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優質崗位成功“牽手”
做強實訓陣地建設
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難點在哪兒?在吉林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孫藝菲看來,在長春找一份工作并不難,難就難在這個崗位能否讓自己對未來充滿期待。今年上半年,通過校招等渠道,孫藝菲投遞了十幾份簡歷,先后應聘過人資專員、行政專員、管培生等多個崗位,最終挑中了我市一家大學生實訓基地——長春光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實訓,讓我有機會提前感受這家公司的良好氛圍,公司也對我的能力比較認可。”孫藝菲說,自己之所以如此順利地找到心儀崗位,多虧了大四時參加了人社部門組織的實習實訓,“為留長就業探清了前路”。
今年以來,像孫藝菲這樣通過實習實訓,一出校門就順利找到工作的應屆高校畢業生不在少數。來自山東淄博、畢業于吉林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的張豪便是其中一位。此前,張豪利用暑期參加了人社部門組織的長春市大學生實訓活動,有機會走進了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一個月的實訓,如今,他已成功入職衛星結構研究室,在新的崗位上揮灑著青春與熱情。“這種實訓非常直接高效,讓我們與企業有了面對面、實打實‘雙向奔赴’的機會。長春人社部門的這一舉措,切實幫助了許多像我一樣的外地大學生成功留長就業。”張豪說。
據市人才服務局大學生人才服務專員史洋介紹,今年以來,我市不斷建強人才留長陣地,在汽車、軌道交通、光電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中選拔優質企業,由企業提供實訓崗位,再會同在長高校進行專業匹配。同時,我市掛牌認定了首批20家長春市大學生實訓基地,并與10所高校進行同步簽約,目前已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各類實訓崗位712個。“通過前移大學生留長服務端口,大力組織實習實訓,搭建起大學生提前了解企業、提高職業素養及企業精準選拔人才的平臺,人崗匹配度非常高。‘學生滿意就業、企業滿意用人’,成了今年長春留住高校畢業生的一大亮點。”史洋說。
加大崗位開發力度
為畢業生找準出路
長春新區持續開展“萬名高校畢業生進新區行動”;朝陽區依托微信和抖音平臺開展“鏈接產業 就在朝陽”和直播帶崗活動;經開區持續開展“智匯經開”信息推送和線下定期招聘會;汽開區組織開展為期一個月的“人才夜市”;凈月高新區在長春農博會舉辦期間開展高校畢業生專項招聘等活動;寬城區就相關政策和公共服務拍攝宣講視頻,并組織轄區用人單位舉辦高校畢業生專項招聘活動……今年以來,面對創下新高的高校畢業生求職規模,我市打造了大學生人才服務“多點開花”的生動局面。
市人社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市人社部門積極開展全天候“云端”招聘、區域特色招聘等活動,并持續加大崗位開發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計開發高校畢業生崗位逾16萬個(次),開展線上線下招聘宣講活動近千場。
“一汽集團面向全球招募應屆高校畢業生2400人,目前,已招到2200人。作為國有企業,集團積極響應市里號召,大力開發適合于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技術、管理、建設等就業崗位,切實為人才提供就業機會。”一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鼓勵國有企業在招聘新進人員中應屆高校畢業生比例不低于總數的60%,我市還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基層等政策性崗位開發向高校畢業生傾斜,全年累計開發政策性崗位1.5萬個(次)。同時,創新建立產業緊缺人才編制池,5年內將拿出10000個事業編制,重點用于服務我市“專精特新”企業。
此外,充分發揮位于安達街的長春人才市場品牌效應,市人社部門持續針對高校畢業生開展專場招聘活動,僅每周六固定舉辦的高校畢業生現場招聘會已達48場;舉辦“助企業,穩就業,求實效,促發展”2022年助力長春市“民營企業”招聘服務月,以及“民營企業招聘月”暨“專精特新”專場招聘會等現場招聘會106場,共接待用人單位5532家(次),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2.23萬個(次),整體性就業崗位共計8.06萬個(次)。
市人社部門充分利用長春人才網、微信平臺、抖音等渠道,探尋“互聯網+就業創業”全新服務模式,陸續開展長春市“助企抗疫,惠企引才”公益性網絡招聘月、“2022年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等線上招聘活動,并發動廣大高校畢業生群體參與。據統計,各類線上活動共計接待招聘企業1555家(次),發布招聘崗位7.07萬個(次),個人求職簡歷投遞4.81萬份,點擊量55.93萬次,微信訂閱號關注量2.66萬人,推送招聘信息41次,總閱讀量達10.3萬次。
域內域外招才引智
人才集聚效應凸顯
“我就是長春人!這些年,家鄉發展越來越好,城市越來越有魅力,我有很多在家鄉讀大學的同學,不斷向我發出‘回家’的‘邀請函’。通過這次招聘活動,更加堅定了我回長就業的決心。”說這話的是武漢大學機械設計專業張同學,他已向通視光電、榮德光學、弘凱專用車制造3家長春企業投遞了簡歷。
在武漢就讀大學的張同學,是如何搭乘長春企業招聘“東風”的?
原來,今年為打通域外人才與長春企業對接的壁壘,市人才服務局組織我市16家重點“專精特新”企業遠赴武漢,參加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域外校園巡回雙選會,其間共發布招聘崗位327個,入場求職者達4000余人,投遞簡歷268份,達成初步意向162人。
除組團赴外埠推介外,市人社局搶抓先機,積極開展“穩就業,促發展——長春市百萬大學生留長工程”2022年域外引才校園雙選會,首次嘗試以網絡直播的方式,面向東北、華北地區的48所高校開展線上引才活動。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共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25614個,直播帶崗累計觀看人數達25萬人次,網站簡歷投遞1.1萬份,助力我市有計劃、有目標地引進一批域外人才,并成功地激勵了更多大學生回鄉、來長就業創業。
域外招才成果頗豐,域內引智同樣碩果飄香。
從今年7月份至今,市人社局啟動長春市“專精特新”企業調研工作,制訂“長春市重點產業秋季招聘計劃”,并以集中式巡回校招的方式,開啟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訂”模式。特別是在長高校恢復線下招聘的第一時間,市人才服務局即帶隊走進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等高校,成功舉辦“長春市百萬大學生留長工程”系列校園巡回雙選會。本次系列巡回雙選會共組織我市“專精特新”企業100余家,為2023屆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包括電子工程師、研發工程師、軟件開發工程師等在內的3000余個崗位,接收簡歷1100余份,達成初步就業意向300余人。“長春人才市場”抖音號直播間還同步發布就業崗位3000余個,觀看量達1.8萬次。雙選會中首次推出的《長春市大學生人才政策口袋書》,廣受大學生群體歡迎。
從2020年至今,長春已連續3年創下高校畢業生來(留)長就業創業突破10萬人的佳績,有何秘訣?對此,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市人社局在原有工作基礎上,把“百萬大學生留長工程4920工作體系”中的“事業留人”作為集聚人才、推動就業的重要基礎性、戰略性工作,通過統籌整合“黨政校企”多方資源力量、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多措并舉激發畢業生就業創業活力等措施,打通了高校畢業生來(留)長求職就業、創業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如今,隨著10.38萬名大學生與優質崗位成功“牽手”,使長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獲得了寶貴的人才支撐。
大學生怎么適應社會和工作
應該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理解、和睦相處。人們追求事業上的成功,需要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正如社會心理學家安東尼·羅賓認為,“人生中最大的財富是人際關系”。因此,對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來說,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意義非同一般。
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一個人如果身處在相互關心愛護、關系融洽的人際氛圍中,一定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事業的成功,如果大學生從業伊始就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主動交往,熱情待人,豁達處世,盡快與所在集體融為一體,便可順利打開局面,消除陌生感,擺脫孤獨的籠罩,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如意的工作氛圍。
再次,應該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觀念、態度、習慣、行為等,以適應社會發展變化不斷提出的新要求。
剛畢業大學生適合的工作
銷售行業的工作
最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以后愿意進入銷售行業,其實一方面是因為銷售行業發展速度迅速,而且年輕人喜歡在這樣一份工作崗位上渴望有較好的發展,雖然大多數年輕人或者大學生在進入銷售行業中短期內賺不到很多錢,可是只需要持續努力,并且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簽下更多客戶和訂單。
相信年輕人都能夠在銷售行業中獲得好的就業機會,另外一方面就在于這些年輕人能夠在銷售行業中敢吃苦,通過吃苦耐勞,得到客戶和領導認可。在未來即便是進入其他的銷售行業,也是能夠實現再就業。
剛畢業大學生怎么找工作
招聘平臺
現在有各種類型的招聘平臺,比如,綜合類的、垂直類的。不同類型的招聘平臺,都有不同的優勢。對于大學生來說,找一個靠譜的招聘平臺至關重要,因為不僅優質的企業和職位資源更多,而且對職位和企業進行層層把關,求職更靠譜,這樣能夠為自己節省求職的時間。
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
如果實在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那么可以選擇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在學歷上提升自己,為未來入職成功率和選擇面增加機會。
應屆畢業生可以去應聘國企崗位
1.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生更好塑造
每個企業都有獨特的企業文化,加上大多數國企涉及到的領域廣,并且需要的人員眾多,而有過工作經驗的人,難免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先入為主,這樣會降低整體的工作效率。就像是重新考駕駛證的“老司機”,無形中形成很多惡習,在嚴格的考試系統下,想要通過考試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工作經驗用好是助力,用不好就是“阻礙”,應屆生就沒這樣的煩惱。
2.剛畢業的大學生滿腔斗志
應屆畢業生剛走出校園,還沒有經歷過社會的復雜,和職場上變幻莫測的規則,不管是工作態度,還是對待工作的熱情,正是往屆生身上缺少的東西。所以大多數國企會更加青睞應屆生,并且每到畢業季的時候,都會去專業對口的學校,組織在各個院校進行校招,爭取將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留在企業中。對于大學生而言,應屆畢業生的身份真的很重要,應屆生不單是一個頭銜,更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直接影響考生今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