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四川高考滿分作文:老實也是一種聰明
確立新穎、獨特的文章標題。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2015四川高考的滿分作文:老實也是一種聰明;
2015四川高考的滿分作文范文一:
老實也是一種聰明
轟動水牛城的少女宣兒失蹤案已經第三次開庭了,大量證據表明,被警方控制的嫌犯殺了人。但前兩次開庭,受害方律師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似乎太老實了,話語不多,態度謹慎,大家都開始為受害方擔心了,怕他們贏不了官司,因為相比之下。嫌犯的律師聰明伶俐,話語滔滔,機智而善辯。
果然,此次開庭以后,利用警方尚未發現尸體這一點,聰明律師做起了文章,在一番動人的演講后,他突然朝陪審團宣布,少女宣兒找到了,并指著右側門說,一分鐘后,宣兒將從這里走進來。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紛紛轉身朝那道門看去。一分鐘過去了,宣兒并沒有出現,卻聽到聰明律師悅耳的聲音:一個死去的人是不會出現的,你們為什么還要朝那里看去呢?這說明你們并不肯定宣兒已死,既然如此,指控是不能成立的。
眾人面面相覷。這時受害方律師沉重地站起身來。他說,我是知道宣兒已死才接的這個案子。我沒有跟大家一起轉頭,所以我發現,在場還有一個人沒有轉頭過去,他伸手指向嫌疑人——正說明他知道宣兒已死,只有兇手本人最清楚,死亡的人不可能出現。
案情形勢大轉,接下來的審判勢如破竹——但這不是本文想說的話題,本文并不想講一個庭審或刑偵故事,而只是想抒發一下在電視上看到這一幕的感慨:關于老實與聰明的關系,關于這兩個詞所代表的含義及它們能夠抵達的極限。
老實和聰明并不是一對反義詞,當然也不是一對同義詞。在詞性的社會學意義上,聰明往往與智商、戰術和具體事件的策略計謀相關。當我們覺得一個人老實的時候,基本上就肯定了他的誠實和忠厚,相信了他的品格,所以,老實更多是一種道德的力量。
所以,至少在少女宣兒案中我們可以得知,老實也是一種聰明,而聰明并不永遠都是聰明。
2015四川高考的滿分作文范文二:
老實的聰明人
白火石、悶兜兒、哈寶兒、張花氏,都是罵人的詞,罵人不聰明,罵人笨。
尖刻者更甚。“腦殼長包了”、“你腦袋被門擠了”。罵人笨,標榜自己聰明。時代崇尚聰明,所以,笨,就顯得不合時宜。
笨,實際上不是說笨,而是說的另一個內容,老實。老實就是笨,老實比笨還不堪,還笨。
從二十世紀初比納、西蒙發明了“智商測量量表”,關于智商的倡導就變得具體而實用。智商,是衡量人是否聰明的概念,后面連接著一個重要的導向——“成功”。
成者稱王稱霸,敗者喝水喝風,跟每個人的際遇緊密聯系。所以,現在的不少教育者都緊摟著“成功”不松手,每件工作都在落實讓人聰明的事宜。
人類漫長的教育史,就是關于“聰明”的。后來,人們發現,成功,并非全部仰賴“聰明”。還有一種非智力因素“老實”,也能夠導引到成功的彼岸。
北山愚公,懲山北之塞,決心移山,這并不“聰明”,而是“聰明”以外的東西,老實。老老實實地判斷、做決定,并付諸行動。感謝“智商”之外,還有“老實”這種屬于情商的東西,能夠導引更多的不聰明的人獲得成功。
老實與聰明,蘇東坡在差不多一千年前就說了: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為聰明誤一生。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做一個老實人,即使是聰明人,也要學蘇東坡,做老實的聰明人。
2015四川高考的滿分作文范文三:
聰明與老實,孰優孰劣
聰明與老實,孰優孰劣?
凡事陰極而陽,陽極而陰;衰極而盛,盛極而衰。一個人聰明過分,也不是一件好事,就拿楊修和王熙鳳來說,就是“聰明反聰明誤”典型例子。
要說楊修之死得冤,首先得來看看《三國演義》中楊修的聰明:
其一、一天,人們為曹操新修了一個花園,曹操觀賞一番后,于是在花園的門上提一“活”字,左右都不解其意,而楊修說“門內添一活字,為闊,這是丞相嫌門太闊了,應該拆去這道門。”后曹操知道此事,雖臉上喜歡,心中卻很忌恨。
其二、曹操征漢中,帶上楊修。正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曹操夜頒號令“雞肋”,楊修便叫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問及此事,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于是軍中無不準備行裝,曹操聽聞此事,大怒,立刻命人將他推出斬首示眾。
楊修的聰明,在于很能揣摩主公的心思,但有才卻被殺,正是被聰明所誤。曹操手下謀士林立,將才云集,像程昱、郭嘉等人其賢能并不比楊修差,但他們都能克制自己的表現欲望,把自己的聰明藏在心里,顯得老實,實則是大智若愚。
《紅樓夢》判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正是說的王熙鳳。應該說,她上得賈母、王夫人的欣賞,下得小輩及仆人的尊敬。“于世路上好機變,言談去得”,“少說著只怕有一萬心眼子,再要賭口齒,十個會說的男人也說不過她呢!”“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細算盤”,“天下人都叫你算計了去”,“嘴甜心苦,兩面三刀。”
王熙鳳這樣一個精明人物,卻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勞碌至死最終又一無所得的下場,她的努力,她的“鞠躬盡瘁”,換來的是賈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滿,最終也沒有使賈家有什么起色,最后自己也凄慘地死去。這不正應了“聰明反被聰明誤”?
王熙鳳只知進,不知退,不知得饒人處且饒人,只知損人利己,不知廣施恩澤。倒是李紈并不轟轟烈烈,并不勞心竭力,卻落得人緣好,兒子的功成名就,處處顯得老實,實則是“難得糊涂”的大聰明。
其實說到底,楊修、王熙鳳都是不是真正的聰明者。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和做起事情來都像“糊涂”一樣,不計較暫時的得失,不計較個人的利益,不看重眼前短暫的目標。為了心中的理想和長遠的目標,可以忍受一切的孤獨和寂寞。
蘇軾給兒子取名為蘇鈍,即是希望他兒子看上去,不是那種太聰明的人。而鄭板橋的“難得糊涂”真是一語道破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