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發展,讓我國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跟上時尚的步伐。
我們除了要用科學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還要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一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宣傳,弘揚傳統文化對其繼承有著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不斷增加。科技手段出現,并在大眾生活中用網絡流行語宣傳了甲骨文的知識,南岳中學高三年級用標語在宣傳欄上弘揚了甲骨文文化,讓同學了解甲骨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電視拍攝,讓大眾了解到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無數的新型傳播手段,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人民視野,跟上時代潮流,向時尚邁進一步。
雖說推動中華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需要科學的創新,傳播,但更多的是需要人們的繼承意識,保護意識。沒有這些意識,何來的創新、傳播呢?陳教授受“藝術與科學”學術運動的啟發,有了繼承象形文字的意識,多少志愿者為了不讓民間文化消失,主動學習、繼承。甲骨文也成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這些都是在繼承意識,保護意識的前提下完成的。
繼承、創新和傳播傳統文化,都是讓文化跟上時代潮流的必由之路,但這并不意味著接受一切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進行繼承和創新,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還要保留其本質,不讓優秀傳統文化變味,要實事求是的去繼承、創新和傳播。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成為時尚的標志,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用科技手段去創新、傳播,實現文化自信。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5
當歐風美雨席卷亞洲眾人爭相追捧,當崇洋媚外已成潮流國民日益沉淪,我們的傳統文化日益沒落。無論是旅游創意園展出高仿真山寨版獅身人面像,還是國內諸多開發商競相模仿國外特色建筑,無不昭示了我們日漸蕭索的傳統文化,不禁想問,我們的文化自信都去哪兒了?
中國,一個存在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內涵豐富的中華文化,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別具一格的無價珍寶。我們不是沒有享譽世界的建筑,也從未失去傾倒眾生的文化內涵,可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越來越避諱屬于我們自己的燦爛物化遺產反而去追逐他國的歷史古跡?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本土文化被遺忘在角落里落滿灰塵而外來者卻被競相追捧呢?
正如方哲萱所言:“我們懂得民主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功德牌坊,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的確,在標榜西化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西方節日風靡全國氣氛濃厚,而傳統佳節的風俗卻鮮有人能夠記起,一座座四合院被強行拆除,塵煙還未散盡之處一棟棟高樓大廈卻拔地而起……時代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現代文明,卻也沖擊著我們悠久而厚重的傳統文化。
然而,比起飛速發展的時代,更加強烈侵蝕著傳統文化的,是喪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我們。受那一點點“拿來主義”思想的驅動,我們忽略了清幽淡雅的案頭山水,卻迷失在現代主義錯綜復雜的抽象線條之中;我們很少懂得那一抹江南煙雨的淡淡哀愁,卻沉醉在異國他鄉的陽光之下不愿醒來……不禁懷疑,在這“冷漠侵蝕心靈,熱忱反而被強行流放”的今天,有多少人還保留著一顆赤誠的心,去挽救、去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那么,在這因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導致了文化創意缺失的今天,我們是否應重拾那散落在時光罅隙里的絲絲情感,不再盲目追捧、不再崇洋媚外,而是真心實意地去挖掘、去探索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深厚文化,去感受、去品味那中華韻味的獨一份美好?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6
文化是有共性有個性,但是對于民族文化來說,正如魯迅所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個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個國家實力強盛的標志,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
面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那些漸漸被取代的傳統文化,很多人對此都感嘆不已。
最近幾年來,許多國家的母語都漸漸被英語所代替。就拿中國來說吧,上小學的娃娃,自己的母語還沒有學利索,便學習英語,讓中國人從起跑線上就丟失了自己國家的文化,持續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英語各種考試等同于母語,甚至超越母語。就拿大學來說吧,好些專業沒有了大學語文,但卻先要有英語過級考試,才能獲得文憑。如果細心地作一下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子因為學英語困難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可是,畢業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運用上了英語呢?能不能將已經成為“規矩”的英語過級考試改為選考呢?又能不能將大學語文納入必學科目,將母語的考試列入過級必考而成為“規矩”呢?
在這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為重要了。
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絡,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么后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于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消失在世間。因此,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是自己的,都應該保留。對于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于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
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于拘束,但我們可以在特定場合不要目中無人地放肆,讓言行舉止午休總該可以吧?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隨意放松。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7
我們是號稱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號稱是唯一一個文脈和人脈都沒有斷絕過的文明,在文化方面我們曾經是自信甚至自大的。1840年那場戰爭以來,我們先是被動的被文化殖民、文化侵略,后來自己主動打倒孔家店,甚至自愿、主動接受文化殖民。
中華文化真的應該被打倒、被拋棄嗎?遙想五四時期,對中華文化批判得最厲害的魯迅、胡適等諸先生恰恰是對中華文化研究得很透,愛得最深的。我們必須繼承先輩們的遺志,重拾文化自信,為中華文化的復興而努力。
擯棄殖民心態,樹立文化自覺,重拾文化自信,是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的前提條件。
如果說曾經的文化殖民是被動的,是為了救亡圖存,現在的文化殖民則是主動的,是慣性思維,是崇洋媚外。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主權獨立了,經濟獨立了,不再是殖民地,沒有亡國亡種的危險,但是卻有亡文化的危險我們的文化殖民的心態不減反增。以我這種非外語專業、外語學得很差的人為例,在讀書期間,花在學習英語的時間比任何學科都多。
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來自于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和熱愛。以漢字為例,漢字大放異彩我們必須理解漢字,親熟漢字,學習漢字。漢字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文字,含義最豐富的文字,最具有美感的文字……。漢字不僅是字,而且是詩,是歌,是哲學,是生活,是生動的世界本身;漢字不僅可以寫出來,還可以畫出來,唱出來;中國的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面對如此豐富、如此厚重、如此迷人的文字,作為這種文字的實用者,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她,愛護她,尊重她,保護她,傳播她?
扎根基層,深入群眾,加大交流,走向世界是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的重要手段。
大放文化的無窮魅力在于文化是活的,生動的,是融入人民的生活中的。中華文明要大放異彩必須把文化的根深深扎進人民的生活中,植入人民的心理。中華文化絕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不僅僅是長城冷冰冰的石頭,不僅僅是故宮等無聲的建筑,而更多的體現在群眾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在“按照穆斯林規矩宰殺”的牲畜的過程中,在農村播放的“壩壩電影”的銀幕上。
文化也不能只是少數“文人騷客”的玩物,而是“百姓日用而知”的常識。文化的光彩不僅僅體現在莫言等作家的小說里,不僅僅體現在一兩個冷冰冰的獎杯上。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寫作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因為他的小說是對人民喜怒哀樂、中華民族的苦難最真實的記錄。莫言的小說放出的光彩不僅僅是文學的光彩,更是人民的光彩。
文化不僅要走“下”去下到人民群眾中間去;還必須走“進”去走進人民心理去;更需要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文化走出去必須反對文化帝國主義心態,我們絕不能如美國等國家一樣,抱著文化侵略的傲慢態度走出去,而是應該以一種平和、和平、理性、謙虛的態度,本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態度走出去。
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統一標準是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的長期保障。
文化的光彩不能僅靠自覺,靠宣傳,更為根本的是應該有制度保障。從小國馬來西亞到大國俄羅斯,從文化相對弱勢的俄羅斯到文化強國法國,無一不從政策制度上對自身的文字、文化加以保護。法語與英語同宗同源,同屬印歐語系,尚且知道保護自己文化的純潔性,我們對網絡語言、英語的入侵不能坐視不管。
英語成為強勢語言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在于其有標準化,統一化的考試從國際標準的雅思、托福到國內的CET、PETS。新東方、英孚、環球雅思……這些培訓機構之所以能門庭若市,就是因為有考試這個標準。有了這個標準就可以通過市場的方式吸納社會資金、人才來幫助英語傳播文字和文化。有了這些標準,這些企業融資的融資,上市的上市,成為文化產業化運作的典范。盡管這些培訓機構本身沒有傳播多少文化,但是它們卻傳播了文字,為文化傳播打開了通道和可能。我們為英語制定了統一的考試標準,偏偏沒有為自己的漢語制度一個標準化的考試標準,這不能不說是這個國家的悲哀。
中華文化是最文明、最平和、最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之一,讓我們一起學習中華文化,踐行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讓我們自信大方大聲地告訴世界:我們來了!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8
高中生自信議論文800字篇1
雨,漫無目的的下著;風,無情肆虐的亂著,心在這里,早已被打地傷痕累累!
這場雨,是為我第十一次的失敗來伴奏的嗎?曾經一味地告訴自己,只要自信,就可以成功,一次次的安慰,一次次勉勵,而換來的是什么?只有那更多的搖頭,更多的嘆氣,更多的眼淚罷了。那自信的棱角被時間給磨平,而那留下的細砂,早已被雨水沖淋干凈。
帶著那顆破碎的心,走在那喧囂的操場上,此時的一切,都是那么得刺耳,同學們的嬉笑聲變成了帶著笑意的嘲笑,那酷酷的投籃,變成了一味的耍帥……
雨,依舊下著。帶著那顆朦朧的心,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切都是那么得沉重。雨打在臉上,早已失去了知覺,因為心里的痛,比這疼好幾萬倍。漸漸地,到家了。
不敢推開這扇門,怕看到那憔悴的身影,那失望的眼神。可是,最終,推開了這扇門。媽媽坐在窗前,窗沒有關,雨早已打濕了窗簾我用淡淡沙啞的喉嚨,叫了一聲艱難的“媽”,媽媽轉過頭來,那張臉,是如此得憔悴,零亂不堪的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9
清晨,萬籟俱寂,天蒙蒙亮,黑夜正欲隱,破曉的晨光喚醒沉睡的生靈。“這天可真怪,早上天還烏蒙蒙的,可這下午太陽卻毒辣的狠。唉,還得在太陽下曬一下午,想想都可怕。”旁邊的阿信說道。“沒辦法,誰讓這是體育考試。”我無奈的搖搖頭。“別說了,別說了,下面要考跳遠了。”
旁邊的阿言著急的說。好不容易到了我,我猛身一跳,“一米九。”老師叫道,聲音中帶著著急、憤怒,甚至嘲笑。待他人跳過后,我又去重跳,這本是幾分鐘的等待,此刻卻如此漫長。風兒在耳邊刷刷的吹著,把腦袋吹脹了。本就無花,僅只剩草,草兒似乎搖擺著腦袋談笑著我那笨拙的動作。又到我了,我恥于去看周圍的一切,低著頭,看著沙坑中,那些丑陋的沙子似乎在齜牙咧嘴的嘲笑著我,閉起眼睛,奮身一躍,“過。”僅僅是淡淡的回應。
“下面一個項目是扔實心球。”隨著老師來到場地,此時心情依舊沉在剛才的傷心中。當我扔出球的一瞬間,腦袋昏昏的。“好極了!”老師興奮的聲音喚醒了我,看著那些黃燦燦的球在陽光下,聽著老師興奮的聲音:“差一點就到男生滿分了,作為一個女孩子是特別優秀的。”心忽然恍悟了,那些陽光下的球似乎都一閃一閃的發著光呢。
頓覺得這天不悶熱了,身邊的一切都祥和了,連鳥兒的叫聲都悅耳動聽了,連小草都豎起了大拇指。咳,這威風勁。接下來,可是風晴萬里云啊,這好心情給的,一個勁地一一全過,滿分抱回家,這可給我激動的。
誰知還有意外收獲,班組任迎面走來,“跑得不錯嘛。”這可當然,我在三十個人中八百米跑的是第四,這小自信,這耐力可不是蓋的。這句表揚可不得了,班組任可難得表揚人,這給我激動的,今天可真是晴空萬里云啊。絲絲云縷拂過彎月,點點星辰綴滿夜幕,月兒昏昏,星兒朦朦,夜醉了,我的心也醉了。
新時代文化自信滿分作文篇10
悠久的五千年歷史造就了燦爛的中國文化,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與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文化就像穿山之上的并地雪蓮,美不勝收,凌寒傲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骨架,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之所在。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代表,八大菜系令海內外人民贊嘆有加;作為聞名遐邇的精湛武術,中華功夫令無數人心生向往;作為鼎鼎有名的中華國粹,京劇藝術令外國游客嘖嘖稱奇……這就是我們的藝術,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詩歌在這里發源,茶道在這里誕生,佛教在這里興盛與轉型,作為中國的一份子,我們理應為我們的文化感到驕傲。當我們走出國門,我們可以看到國外城市中星羅棋布的中國菜館,可以在異國他鄉品到祖國的好茶,可以與白皮膚藍眼睛的人種一起歡度中國人的新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在無形中改變世界,在給全球打上中國烙印的同時,也將文化自信的種子深深埋入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心田。
中華優秀時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兩翼延伸,亦是時代文化的脈搏之所在。進入近代,中華傳統作 文 吧Www.ZuoWen8.coM文化遭到批判與打擊,為時代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條件。以胡適為代表的海歸人士主張全面吸收融合西方文化,直接影響了中華文化的轉型。從此鞠躬、脫帽等禮儀取代了原先的叩頭、作揖,使中華文化簡潔明了,煥然一新。
中華文化是強國富民的強大驅動力,文化自信亦是文化強國的心臟之所在。中華文化是先輩們不斷改良與探索出的結晶,是他們在付出巨大的代價后遺留給我們的智慧與寶藏。我們作為一個堂堂正正、根正苗紅的中國人,難道不該對我們的文化滿懷信心嗎?只有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熱愛中國文化,弘揚中國文化,我們才能永葆中華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完成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大業;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國文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化興國注定任重道遠,但我們卻應該勇于面對挑戰,認真學習中國文化,積極弘揚中華文化,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波及到世界每一處角落,讓我們奮勇團結,攜著文化自信,踏上強國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