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陜西新高考賦分
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每門150分,其中外外語科目含聽力考試30分。3選擇性考試科目每門100分。其中,物理、歷史以原始分計入總分;其余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以等級分計入總分。學生所選的選擇性考試科目,其所選科目的合格性考試成績必須達到合格。
由于選考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 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0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考生總成績并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以解決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陜西新高考賦分制
新高考再選科目的時候,同時教育部門也設置了等級性考試,最后的成績有關部門會按這個等級來賦分。它是根據考生所在的地區按照考生的試卷成績來劃分,賦予學生相對應的等級分數。每個省份生源地的情況不同,所以賦分的規則也是不同的。
他這個是依據每年考生的選擇科目來分成而是一個等級,然后每個等級之間要差三分,再根據最后的高考成績的排名所占的比例來給予賦分,就比如說排在前百分之一的考生你就可以得到一百分,就算你考了八十幾分,但你運氣足夠的好你的高考成績那百分之一里面,你的高考分數最后也會給你算成一百分。但如果你所在的省份排名你不在前面就算你考了滿分,那最后的得到的分數不會是一百。
舉個例子,小明選擇了物理這個考試科目,但他的原始分是一百,賦分之后還是一百,小紅的原始分是九十九,賦分之后變成了九十,就這樣小紅原來跟小明相差一分,現在相差十分。這對考生的影響就特別的大,在高考這個重要的場合,一分也相當的重要,小紅她非常后悔選擇了物理做她的高考科目。
為什么會出現賦分制
由于選考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 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0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考生總成績并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以解決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賦分制”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新高考出現了“不分文理”的特點,學生能夠選擇的組合很多,但每一科的難度大不相同,采用賦分制,可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
由于選考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 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0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考生總成績并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以解決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賦分制”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新高考出現了“不分文理”的特點,學生能夠選擇的組合很多,但每一科的難度大不相同,采用賦分制,可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
新高考賦分的好處
新高考實行賦分制最大的目的,也就是這個制度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為什么這么說呢?政、史、地、物、化、生六科學習的內容、難易程度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每科得到的分數有不同,一般來講文科的科目評卷多采用采分點制度,也就是說在答案中只要包含采分點或者意思相近就可以得到分數,而理科的科目是按照步驟按照結果得分。所以從難易程度和得分標準上導致一些科目的得分普遍就很高,在普通高考中文科生和文科生進行競爭可以忽略這個問題。但是在新高考自由組合中,這種現象就會影響高考錄取的公平性,所以實行賦分制度,根據學生每個科目的排名來進行賦分,分數有所變動,但是排名沒有變動,競爭力也就沒有變化。
所以,新高考實行賦分制的優勢,就是保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為什么我要說是一定的公平性?因為選課不慎,依舊會存在這種不公平性。所以這一制度并不是保證了完全公平,想要完全借助賦分制保證自己的競爭力,還是要謹慎選課的。
“等級賦分”真的能實現公平嗎
從社會的反應看,很多人對這個等級賦分非常不滿,原因就是它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學科難度!
選擇物理的學生,絕大部分成績都非常優秀,如果把這些優秀的學生重新進行排名,按照等級重新賦分,就會出現很多學生賦分成績低于原始成績的情況,極端的情況還好出現差距幾十分的情況,也就是學霸也會硬生生被賦分成“學渣”,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在這種影響下,浙江省出現了明顯的“棄物理”現象,為了彌補,浙江采取“托底保障”政策,教育部也認識到這個問題,第三批實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沒有采取“3+3”模式,而是采取“3+1+2”模式進行彌補,不過這一模式救了物理,卻沒有救化學,有些地方又出現明顯的“棄化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