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T8八校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
考試時間:2022年12月16日下午14:10—15:25 試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目要求的。
l.下表為先秦時期對“百姓”一詞的記載,據此可知
文獻記載 | 出處 |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 | 《尚書·堯典》 |
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以鑒其是官,是為百姓 | 《國語·楚語下》 |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 《論語·顏淵》 |
A.國人在先秦政治中有一定影響
B.民本思想影響商周的統治理念
C.百姓的詞義演變體現時代變遷
D.族群認同推動儒家思想的發展
2.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其思想具有明顯的“美漢”傾向。他把本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羽排擠出來,列入“傳”中;也不承認王莽政權,故不把他列入“紀”中,而只是列在“傳”的末尾。這表明
A.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共同體形成
B.大一統思想的強化
C.中央集權下紀傳體通史的發展
D.豪強地主勢力膨脹
3.唐代都城長安的市沒有遵循前代“前朝后市”的布置原則,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對稱布置東、西兩市。每市占兩坊大小,內部由“井”字街劃分為九個區域,通向市四面的八個門,中央設管理機構。據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A.推動集市貿易的區域專業分工
B.打破了市坊分離的傳統格局
C.難以適應商業發展的空間需求
D.體現了城市主要職能的演變
4.朱熹認為:“科舉之習,蓋未嘗不談孝悌忠信,但用之非耳。”公元1181年陸九淵訪問朱熹時,陸講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陸九淵年譜記載“……當時說得來痛快,至有流涕者。元晦(朱熹)深感動,天氣微冷,而汗出揮扇”這說明
A.科舉制完善推動儒學思想的發展
B.宋代儒學強調存理滅欲
C.兩人在道德修養方式上觀點一致
D.理學思想維護專制統治
5.明代小說中的商人形象較前代大為不同。《初刻拍案驚奇》中的商人程元玉“稟性簡默端重,不妄言笑,忠厚老成”。《二刻拍案驚奇》中程宰是一個流落邊塞的俗商,卻得到海神的眷顧,依靠海神的指導發家致富。這主要反映出
A.文學創作彰顯社會價值取向
B.商品經濟繁榮推動社會轉型
C.文化專制強化阻礙思想進步
D.海外貿易發展促進文化交流
6.下圖為晚清洋務企業分布圖,由此可知洋務企業
A.受列強人侵的影響
B.工業結構漸趨于均衡
C.實現區域經濟協調
D.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
7.在19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內,“民主”和“民政”都可用來翻譯democracy,當時的士大夫更喜歡用“民政”,因為“民主”看起來和中國君主制更對立。后來“民主”逐漸成了標準翻譯。下圖為主要文獻中民主、民政的使用次數統計(1864—1915年)。這說明
A.民主思想得到社會普遍認同
B.君主立憲成為主要政治追求
C.甲午戰后救亡路徑發生轉變
D.民主路徑由改良漸轉向革命
8.民國歷史的編寫一個核心議題是國共成敗之謎,尤其是抗戰前后,兩黨力量發生重大轉折。有學者認為:“(抗)戰后兩黨成敗的玄機已經潛伏在抗戰的進程之中”,以下對中共成功的“玄機”理解正確的是
A.進行土地革命贏得底層民意
B.民主政治實踐爭取中間派支持
C.參加重慶談判獲取政治主動
D.組織工業內遷為抗戰提供基礎
9.五年計劃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改善了中國工業結構,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下表為改革開放前我國四個五年計劃的指導思想,據此可知,五年計劃的制定
一五計劃 | 優先發展重工業 |
二五計劃 | 由綜合平衡到高指標 |
三五計劃 | 由優先發展農業,解決人們的吃穿用到備戰,軍事工業優先 |
四五計劃 | 延續備戰方針 |
A.體現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B.說明經濟計劃應當尊重客觀規律
C.左傾錯誤貫穿經濟計劃始終
D.說明國際環境決定經濟計劃制定
10.外交話語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以來黨中央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新世紀新的外交話語,如“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和而不同”等,據此可知我國外交
A.放棄了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受冷戰國際局勢的影響明顯
C.發展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D.對于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尊重
11.伯利克里時代,希臘文化由傳統思想統治轉變為自由批判,由文藝時代轉變為哲學時代。悲劇家歐里庇得斯常向哲學家請教,在作品中對現實社會問題進行尖銳批判。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是
A.觀劇津貼鼓勵哲學批判
B.商業發展推動思想進步
C.雅典民主范圍日益擴大
D.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
12.13世紀布汶之戰后簽訂的《莫倫條約》定義了法國國王與佛蘭德爾伯爵的封建關系。條約除規定佛蘭德爾伯爵的若干經濟義務外,還規定如果伯爵違背條約,伯爵的封臣當站在法國國王一邊,征討伯爵。這表明當時的法國
A.王權的逐漸強化
B.羅馬教會勢力增長
C.市民階層的壯大
D.民眾民族意識覺醒
13.新教批判中世紀教會學校重靈魂教化、輕身體鍛煉的教育傳統,而將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由于新教各派反對教會控制學校,主張推進全民義務教育,從而使體育教育在學校中能夠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可知
A.體育推動西方人文主義萌芽
B.啟蒙運動推動大學學術繁榮
C.宗教改革推動教育政策調整
D.教育學科設置向制度化轉變
14.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寫道:“工人家庭不分男女老幼地擠在一起,在這些家庭中有四分之三只有一個房間。”《泰晤士報》群眾來信中寫道:“我們生活在骯臟的地方。我們沒有私人廁所,沒有垃圾箱,沒有排水溝……”這反映當時
A.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B.工業革命造成了貧富分化
C.工業建設不受政府重視
D.英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
15.二戰后,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進入新的時期,而蘇聯在這一時期幾乎割斷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和科學技術聯系。美國芯片與蘇聯芯片尺寸不一導致蘇聯半導體設備不能生產西方尺寸的芯片,微電子產品無法出口。這主要說明
A.西方“知識經濟”優勢凸顯
B.冷戰影響經濟發展技術交流
C.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落后
D.蘇聯著力突破西方經濟封鎖
16.2022年7月,拜登表示將與中東“合作”,然而在該月,美在敘利亞的非法駐軍四次使用油罐車將其偷盜的敘利亞石油運往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此事引起了國際上的激烈討論,下圖為網友對此事的“銳評”。這說明
A.冷戰思維阻礙國際合作
B.逆全球化影響地區穩定
C.國際強權政治依然存在
D.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加強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中國古代海洋政策】(14分)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現了全新的變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與遼、金之間的人員往來和物質流動,設立專門針對遼的海防機制。宋代將外商貿易納入系統的市舶管理體制之下,實行抽解和博買,并允許和鼓勵本國民眾從事海洋經濟活動。宋代海洋政策表現出極強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財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貿易。沿海地區商業出現興盛的局面,與海上貿易相關的手工業和商品性農業大興。宋代海船逐漸采用水密隔艙等技術,使其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抗沉性。海陸聯結之地的居民被編為特殊的戶籍——船戶與漁產。
——摘編自黃純艷《宋代海洋政策新變及其國內效應》
材料二
下表為明清時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變
時間 | 政府政令 |
洪武十四年 | “沿海軍民官司縱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
永樂三年 | 泉州、寧波、廣州,等三處市舶司更名為“來遠”“安遠”“懷遠” |
永樂 | “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鬻番貨,依律治罪” |
順治十八年 | “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防守,嚴禁逾越” |
乾隆二十四年 | 關閉江、浙、閩三海關,由粵海關行商壟斷對外商貿易事務 |
——摘編自胡林梅、文緒武《中國古代海洋意識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國內效應”。(8分)
(2)根據材料二剖析明清海洋政策的歷史趨向,根據上述兩則史料,梳理宋代以來海洋政策的當代啟示。(6分)
18.【近代西書閱讀】(12分)
材料一
西學書籍規模化與市場化流通,意味著19世紀80年代的天津出現了一個比較穩定的西書閱讀人群。對天津的洋務人士而言,西學與時務書籍為其常備之書。一個對算學和西學充滿興趣的小型知識群體多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間書肆的西書發售與西書閱讀市場相互作用,表明西學在天津士大夫階層和民間社會廣為擴散與滲透。當時天津的西書流通與閱讀不僅象征著當地士人讀書風氣的變動,也可視為晚清沿海都市知識變遷的一個縮影。
——摘編自田濤《洋務時期天津的西書流通》
材料二
維新前后,西學書籍廣為發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夠博覽群書,結合中西學術源流和思想譜系,進行“跨文化對話”。各種西書通過親友之間的贈閱和郵遞,在地方社會形成新的閱讀圈層,促進“閱讀共同體”的空間成長。新學吸引開明官紳的閱讀目光,突破帝制時代原有的封閉閱讀系統。在新舊沖突加劇的過渡社會,士人通過對西書的集體選擇和整體闡釋,形成了更為龐大的“閱讀共同體”,進一步推動了社會變革的步伐。
——摘編自蔣建國《晚清士人的西書閱讀與意義之網——以日記史料為中心》
(1)根據材料一概括洋務時期天津的西書閱讀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維新前后士人西書閱讀出現變化的原因并予以評價。(6分)
19.【世界格局的演變】(14分)
材料一
美國在建國后曾經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是避免結盟,在國際社會上奉行孤立主義。但是美國在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中開始和多個國家簽訂了同盟條約,這樣就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密切的聯盟體系。冷戰結束后,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不僅沒有弱化,反而不斷調整戰略、擴展成員、強化功能,成為美國維持單極霸權的重要支柱……美國憑借自身的強大綜合實力成功操控了多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并以此來強化和拓展自己的霸權。
——摘編自仝廣軍《試析美國支撐霸權主義的戰爭潛力》
材料二
兩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領導權從歐洲轉向美國,通過幫助歐洲經濟重建,美國順勢輸出自由市場規則和公民社會理念,首先實現了對歐洲的文化改造;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全面獲得了全球領導權,借助全球化的迅猛擴張,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規則體系”之上的、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帝國”體系,實現了世界文化領導權。
——摘編自魏南枝《歐洲為什么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1)依據材料一指出美國建國后對外政策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冷戰后美國對外政策變化的原因?(7分)
(2)依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美國霸權的“支撐因素”及對當今世界格局的影響?(7分)
20.【宣傳畫里的歷史】(12分)
宣傳畫又名招貼畫,是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美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圖1新中國的兒童 圖2乒乓外交 圖3鄧小同志南巡 圖4“一帶一路”
1971年 深圳1992年 2013年
圍繞“宣傳畫里的歷史”,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圖片信息,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八省八校2023屆高三第一次學業質量評價(T8聯考)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題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C | B | C | B | A | A | C | B | B | D | B | A | C | A | B | C |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4分)【答案】
(1)新變化:海防機制更具有針對性;海外貿易管理逐漸制度化;政府對商民從事海洋經濟活動管理有所松動;海洋政策的利益化取向,重視海外貿易對財政的影響。(4分)
“國內效應”:沿海地區經濟結構出現變動;推動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沿海地區管理體制出現變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完成。(4分)
(2)歷史趨向:從開放到保守的轉變;海防政策逐漸走向僵化,海洋意識呈現政治集權化;海外貿易的控制機制逐漸保守化。(任答一點得2分)
啟示:維護國家海上安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政府要制定適時的方針政策積極進行海洋開發;要培育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政府要及時調整海洋管理機制。(任答二點得4分)
18.(12分)【答案】
(1)閱讀主體:由洋務人士、士大夫群體向民間擴散,呈現多元化;
閱讀內容:算學等科學技術為主的西方時務書籍為主;
閱讀背景:西學書籍的市場化和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
閱讀的影響:推動讀書風氣的變化和都市知識變遷。(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
(2)變化原因: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刷,甲午戰后民主工業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有所壯大;西學東漸逐漸深人到制度層面,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患的椎動性作用。(3分)
評價:為近代救亡圖存提供力量;提升資產階級的社會影響力;推動維新思想傳播,為維新變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礎,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國道路,對整體社會的影響有限。(一點2分,兩點3分。)
19.(14分)【答案】
(1)變化:由孤立主義到二戰后全球范圍內建立聯盟體系(2分),冷戰后強化擴大聯盟體系。(1分)
原因:國際格局的變化(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美國領導世界、稱霸全球的野心。(任答二點得4分)
(2)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充足的人力物力資源、強大的科技工業實力(經濟實力強大、科技領先也可)、價值觀的輸出與文化領導權的實現、操控國際組織。(任答二點得4分)
影響:使世界長期動蕩,威脅世界和平(答出出現恐怖主義等威脅世界和平的內容酌情給分);不利于經濟全球化,影響世界經濟發展。(3分)
20.(12分)
論題: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握世界大局,順應歷史潮流。(2分)
論證:新中國成立以來,面對帝國主義的包圍封鎖孤立,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以斗爭求和平,取得了偉大勝利,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穩定的環境。1953—1956年進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為我國實現工業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礎。(2分)
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我們審時度勢,重返聯合國,以小球轉動大球,中美關系逐漸緩和,迎來了新中國的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共十一屆全會后,黨帶領全國人民,順勢而為,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2分)
冷戰結束后,1992年,先后赴武昌、深圳等地視察,沿途發表了“南方談話”,深刻回答了我國改革開放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對我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有利于推進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2分)
進入新時代,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逆全球化思潮涌現,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創造性地提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2分)
結論:宣傳畫主題反映了不同時期國家重大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始終順應人類發展大潮流,把握世界變化大格局,為求得民族獨立、國家高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2分)
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方法
1.高考發展的新趨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識覆蓋到能力覆蓋,發展到目前的知識覆蓋與能力覆蓋并舉的高度。考查要求越來越高,中學歷史教學改革面臨嚴重的挑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實現教學與高考選拔接軌,全面培養優秀人才,已成為時代的需要。
2.教育規律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致有四種,一是完全由教師支配的注入式教學,學生成了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學生支配的自由主義“牧羊式”學習,排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過于簡單化;四是純粹的“能力型”教學,脫離基礎,是一種拔苗式教學。這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只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實踐的教訓。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投入的多,學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傳統的三輪復習中,單元復習只是純粹的記憶,專題復習事實上淪為知識的簡單歸類串連,而所謂的綜合復習又著重于查漏補缺。如此,從能力角度而言并無“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疊加而已。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在高考形勢下,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4.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實現學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現代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創造性人才、開拓性人才、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養其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舍此別無他途。
2023八省聯考參與省份
八省聯考參與聯考的省份有:廣東、江蘇、河北、湖南、遼寧、湖北、重慶、福建。
八省聯考是一場跨越八省八校的聯考,往年參加八省聯考的學校有:福州一中(福建)、東北育才中學(遼寧)、石家莊二中(河北)、華中師大一附中(湖北)、西南大學附中(重慶)、南京師大附中(江蘇)、湖南師大附中(湖南)、廣東實驗中學(廣東)。
新高考適應性考試參考對象是應屆高三生、往屆復讀生、以及參加了高考報名的社會高考生。這些考生如果沒有不可抗拒因素是都要參加的,因此在八個省份中,辦有高三班級教學的學校是都要參加八省聯考的。
八省聯考的內容是什么
八省聯考全部采用“3+1+2”的新高考模式。選考的對象為參加普通高校招生的高三學生和社會人員。報名參加相應科目學考并取得合格成績才能報考該科目的選考,在高三前應完成相應科目學考。
八省聯考的“3”指的是: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科目考試參加統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八省聯考的“1”指的是:物理和歷史,考生必須從物理和歷史兩個科目中選擇一科,由各省自主命題,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八省聯考的“2”指的是:考生從化學、生物、地理和政治四門科目中選兩門,選考由各省命題,通過等級賦分的方式,將賦分后的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由于新高考適應性考試,將從考試、改卷、志愿填報、錄取一條龍模擬新高考。因此,根據各省"3+1+2”新高考政策來看:
1、文、數學、外語,為統一考試,八省市將會使用同一 張試卷(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
2、物理、史化學、生物、政治、地理,為選擇性考試,分別使用自己的地方卷(由各省自主命題
首先,新高考適應性考試參考對象是應屆高三生、往屆復讀生、以及參加了高考報名的社會高考生。這些考生如果沒有不可抗拒因素是都要參加的,因此在八個省份中,辦有高三班級教學的學校是都要參加八省聯考的的。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河北部分考生的反饋,河北省部分地區疫情防控形勢較為嚴峻,有部分學生在八省聯考中使用了線上考試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