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60多年國家頒了9道“減負令”
2000年后發布的“減負令”,在重申此前多道“減負令”關于控制考試、控制競賽次數、教學要嚴格遵循教學大綱等內容的基礎上,從制度性安排的視角,開出了不少“藥方”,提供了多個政策選項。比如,2000年1月發布的《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首次提出小學生學業評價取消百分制,同時要求在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地區堅決落實小學免試升初中的規定。
這些制度性安排成為此后減負政策的“壓艙石”。2004年6月教育部出臺的“五堅持五不準”在重申此前政策基礎上,再次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一律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不準按照考試成績排隊”。
遺憾的是,日趨復雜的社會情境,不僅使中小學減負陷入一邊學校減負另一邊校外培訓機構拼命加碼的怪圈,而且客觀上導致此前出臺的相關制度性安排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學校取消的“小升初”考試紛紛轉入地下或半地下,最終換來了校外培訓班的持續紅火,不但學生的課業負擔未減,反而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針對“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課補習熱等社會新苗頭,2013年8月出臺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明確提出嚴禁違規補課、公辦學校和教師不得組織或參與舉辦“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課補習,試圖打破“學校減負、社會加負”和“教師減負、家長加負”的怪圈。在當前由一維走向多維的社會情境里,我國未來的中小學減負問題,亟待新的思維、新的政策選項去逐一解除。
拓展閱讀:高考改革要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權
“雙一流”建設成功與否,不是靠學校自我標榜,關鍵是學校的辦學質量得到國際認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鐘秉林暢談目前高考綜合改革的方向以及“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他坦言,高考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中學要“動起來”,高校也應該“動起來”。他認為,“雙一流”建設應該避免貼標簽,要激發高校活力,加強內涵建設,獲得國際認可。
他認為高考改革新方案提高了學生的選擇余地。通過自選科目、一年兩考等方式減輕了集中備考壓力。表明高考改革新方案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以后,高中學校的選課制、分層教學和走班教學將成為新常態。高考改革對大學提出了新挑戰。今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錄取將采取“兩依據、一參考”的方式。第一個依據是語文、數學、英語三門的成績;第二個依據是學生在高中課程中自選三科,平時參加等級考試,加權分計入高考成績,同時要將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檔案作為高校錄取的重要參考。
在“雙一流”建設方面,他認為“雙一流”建設成功與否,不是靠學校自我標榜,關鍵是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得到國際認可。要建立公平競爭和動態調整機制,引導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制度保障等方面,通過扎扎實實的改革和建設來實現目標。
看了60多年國家頒了9道“減負令”還看:
1.教育改革名言警句
2.關于教育改革的論文范文
3.關于教育改革的論文
4.有關深化教育改革感想
5.教育改變人生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