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需要注意些什么
高考志愿填報比高考本身更重要
高考志愿填報和專業選擇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因此高中畢業生選擇專業時容易出現許多困惑和問題。專業選擇不當,會直接影響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狀態,輕者產生厭學情緒,重者調換專業甚至退學。學生如何選擇專業?選擇專業應該考慮哪些因素?怎樣的專業才是自己最適合的專業?目前,在志愿填報和專業選擇的 問題上,學生和家長普遍顯得不夠專業和理性,教師也難以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幫助。
志愿填報時要有職業規劃意識
據權威部門調查顯示,有42.1%的大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專業,有65.5%的大學生表示將另選專業?,F在高中生普遍自我目標缺失,絕大多數學生在高考之前,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名校、讀熱門專業,實現父母和老師的愿望,唯獨沒有考慮自己的個體需要。
對自己的興趣、個性、價值觀和能力特點了解不夠,對未來所學專業及職業特點不清楚,造成以后大學學習、就業乃至整個人生職業的發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
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并不僅僅是幫助高中生科學合理地選擇文理科及填報合適的高考志愿,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思考自己的未來,如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我究竟該往何處去等,讓他們有機會想象“未來的我”。
高考志愿填報時需繞過的四個坑
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的時候,要能夠在正確理解數據分析的意義、深度把握高校和專業的信息同時,科學識別自己的興趣所在。那么,下面就為大家整理出的四個“坑”,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坑”一:“踩線進門”是最好的志愿填報結果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長會有這樣一種思想,志愿填報的最佳結果是一分都不浪費,踩著錄取線進入學?;驅W校的某一熱門專業就是最好的結果。其實不然,大學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許多同學第一次離家遠行,第一次深入接觸社會,許多同學在大學期間找到未來人生的方向和終身從事的事業。志愿填報不是做買賣,最經濟的方式不見得就是最適合的方式,“踩線進門”不一定就是賺了便宜。之所以這樣說有三方面的依據:
首先,個人的特點和成長環境不同,有些人適合逆境,有些人懼怕壓力,筆者見過不少同學雖然踩線進入了大學或者專業,但因基礎差、學習困難而嚴重影響學業的發展。
其次,有些壓線進檔的考生發現所選并非是最適合自己的。志愿填報選擇的應該是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而不是最適合的錄取線;
再次,考生想踩線進檔,卻往往遭遇退檔,平行志愿投檔模式下,雖然高校的調檔比例降低,但并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夠壓線進檔,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被高校錄取。鑒于此,在選擇過程中其實大可不必為一分兩分耿耿于懷。
“坑”二: 拒絕招生老師的“忽悠”,只聽自己的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傳人員都會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長介紹、宣傳和推薦自己的高校,這種宣傳有時就像是在推銷一件商品,有的宣傳可能會給人一種不真實感,甚至像是在忽悠。面對這種情況,有的考生和家長會選擇無視,只按照自己的判斷去選擇。那么,面對招辦老師的“忽悠”到底要不要聽?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關鍵在于不僅要聽,更要有針對地聽。
招生老師介紹高校優勢的信息,家長和考生要接收,因為這些優勢在高校官方網站的簡介中未必會看到。此外,招生老師介紹的有關學校的內容可以不聽,但要結合自身的需求問一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問題,比如有考生對南京大學[微博]的天文學專業感興趣,就可以針對這個專業提問一些天文學專業往年的錄取分數、專業培養要求、以后的就業形勢等。通過和招生老師的交流,考生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有關高?;蛘邔I的信息,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
“坑”三:不能轉專業的高校不能選
由于高中和大學的學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進入大學之前很少有考生對于自己所學的學科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加之學習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專業也令不少考生難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后仍然因擔心專業被調劑而忐忑不安。這就讓很多考生和家長將入學后轉專業看作規避選錯風險最好的救命稻草。在筆者參與的招生咨詢中,會有90%的考生和家長會咨詢轉專業的相關的問題??忌图议L如此重視轉專業的問題,大概也是緣于以下三點考慮:
一是興趣愛好使然,擔心自己不能被喜歡的專業錄取,希望入校后能夠再次擁有選擇的機會;二是害怕錄取的專業并不適合自己,擔心不能順利完成學業;三是如果不能錄取到“熱門”專業或者學校的特色專業,通過轉專業還有彌補的機會。
事實上,即使一所高校允許進校后轉專業,但并不是所有人入校后都能夠擁有轉專業的機會,不同高校對于轉專業的規定、時間以及考生成績等方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轉專業的比例比較高,有的則比較低;有的高校對學生在校成績要求較高,有的則要求一般。通過對學生的追蹤考評,筆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被調劑到其他專業的考生在入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會對自己學習的專業產生興趣,進而放棄最開始希望轉專業的想法。
“坑”四:填志愿,把此“興趣”當彼興趣
在選擇專業時,志愿指導專家經常鼓勵考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但有些考生卻表示自己按興趣選了專業,結果并不滿意,不只專業沒有學好,最后興趣也沒了。這種現象為考生和家長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識別自己的興趣?不少高中生在興趣識別時往往認為高中時成績比較好的科目就是興趣所在,但高中時學習的科目對應的往往是大學里基礎學科的專業,感覺上也比較宏觀。
還有一部分考生的興趣來源于影視作品或現實生活中的高科技終端產品,筆者曾接到過一位家長的咨詢,“孩子喜歡機器人,人工智能方面,報你們學校哪個專業比較合適?”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本科教育在學科層面仍然是基礎教學,而高科技終端產品已經到了應用層面,并且往往是多學科交叉的復合體,比如說社會上流行的蘋果手機,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操作系統,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屏幕和鏡頭,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工業設計,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市場營銷,你又是因為它的哪項特點而喜歡?
考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專業是志愿填報時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按照興趣選擇專業對于本科志愿填報也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關鍵在于考生要能夠準確識別自己的興趣所在,高考君在此給大家三個建議:一是拆分你的復雜“興趣”,找到其中與本科專業直接相關的內容;二是找一些職業規劃、性格分析的工具,認識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本科專業中找到與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三是選擇科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延展性高的基礎學科專業,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了解,再有目的地進入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具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