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今年高考作文
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滿分作文,靈活運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遼寧今年高考作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1)
杜牧說:“人生直作百歲翁,亦是萬古一瞬中。”對于一個人來說,即便是百年的漫長歲月,相對于人類歷史的長河,也不過如即逝的瞬間。然而,時間的概念只對具體的個體生命才具有實在意義,而對于集體概念的“我們”是不存在的。
一個人的出生,標志著專屬于他的時間的開始;一個人的死亡,預示著他的專屬時間在物理意義上的終結。或許不同人的時間會在不同媒介的作用下,在不同層次、領域有一定的交集,但只有一個人在他的生命范圍內所作的所有行動、思考、生活等,才將他限定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康德說:“在我直觀的感覺中產生出時間本身。”因此,時間是和主觀密切相關的,是具有主體性意識特征的。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網絡電子設備、機器以及智能電腦等的運用,使得很多工作可以在同一時間空間交替完成。人被多頭緒的事物困擾,感覺到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變大。而這個時代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大小,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此個體對有效時間的掌控能力。然而,海德格爾說“源始的時間是有終結的”。時間對于個體生命的本質功能并沒有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雖然時間在個體生命的呈現方式可能發生了時代性的'變化,人對時間的感知方式和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但是時間從未脫離過個體生命而存在,時間只在個體生命中,被具化為一時的情感、行動以及某一時刻的狀態。當然有人說,當下也是無,也是虛空的,是一種已逝和未期的狀態。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這種看似捕捉不到的虛無,卻實實在在地組成了有,組成了無數具體生命的真實存在過程,組成了專屬于你的時間。即便他們的存在如白駒過隙,但也不能否認他們在時間的長河中曾激起過浪花。
生命的過程,是彰顯自我的過程,是綻放內涵的過程。雖然時間的存在本身和生命本身一樣是具有局限性的,是有邊界的。但是人個體生命雖然在有限中,在時間中,卻能通過想象和思維去感知、描摹無限和永恒。人在這種永恒角度認知自我的局限性,就能達到一種醒覺狀態。時間的對立面是非時間,是永恒,時間則是短暫,是瞬間,是當下的即時性。而醒覺狀態就是人有意識地活在當下的時間中,通過對照來認識存在。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因此,人可以通過思考,行動,獲取一定的知識和智慧,來理解和解釋并充實自我的時間,掌控甚至延續自我的時間。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2)
一縷陽光,從云翳后透出,在秋風中明亮,在手掌里溫暖。更似一泓秋水,洗濯心靈的疲憊,但我心底于那陰翳依然難以釋懷。
這是高三開學不久的一個星期天,應該是金秋送爽的日子。但一場考試過后,我的心情糟透了!
家中我的房間,打開窗,立在窗口,覺得自己很無助,任其秋風吹打我的臉龐。想起我日夜的努力,媽媽每天的陪伴,爸爸的辛苦輾轉,而我就考了這么一點分數,心里是又慚愧又難受。突然覺得,心上擱個秋,不就是愁嗎?
一枚落葉如蝶,從窗口飛進,棲落在書桌上一本攤開的《老人與海》書上。我有點憐惜地打量它:枯黃,葉面早已消盡顏色,葉邊也萎縮破損得不成樣子。也許受不了我打量的眼神,它瘦弱的身子繼續向桌下飄墜。我心中一悸,將它摁住,想將它收藏起來,但又覺得這本爸爸寄回來的書,收不下這冰冷可憐的枯葉。
葉如枯蝶。我也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理,但我心里就是不好受。
漫漫地翻開這本書,目光觸到夾在書中的一張楓葉書簽,見到那粗獷熟悉的字跡,腦中出現父親那張堅毅的臉龐:“你愛楓葉嗎?它從不屈服于秋風,疾風掃落葉的時候,它將自己燒得火紅,給枯敗的秋點綴上紅于二月花的色彩。”讀著這火熱的文字,我心里頓時熾熱起來。媽媽下崗后,爸爸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毅然選擇了南下打工,他一個人漂泊在外,諸多的艱難他都能承受,我這點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捧著這彤紅的楓葉書簽,和桌上這枯萎的敗葉對比著看,突然覺得這枯葉變得可憎,心中莫名自己為什么會有將這東西收藏起來的欲想。我的臉變得火辣起來!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父親常對我說,第一流的人是不言敗有信念的人,“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人要敢于擔當。我將桌上這片枯葉堅定地扔出窗外,也將我的怯懦和氣餒扔出了窗外,任它們隨秋風飄去,而將這枚火紅的楓葉書簽重新放進書中,也放進了心里。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
天空中,陰云已敗退,一片陽光射向大地,照徹我的心扉。原來心上擱個秋,并不盡是愁!
晚上,父親打來電話說:按時看日出,做個精神明亮、心里有光的人!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3)
做時間的主人,做更好的自己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可以越來越好地掌控時間。例如,我們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將不同的事情進行排列和分類,通過社交媒體快速連接朋友和家人,甚至利用各種在線工具輕松完成工作。所有這些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管理我們的時間和日程。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成為了時間的仆人。
類似于現代移動設備以及網絡服務,中斷和分散我們的工作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一些人認為,分心和遲到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甚至成為了個人認可度的標志。然而,這些似乎是我們變成時間的完全奴隸的必然結果。我們發現,在工作和娛樂之間,我們的時間被無數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荒廢,我們不斷地感到焦慮和不滿。這些負面的情緒可能導致我們進一步浪費時間,埋頭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中,而沒有真正專注于我們真正需要進行的工作。
當然,我們不應該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于技術發展,因為掌控時間始終是一個人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技術開發企業通常會一再地強調“人性化”設計的重要性,為我們創造合適的生產和消費環境。但是,如果我們不自覺地擁有自己時間的控制權,也就無法真正發揮技術帶給我們更多的優勢。
對于那些成功掌控行程的'人來說,他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將時間管理作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們會在一天中預留出一定的時間來專注于他們必須完成的事情,同時不忘享受生活帶給他們的樂趣。而對于成為時間的奴隸的人,他們經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瑣事上,不吸收分配好的優質時間。因此,我們必須更多地關注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對時間的占有和利用。
毫無疑問,時間是一個寶貴的資源。我們不可能控制時間的流逝,也無法停止時間繼續前進。對于每個人來說,充分利用時間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成為時間的奴隸,變成時間的主宰。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4)
時下,人們喜歡美容,買貴重的化妝品。一項英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會化妝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妝的女性,而且顯得更聰明。所以,化妝的女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女人一定會化妝,一定會更注重儀容儀表。愛化妝是愛美之心的表現,這種心里人皆有之,但只注重這外在的“淺碧深紅”,而忽略了內在的“芳香馥郁”,豈不是有徒虛表之嫌?
李清照描寫桂花詩說:“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年代確實離我們遠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脫俗的女子也不多見了。我總認為,每天化一點淡妝不僅會讓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風景,何樂而不為呢?但僅僅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施粉濃眉,翹首弄姿,妖艷惑眾,而內里卻“空空如也”,豈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內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這應是我們追求的“__”。
艱苦樸素是一種美,但絕不是不修邊幅;適當的修飾但不能妖艷,這樣可以被世人接受。一個人無在家,還是立足社會,都應有責任和擔當精神,才能頂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為別人活著。可巴金說過:人不是為了吃米而活著。那么除了吃穿住以外,還應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生的高境界是有所作為。用實力證明自己的不凡氣質,舍棄行尸走肉的“空皮囊”,就“必須敢于正視??敢當。”人有了精神氣,往往就敢于擔當。
外在之美不可少。試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資源部招聘,在筆試成績相差無幾的情況下,面試選擇是素面朝天、穿著打扮的頹廢者,還是愿意選擇精心修飾的朝氣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學畢業生就業前美容打扮一番無可厚非。而金玉其外,虛有表面,缺少涵養、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內在之美的底蘊,這樣的人能走多遠,令人懷疑。因為韶華易逝,青春難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內在修為是必須的。魯迅說得好:“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先賢圣哲倡導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另一種美。關鍵是美的適度。如宋玉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恰到好處。殘花香尤存,蜂蝶戀舊枝。德行、品格與學識能力等綜合起來,方能彰顯高貴氣質。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果不想被社會淘汰,就跟上時代步伐。人前舉止談吐得體,人后增強內蘊,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強不息中收獲精彩人生。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5)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處在安史之亂中的杜甫,憂慮著處在山東、河南這兩個淪陷區的幾個弟弟,他們是生還是死呀!顛沛流離中的他,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望著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之情。山河破碎,沒有“國”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國”。他漂泊四川成都,盡管自己處境艱難,茅屋為秋風所破,他仍向蒼天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溫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將溫暖與幸福惠及蕓蕓眾生,這是一種大胸懷,這是一種大境界。
小家溫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溫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與“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家國情懷”首先表現為愛國之情。蘇武十九年持節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漢,心中有國。衛律的威逼利誘,沒能讓他叛“漢”;李陵的軟話攻心,沒能讓他仇“漢”;單于的漫長折磨,沒有讓他忘“漢”。朔風凜冽,無法凍硬他的愛國熱腸;胡茄幽怨,無法軟化他的愛國衷心。飲雪吞氈,就等歸漢之日。就要回漢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沒有妻兒嗎?不是,只不過,在他心中,“國”遠比“家”重要。
“家國情懷”又表現為愛民之情。鄧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赤子情懷溢于言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下鄉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雖素昧平生,卻滿含熱淚地呼之為“娘”,視百姓為父母。
“家國情懷”還表現為恪盡興國之責。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任”,范仲淹也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員,都應該為國家的發展獻計出力,將個人之夢融入到中國的復興之夢。
“家國情懷”不是要我們拋卻小家,忘卻親人,而是要我們推己及人,由“家”到“國”,都捧出一顆愛心來。
“家國情懷”是立身養德之本,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6)
時間,可以說客觀上并不存在這個東西,它只是人類主觀思維的產物。在遙遠的過去,人類是沒有時間的觀念的。但生活、生產慢慢使人類產生了時間意識,或者說創造出了時間這個工具,以便更好地耕作、度日。
最近兩三百年,憑借科技的巨大發展,人類得以前所未有地掌控時間,成為時間的“主人”。一方面,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等)的出現,節省了人們出行的時間,人們得以做更多的事;另一方面,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問世,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規劃時間,提高效率。
然而,有跡象表明,技術的`進步是把“雙刃劍”,它也帶來了負面、消極的影響。例如,電子游戲(網游、手游、端游等)吸引了很多學生族,甚至上班族,他們中有些人沉溺于玩游戲,樂不思蜀,導致學業退步,工作延誤。也就是說,這些人成了時間的“仆人”。
我認為,技術(或技術的載體——產品)本身談不上好壞善惡,就看如何使用,有的人能駕馭它,成功地馴服時間,反之,有的人則向它俯首稱臣,難以自拔。莎士比亞著作《哈姆雷特》中有句名言“Tobeornottobe, thatisthe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套用在這里,就是:在技術面前,為“主”還是為“奴”,這是個問題。
我不知道如何解決莎翁“生存或是毀滅”的天問,但我的確知道怎么解決“為主抑或為奴”之問。答案就是“自制力”或“自律”。
有人會說,我也知道要有“自制力”或要“自律”,奈何做不到咋整?
首先,已不幸淪為“時間之奴”的人須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不難,即使其本人未意識到,其父母、老師、領導想必一定會耳提面命)。其次,給自己制定時間表,限制沉迷網絡玩電游的時間。再次,廣而告之,請身邊的人(親友、同學、同事等)監督。且建立獎懲機制,做到了,獎勵,做不到,懲罰。
如此,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可期久久為功。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7)
從時光的囚徒到生活的主宰
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空前繁榮的時代,誠如古人所言:“時之所尚,治之轉移。”人們如今能夠愈發精準地把握時間,然而,技術的快速發展是否真的使我們都成為時間的主人?亦或我們是時間的主人,還是時間的奴隸?
我們無法否認科技發展給我們的時間管理帶來的巨大變革。借助各種計時工具,我們得以精細地規劃每一刻時間的使用,如古人所言:“寸金難買寸光陰。”這無疑提高了我們的效率,使我們能更好地掌握時間。然而,我們是否因此成為了時間的仆人?
讓我們從反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假設我們是時間的奴隸,我們是否就完全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正如古代哲學家泰勒斯所言:“時間是世界上的一切的主人。”這意味著,無論我們是否是時間的奴隸,時間都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決定我們生活的.,是我們如何對待時間,而非技術發展帶來的精確計時。
進一步而言,我們應看到技術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假設我們是時間的仆人,我們是否能因此失去生活的樂趣?正如古人所言:“樂在其中時,歲月不待人。”正是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得以享受各種娛樂活動,如音樂、電影、游戲等。這些活動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在繁忙的學業和工作中得到放松和享受。正如泰勒斯所言:“時間是最大的機會。”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總的來說,技術發展既讓我們能更好地掌握時間,也讓我們成為時間的仆人。然而,真正決定我們生活的,是我們如何對待時間。我們應該善用技術,而非被技術所奴役,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正如古人所言:“日日新,茍日新,又日新。”我們應當不斷更新自我,以更好地利用時間,而非被時間所驅使。
最后,我想引用古代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時間是個圓圈,我們在這里遇見又分離。”在這個圓圈中,我們既是時間的主宰,也是時間的仆人。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和利用時間。正如古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每一刻,將時間用在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上,而非成為其無情的奴隸。
因此,讓我們在技術的助力下,既成為時間的主人,也保持對時間的熱愛和尊重。正如古人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應該在時間的流轉中不斷成長和進步,而非被其驅使和支配。
總的來說,技術發展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時間,但并未改變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我們應該善用技術帶來的便利,同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正如古人所言:“時不我待,逝者如斯夫。”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時間,同時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熱愛,而非成為時間的囚徒。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主宰。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8)
古往今來,歷史的車輪如狂風般呼嘯而過,卷起的風沙曾湮滅多少輝煌?!然而,一直有一群人昂首在天地之間!他們是歷史的弄潮者,他們永遠忠于自己民族的靈魂,他們稱自己為:中國人。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誠然,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它作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屹立千年,以至于時至今日,這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仍深埋在我們民族的靈魂之中。
靈魂是不可棄的。若連靈魂都可以遺棄,又談何精神?又談何民族?然而,中華民族歷卻又不乏丟失靈魂的時候。君可記得曾經的喪權辱國?君可知曉__中的人心惶惶?這都是我們曾經的"落魄"。但君又可記得虎門上空熊熊的熱浪?君又可知曉粉碎賊人時的舉國歡慶?沒錯,中國人一直未曾忘記他們民族的靈魂!那是他們永恒的,不屈的精神!
"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這是魯迅對曾經的中國人的告誡。而這句話又是否適用于現代中國人?我們中不乏缺少民族精神的人,沒有上進心,崇洋媚外,民族歧視者怕是大有人在。然而人們總以一種抱怨教育、抱怨社會、抱怨國家的心態回避問題,而不是從自身調整。而那些問題也并未有所解決。我們是不是該反省,我們是不是錯了?我們是不是已經丟失了民族的靈魂?我們是不是應該正視這"慘淡的人生"?!
中華民族的靈魂是堅定不移的磐石,是勇往直前的激流,是不朽不折的古樹,是昂首挺胸的雄獅!
中國人可能不是偉大的民族,但中國人絕對是不向任何人低頭的民族!所有的輝煌我們都記著,所有的屈辱我們也記著。因為我們知道,這輝煌是所有屈辱的血淚支撐起來的!我們要讓所有的后代都知道,中國人面對屈辱并沒有妥協,而是在忍辱中豐滿羽翼,等待崛起后的一飛沖天!
正如毛主席所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我們不能遺忘曾經,我們要銘記歷史,銘記所有的屈辱與輝煌,更要銘記那永垂不朽的民族的靈魂!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9)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無己、無功、無名,所以擁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陽光敞開胸懷,擁有了全世界;人打開門窗,才會永遠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陽光里。這就是中華兒女傳揚和踐行的"眼界格局說"--眼界無窮世界寬!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異。"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是眼中充滿自我的孤芳自賞,桀驁中透著孤寒,所以它只能絢爛一隅。"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是滿眼功名的你爭我搶,積極進取中透著自我,所以它們只能哀嘆春之歸去。"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著高尚與豁達,所以桂花與秋永恒。它不將群芳爭艷視為進取,也不將自我封閉視為高潔,而是將全部精神用于醞釀: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華,每一次呼吸都散發著靈魂的芳香!為什么柳永熱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為什么人們殷切地期望"蟾宮折桂"?因為桂花是深深體味秋之真諦的哲人,是深沉、濃郁、成熟的象征。它彰顯了秋天,也彰顯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運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見一床,受光于窗見室央,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來陽光與人都在成長。當陽光的眼界與身影由窗欞間、窗戶、庭戶擴大至天下時,它擁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擴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陽的運行中領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關鍵:所受者小,所見者淺;所受者大,則所見者博。滿足于一米陽光的人怎能體味真正的光明與溫暖;睜開雙眼看世界才能擁抱時代,擁抱世界。
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王安石說"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高層";莊子筆下望洋向若而嘆的河伯,用巨鉤巨餌、踞會稽、投竿東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與東海之鱉,還有"摶扶搖羊角而上"的大鵬......汪洋恣肆的筆端分明流淌著兩個詞:眼界與格局。哲人的話言猶在耳,社會上卻早已喧囂著浮躁、自我、狹隘與淺薄。君不見,"秀"成了"規定動作":秀顏值,秀財富;秀孩子,秀愛人;秀仁善,秀孝順!到底是要彰顯對方,還是虛榮自卑自私自利地彰顯自己?君不聞,"保護自己"成了"必修課":不與陌生人說話是保護自己的法寶;思想和內心是不敢被陽光觸碰的堡壘;"世界那么大"的__敵不過"社會充滿陷阱"的恫嚇!到底是陰霾太多還是我們自我封閉太小家子氣?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鶩,還是秋水彰顯了長天?"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成就了赤壁與黃州,還是命運與歷史成就了大師?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給出正確的答案:擁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趨向真善美的境界。是為"眼界無窮世界寬"。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10)
時間,有多的時候,有緊的時候。人的不同,往往就在這一多一緊之時如何處置上。
時間少的時候,大多數人能夠抓緊時間,做眼前的要緊事。而時間富余、空閑的時候,人們干什么不干什么,差別就大了。
有的人閑逛,有的人打牌,有的`人看書,有的人聊天,有的人打球,有的人看電影,有的人主動“充電”,有的人仍思考工作……可以這么說,人的不同主要表現在時間多余的時候。
剩余時間的多寡,似乎與生產力的高低并無關系。從歷史進程看,并不是生產力高,人們的時間就剩余的多。
奇怪的現象是,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似乎空閑時間更多,現代社會,科技高度發達,人們倒更加忙碌了,996,007,這是古代所沒有的詞匯。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是晚上九點到十一點,這個時辰,以前已是“寂寂”——人都睡了。而如今這個時辰,有些人正在加班,更多的人則在過著如火如荼的夜生活。
人要成為時間的主人并不容易。因為人很難超越自身所處的時代,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蕓蕓眾生前行,你不容易站定下來審視自己、審視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談何容易。事實是,慢悠悠的時代你很難快起來,快節奏的社會你很難慢下來。
當然,在時間面前,人不是毫無主觀能動性。人可以通過改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來改變對待時間的態度。當吳下阿蒙感覺知識非常重要,他一定會拿大把的時間去學習;當陶淵明覺得自己“久在樊籠里”,他一定會“歸去來兮”,拿半生的光陰“歸園田居”。當曹操感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然就會想著“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當李白慨嘆“人生在世不稱意”,當然就會決定“明朝散發弄扁舟”。所以,人們如何對待時間,利用時間去做什么,存乎一心而已。
時間可分成過去、當下、未來三段,如何對待它們,考驗著人的智慧。我想,對于過去,如果不堪回首,就不要回首,如果有美好記憶,就珍藏以不時翻閱。未來,是虛無縹緲的,它的最大價值在于給人希望,固不可忽視。而當下,則是最可貴的,生命的體驗正是無數個“當下”組合而成,過不好當下,也就沒有美好的過去,更不會有美好的未來!
遼寧今年高考作文(篇11)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為便捷與高效。我們從過去依靠手工制作物品到現在借助智能機器完成生產,從過去需要走路到現在可以開車甚至飛機快速到達目的地。我們似乎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得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時間,實現自己的愿望與夢想。然而,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
我曾有一個朋友,名叫李小明。他的工作非常忙碌,時常需要加班,甚至在周末也不例外。他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睡眠不足,身體疲憊。他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工作,但依然無法滿足工作的需求,感覺自己像一條被時間綁住的狗,無法自由自在地生活。
而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我是一名翻譯,工作壓力也很大。但是,我意識到如果我一直去追逐時間,我會變成一個奔走的機器,追求工作的快速完成,卻失去了生活的本質。后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方式,研究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并逐漸從熟練運用新技術中受益。
我們不難發現,在極力追求高效率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避免成為時間的奴隸。科技日新月異,在新的技術中我們得以完成之前難以想象的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瘋狂地去追求效率,而要控制好我們自己。我們自主選擇我們所要關注的,而不是被不斷的通知、郵件和其他信息淹沒,以便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我們要明確我們生活中的目標和愿望,然后更好地規劃和管理自己的時間,以避免和防止過分倚賴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在面對節奏越來越快的世界時身心俱疲。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時間,但是我們要注意不成為時間的奴隸。我們應該讓數碼工具幫助我們優化時間,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來掌控自己。因此,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日常人群,都應該堅持自己的節奏,善于使用新工具,和思考如何從數碼工具中受益。
我們應該以自己為中心來管理時間,而不是成為技術的奴隸。隨著科技的進化,我們要始終把自己的生活放在第一位,尋找保持平衡的方法,和避免不必要的開銷。我們可以從科技中尋找恰當的方法,把科技成果更好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實現更高效和更舒適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