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優秀作文題目(7篇)
科技來自人類,為的是解決困難,而不是阻礙生活。天文學家伽利略有言“科學的唯一目的是減輕人類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誠然,人類因困難無法解決而發展科技,更新技術,讓馬變車,讓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而老年群體數量龐大,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并不能被忽略,而應該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科技發展若為減輕苦難,就應以人為本,將全人類的生存困難納入考慮。所以國家此次之舉,正是將老年人的問題擺明糾出,著力將科技的作用發揮出來,提供更加適老的智能化產品。
科技服務人類,為的是求真善美,而不是關注冰冷的機器。國家為老人疫情期間健康出行所做的,將線上線下相結合,將宣傳和創新做到兩不誤,體現了計算學學家所言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學精神。”我們沒有讓“科技等人”,也不是讓“人等科技”,而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促進人與科技更好地相互適應,更快地共同發展。“倒退發展”的言論遭到抨擊,正因為其抹滅了科學精神中求真善美的本質,反而將關注點放在機器上。求真善美,在這件事上,實際上意義非凡。求真,求的是老人們在生活中真實地體會到便利;求善,是對邊緣群體的關懷;求美,是促進美美與共,讓人類社會共同和諧發展。科技適應人,人也適應科技,以人為本,方能發揮科技進進步的真正作用。
科技持續創新,為的是利人利眾,而不是自我突破。若一項科技僅向著更復雜更高超發展,不斷突破自我,卻漸漸偏離實用的方向,無法有利于社會。那這項創新成果不過是虛空中的高山,象牙塔的傳說,沒有真正的用處。國家采取的一系列舉措,將“高高在上”的科技貼近更實在的民生問題,使科技創新真正地利民益民。培根曾說“理論之樹常灰而應用之樹常綠。”惟有以人為本,將科技的真實作用體現出來,才真正做到在科技進步中服務人類,推動社會進步。
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它由人類制造,目的也是服務于人類,讓生活更簡便,讓困難更易解。因此,科技創新也應以人為本,只有將人擺在第一位置上,才能讓社會更智能化,而非“滯能化”。
愿科技與人文并舉,智慧與情懷共存。在這新時代里,登高峰,摘取科技成果,推進社會和諧進步。
2022高考優秀作文題目篇2
當今世界的科技創新,紛紜重生,但是,說到創新別是一番風味。當今世界的創新,在于更替的速度和質量。要想在質量上得以變化,就必須學會“取精”。取其精華,在以前人們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出新。先還原其基礎與核心,加之以現代的實際情況,使之新穎,新奇。
首先,創新在科技領域必須存在真實性。保持原有性質,加強運用的價值,靈活運用。比如,實用價值,在生活中能有多少人用到,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到,用好它。價錢是多少,價值是多少,劃算不劃算。實際生活中,幫助了多少人,如何劃分有用。創作多少利潤,科學進步的空間是多少,科技含量的本質是多少。科技元素在生活中體現了多少實用性,真實性,科技的流利率是多少。
其次,創新在速度問題,速率讓時代超前,速度讓科技延綿不斷,度量讓人寸步行還是飛越美國,日本等國家。這是速度的時代,要提及速度,就要從原有的,或者說前輩的基礎上做出大膽地,新的實踐。像殲-22之類,就是在美國,俄羅斯的其他殲-20,隱形機等等之下,加之以創造性思維,大膽地運用其創造核心,變弊為利,變害為利。改變前者的不足,讓后者更加實際,更加有用,在質變的基礎上,飛躍質變。標準之標準,甚至飛躍別人幾十年,再者標準加之優秀甚至世界科技前沿。創造的速度更是不可厚非,速度也讓時代有飄逸之感。
還有,創新本質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是知識的輸出,是知識的發現。從知識點入手,即就是立足于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像基因重組那樣。知識的重組合,知識的二次利用。知識也新立足與實際生活,來自于實際生活,走向實際生活,還有文化的碰撞,刺激出新文化。創造也是與時代相融,或者說,有矛盾的問題。也許是新矛盾,有矛盾才會有新的創造空間,創新進步的潛力。“新”,創新的相融合,充實新知識,新科技得以更新的創新。知識的核心加以現實的運用,加之新的元素。如時代的元素,青春的元素,活力的元素,韻味的元素,時尚的元素,潮流的元素,等等。或者,科技在多種核心技術的雜合,雜核,新問題新看法,新問題新見解。創意思想,創造與眾不同,令人欣喜之處。也就是個性化的運用,科技上的個性化,求異思想,科技上的大膽創造,想象的翅膀,加之知識的飛揚。追溯科技頂級前沿,但不應存在假,大,空,用好科技這把雙刃劍,變知識為創新,力量的源泉,變知識與現實結合 ,融化之為創新。
科技創新的成本可能很大,但是要敢于投資,敢于不同與人。科技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淵遠流傳加之以推陳出新。大力鼓勵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創新,研發力度,更新次數,更替程度。致力于核心創新與局部創新,即小變與大變。“變”,時代的變化,科技的變化。科技創新,要站在屹立在科學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學的巔峰,創新的巨峰。
科技創新,是人類的靈魂和唯美光環的修辭與創造力。
2022高考優秀作文題目篇3
隨著時代發展,我們的科技水平和生活質量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著。如今,造福人類的新科技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利。春節我去寧夏水洞溝旅游,不僅領略到現代科技的魅力,也深深感受到古代科技的智慧。
寧夏銀川水洞溝是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是中國第一個古人類遺址,也是舊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發祥地。我們剛來到水洞溝,導游就帶我們來到博物館,沒有枯燥的講解,直接讓游客利用3D技術身臨其境感受水洞溝的歷史。我們當時來到一個寬敞的大廳,整個大廳光線很暗,好像電影院似的。突然,燈光閃爍,眼前的空地上出現了3D影像和聲音,帶我們走進了水洞溝人的生活:寒冷的北風肆意的吹過大地,我們的臉上好像也刀割一樣,頭頂的天空白茫茫一片,地上白雪皚皚,我們瞬間走進了冰天雪地。我們和舊石器時代的人們一起在風雪中艱難的走著,尋找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終于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這里水草豐美,氣候溫和,水洞溝人就定居了下來。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這個美麗和寧靜的地方徹底毀滅。那時一場可怕的地震,我們腳下的土地在怒吼,我嚇得尖叫起來,樹木倒塌,山石崩裂,身邊的游客們驚呼起來,水洞溝變成了荒郊野地,已是寸草不生,不適合人類居住。悲哀的人們只好再度遷徙。結束時,我抬頭一看,原來空地上方一臺投影儀,空地中很多會移動的石頭樹木等。現在的科技真發達,便利我們了解歷史,這種方式更真切,更生動,更具體,更讓人難以忘記!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先進的科技,接下來我們在水洞溝的重要景點——藏兵洞,領略了明代人民的先進科技。
藏兵洞,是中國最完整的立體軍事基地,是明朝軍事遺址。有暗道,陷阱等多種機關,凝聚了明朝發達的科技,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藏兵洞中有水井,兵器庫,糧草庫,放哨臺,將軍會議室,廚房等各種設施。最讓人心驚膽戰的是里面的重重機關,如果敵軍擅自闖入,稍不小心,便會立即喪命。最主要的是有一道生死門,一個岔道,兩個門,只能選擇一個。在死門的石壁上有一些細小的孔,是放冷箭用的,一旦有人經過,箭就會毫不留情的射出去。走道盡頭的頭頂上有一個洞,洞里是一個流星錘,有人接觸到機關,流星錘就會掉下去,直接把人砸死。最狠的是一個長方形大坑,里面密密麻麻擺滿了尖刀,鋒利無比,閃著隱隱寒氣,如果有人掉下去,后果慘不忍睹。戰爭是殘酷的,小小一個藏兵洞用極少的兵力寶貝一方人民的安危,是古代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它是中國地道戰的原型,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科技的體現,為中國今天科技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次游覽,不僅讓我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更讓我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從古至今,科技發展的歷史,人民智慧的傳承,這一切為今天幸福的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驕傲的中國人,我發自內心的歡呼:厲害了,我的國!
2022高考優秀作文題目篇4
品棋道,悟人生
本手是開始,是走向妙手的起點,而沒有妙手的過程,也難以達到俗手的境界,我們生活與學習的歷練過程何嘗又不是這樣呢?人生宛若一盤縱橫的棋局,每一顆黑白棋子的落定,正如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前行,一步一個腳印,在于黑白棋子間穿梭,我們可以感悟到人生的棋道與棋法。圍棋中“本手、妙手、俗手”的術語,三種不同的棋法,或是合乎棋理的正規,或是出人意料的精妙,又或是貌似合理實則有損的局限,都是態度與思想的映射,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歷練,是不同的人生行走之道。那么作為掌棋者的我們,又應如何落下自己的人生棋子呢?
在現實的生活之中,面對人生縱橫繁雜的棋盤,當以務本求妙之心落脫俗無悔之子。所以,毫無疑問,作為掌棋者的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棋盤上妙手生花的創造。何以達到如此境界呢?唯有本手的一次次功夫筑基,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可有些人卻只看到了每一次妙手的出乎意料、精妙絕倫,卻忽視了全局落棋的內在的關聯,忽視了妙手背后是無數次本手的歷練與考量,所以導致最終不僅失了妙手,反落得俗手的結局,棋藝平平不起,一敗涂地。
這似乎看起來很簡單的道理,但究其根本,是我們只看得見眼前而看不到長遠的認知,是急于追求而忽視基礎的“欲速則不達”。只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了更為常用的本手,就好像是空有好皮囊的汽車,內部卻凈是破損脆弱的零件,所以不堪受用、走不長遠;即使確實下出幾次妙手,卻也只是停留在表象的妙,達不到深層次的妙手招數,貌似合理甚至精妙,但又以全局觀之,卻自損前路,導致早早敗下陣來,妙手最終成俗手。人生未嘗不是如此呢,忽視了基礎、不想著如何提升自身的硬實力基礎,而一味追求外在的表面包裝、一瞬的驚艷,許多人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忘記了如何走得踏實端正,忘了初心,最終自己走向了失敗的泥沼,處處受損的棋局,最終悔恨不已,難以展現出俗手的風范。
所以,“本手”這一功夫基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不僅是人生的掌棋者,更是正處于青春之際的人生初學者,從本手開始,秉承務本之心尤為關鍵。本手是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是棋道的入門功。但本手絕不僅僅是機械的簡單重復,在本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觀學基本步法,由生澀到嫻熟,這才是開始;掌握正規合制的基礎后,我們在不斷練習中扎實功夫,求索經驗最終靈活運用,這是積極上進;但我們絕不僅僅止步于此,熟練掌握后,懷揣著求妙之心,我們要開始思考每一步本手的所在意義,考量每一步本手對全棋局的貢獻,通過不斷的深入理解中,才是對棋道的不斷豐富的認識。在這樣一種回環往復中,我們的才能一步步地夯實基礎、提升技藝,深刻理解“棋法”本身,在平常中觀其聯系,在小步間洞見全局,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助力全局、妙手生花的創造可能,才可免于急功近利之俗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人生的棋道正應如此,在基礎中求創造,在務實中求脫俗之妙。
品棋道,悟人生。在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中,面對人生縱橫繁雜的棋盤,我們當以務本求妙之心落脫俗無悔之子。行之踏實,行之務本,方可達妙,方能致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找回自己的俗手人生,不負青春。
2022高考優秀作文題目篇5
本手開路,妙手通途
人生如棋,有人總能出人意料,在普通的軌道上宕開一筆,精妙至極;有人規規矩矩地按著棋理走,走出了本分人生;但也有人,往往只看眼前的利益行棋,給人生留下滿盤遺憾。人生如何走?本手,妙手,還是俗手?個人認為,本手開新路,妙手達通途,二者缺一不可。
本手是妙手的前提。何謂本手?“本”為木之根,是一件事情得以成就的基礎。按著本手下棋,我們棋出有數,穩扎穩打,路出有招,如水入萬渠,各成世界。它是路遙在動筆寫《平凡的世界》前認認真真在陜北窯洞整理十年報紙的無限耐心。沒有老老實實做學問的笨功夫,錢鐘書怎能寫出《圍城》里的許多妙語?沒有規規矩矩按著前人的路子在實驗室里搞程序、跑數據,申怡飛怎能開創震驚中國的極化碼平臺,成為中國5G技術的開創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走過本手的路,才能為“扶搖而上”的妙手打下堅固扎實的基礎。
妙手是本手的進階,是一種升華。妙手并不是走捷徑,而是起于壘土的飛躍。它不是歪門邪道者投機取巧的坦途,而是厚積薄發、量變而成質變的結果。奧運會開幕式之所以能光彩奪目,驚艷世界,那是因為有張藝謀團隊博學廣智的積累,背后默默地努力付出,嘗試過了各種的失敗。川渝妹子劉明偵之所以能在23歲便開創鈣鈦太陽電池新方向,那是她每天扎根在實驗室十幾個小時,日復一日地努力結果。所有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并不是三朝兩日就能達成的,這都來自下棋人一點一滴苦心孤詣的積累和創新。當一個人走過前人走過的所有路,他開始不甘心于無新路可走。于是,風雨俱備,百川歸海,眾妙之門,自然開啟,讓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回報。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初學者卻為一個“妙”字,失了本心,鄙棄前人修來的路,沒有持之以恒的堅持,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把本分當作蠢笨,把劍走偏鋒當妙手,這是對妙手的誤解。他們努力鉆研規則,不肯老實努力,總想投機取巧,苦心經營其他小道,偶然可以得到曇花一現的結果,卻總是花開不久,經歷不起風雨,很快就會凋謝。也有一些人,一味地守著規矩,不懂變通,凡事只說“從來如此”,沒有“妙”手思維,最終落得俗手的困局,甚至于傷害了長遠的利益,令人悲嘆,著實可惜。
因此,本手為妙手的前提,妙手是本手的進階。一味固守本手,難免落于“俗手”的窠臼。只有打好本手的基礎,勇敢創新,方能開新路,達通途,過好落棋無悔的一生。
2022高考優秀作文題目篇6
棋間方寸悟人生
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看別人下棋,在黑白棋子,看似簡單,里面卻暗藏著風云詭譎;方寸棋盤中,無不蘊含著無窮智慧。有道是:“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下棋時對心態又非常高的要求,一定要心靜氣定,臨危不亂,時而穩扎穩打,這是基礎,練好了“本手”;時而出其不意,“妙手”驚人。棋局如此,人生亦然。人生如棋,所以有了“閑敲棋子落燈花”的閑適,“常人只消一盤棋”的灑脫,以及“玲瓏局”的玄機,讓人受益匪淺,所以圍棋一直伴隨著自己成長。
人生如棋,積跬步以致千里。我們所看到每個人的表面光輝,背后卻付出了不為人知的努力,沒有誰能在想入非非間一步登天將對手的軍,唯有腳踏實地、穩扎穩打,抓好“本手”,步步為營間靠近目標。從古代由一名失去雙親零丁孤苦的放牛娃,后來成長為一代天之驕子的朱元璋;再到近代由因貧賤無錢買書受人頤指氣使的鞋店學徒,成長為一位無產階級著名文學家的高爾基;再到當代白手起家最終名列世界富豪榜榜首的比爾·蓋茨,無一不用他們震撼世人的成功演繹著“本手”的魔力,名人都如此。
人生如棋,需獨辟蹊徑,而出其不意。下棋不光要合乎棋理,還要使出“妙手”。清代時期的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他一直勤學苦練,然而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有一次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么呢?”鄭板橋聽后,猛然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從此以后,他力求創新,每次的作品都力求與他人有區別,不斷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
人生如棋,“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很多的圍棋愛好者都是三分鐘熱度,一些初學者基礎不牢卻熱衷于追求“妙手”,最終卻滿盤皆輸的結局,這是多么深刻地教訓。習武之人常說“入門先站三年樁”,如果不能打牢站樁的功底,認認真真把基礎學扎實,到頭來學到的不過是花拳繡腿,只有穩扎穩打、耐心付出,成功才會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懶耍滑,到頭來只會一無所成,后悔莫及。
都說人生繁雜叵測難以駕御,其實只要下好一盤棋;都說人生的舞臺都很大,其實不過一張四方棋盤;都說人生哲理浩如煙海深奧玄奇,其實精華唯三:積跬步以致千里,抓好“本手”,獨辟蹊徑,時出“妙手”,穩扎穩打,避過“俗手”。因此,人生為棋,我愿為卒,行動雖慢,絕不后退一步!只有腳踏實地打好自己的根基,才能立足于社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發出自己的光和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022高考優秀作文題目篇7
夯實基礎,力爭創新
圍棋的本手、妙手和俗手其實是三個不同棋藝水平的劃分,但正是這樣,卻告訴了我們很深刻地道理:要著力夯實本手的基本功,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妙手的能力,同時要避免俗手。就此,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打好基本功?對于我們青年學生來說,打好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學好基礎知識,練好知識基本功。誠然,基本功未必是我們的看家本領,但是確是我們一生的財富與寶藏。我們必須承認,學習基礎知識是非常辛苦的,有時候甚至是枯燥無味、令人生厭的。問題在于,我們為何還要學基礎知識?學習基礎知識到底對于創新有何意義和價值?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這樣一個到了:基礎知識是我們創新的基礎!
我們學習基本知識,不只是為了學習這些知識,而且還要從學習這些知識中理解這些知識為什么是這樣的,如何去理解這些知識,如何把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比如,我們在小學要學寫日記、作文。作文是怎么來得?它是把我們的想法用句子、段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且我們可以表達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思想。我們高中階段的作文,我們要寫得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要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與常人思維不同,這就是創新。我們學數學,懂得了推理的重要性,我們就可以把邏輯推理運用到很多領域。因此,歸納的方法、概括的方法、邏輯推理的方法,都是我們學習基礎知識的方法,同時也是我們未來進行創新的方法基礎。要把我們的思考和觀點表述出來,這就需要歸納和概括。我們要從某一個觀點出發推出新的論斷,這就需要邏輯推理。如果沒有這些方法,我們就無法創新,所以基礎知識是創新的根基。
基礎知識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基本概念,判斷與常識。如果我們沒有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階段的語文、數學、英語、歷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的學習,我們就不可能不具備這些課程的基本知識,我們對于這個社會和國家,對于人類的歷史和文明,對于科技的發展與人工智能,等等,都將是一頭霧水,一無所知。這就是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只有學了這些基礎知識,我們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去理解、去思索科技發展的速度、人工智能的價值、文明變遷的形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求兒童從小要學習,而且要接受完整的九年義務制教育、高中教育,因為這些都是基礎知識的學習。有了這些知識基礎,我們才可能去從事其他的相關工作,包括一些創新性的工作,這便是我們圍棋當中入門階段的本手角色。
基礎知識還是我們創新的思想基礎。所謂思想基礎,主要指的是我們可以把學習基礎知識的耐心與韌性用到創新上來。這就是科學研究經常強調的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有恒心有毅力。我們經常聽到長輩對我們說,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讓我們變得聰明起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化學家戴維說:“感謝上帝沒有把我造成一個靈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獲得的。”因此,如果不具備學習基礎知識的耐心與毅力,我們可能沒法具備這種坦然面對失敗,在失敗中站起來的勇氣。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創新的思想基礎。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離成功很近,為什么我們沒有成功,就是因為我們在離成功很近的地方放棄了。
我們學習了基礎知識,我們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做出無限的想象和創造。如果我們連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都不會,我們怎么表達我們的創新?如果我們連基本的數學計算和邏輯推理能力都不會,我們怎么才能創新?因此,創新一定是建立在現有的知識體系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之上,而基礎知識是這一切的基礎的基礎。我們很多人都想寫漂亮的文章,要表達他“驚人的發現”,結果語句不通,表達不規范,怎么能夠清晰表達你的創新?怎么能夠讓你的創新被廣泛接納?怎么持續進行你的創新?盡管基礎知識不能保證你有多大創新,但是沒有基礎知識,你卻很難創新。易言之,有了良好的基礎知識功底,可以為未來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基礎知識是我們創新的基礎。這些基礎包括知識基礎、方法論基礎、思想態度基礎。這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個方面基礎不牢,我們都很難創新。掌握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沒有掌握基礎知識背后的方法論,我們一樣走不長遠。有了基礎知識和方法論,但是我們缺乏運用基礎知識和方法論的德性與韌性,我們同樣步履維艱。只有同時把上述三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夠有所創新,才能夠源源不斷地推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