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分析(2)
海南高考歷史真題第Ⅱ卷(帶答案)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26題~第28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29題~第33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做答。
26.(12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明代小說繁榮,在唐傳奇、宋話本所載故事基礎上形成了《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與市民的關系日益密切,出現了一批描寫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們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動的日常語言,塑造了眾多商人、手工業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說中的一些情節被人們津津樂道,如“桃園三結義”“大鬧天宮”等。這些小說不僅增長人們的知識,開闊眼界,而且影響了人們的觀念。明代有人認為,小說“雖稗官之流,而勸善懲惡,動存鑒戒,不可謂無補于世……讀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墮淚者,蓋亦有之”。
——摘編自周先慎《明清小說》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小說繁榮的原因。(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代小說在當時所起的社會作用。(5分)
【答案】
(1)唐宋元文學發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積極參與創作;小說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眾接受;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擴大。(7分)
(2)滿足了民眾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眾的知識水平。(5分)
【解析】
(1)據材料第一句可得出明代小說受唐宋文學發展的影響;據材料第二句,可知,當時的小說創作貼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另外結合所學知識,從小說的創作者和讀者兩方面分析,一邊是文人士大夫積極參與創作,另一邊是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擴大,市民的需要。
(2)材料中“明代小說中的一些情節被人們津津樂道”說明小說滿足了大眾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材料中“增長人們的知識,開闊眼界”可知有利于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據材料中“勸善懲惡,動存鑒戒,不可謂無補于世”得出小說有一定的社會教育功能。
考點:古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文學成就·明清小說
27.(12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由民國元年至十年,政爭兵亂,無年無之,舉清末獎勵實業政策之成績盡破壞之,而無以為繼。各省軍人官吏不僅不能提倡保護其省內之實業,且加之以削剝摧殘;故就政府對待實業之態度與影響言,清末之九年為黃金時代,而民初之十年為黑暗時代。幸而歐戰發生,吾國工業乃得千載難逢之自動發展機會。歐戰既終,險象即生,吾國工業因參戰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為曇花一現者,竊恐甚少也。
——摘編自陳真、姚洛《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不平衡。統計出的9個華資占比重較大的行業,一般的發展速度在12%~13%之間。這個增長率比之初步發展時期,并不更高,大戰時期“黃金時代”之說,更多是指利潤優厚,非必指增長速度。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12~1920年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12~1920年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6分)
【答案】
(1)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民族工業快速發展,利潤較高;發展不平衡;工業發展基礎薄弱,內力不足。(6分)
(2)政爭兵亂,政局不穩,工業發展環境惡化;政府推動不力;外國資本的擠壓。(6分)
【解析】
(1)據材料一中“幸而歐戰發生……”和材料二中的發展速度得出民族工業迅速發展;據材料二中第一句得出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不平衡;結合所學知識,我國的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如紡織業和面粉業,重工業基礎薄弱,對外國資本和本國的封建勢力嚴重依賴。
(2)據材料一第一句可知,時局動蕩;材料一第二句“各省軍人官吏不僅不能提倡保護其省內之實業,且加之以削剝摧殘”反映出封建政府對民族工業的阻礙;從材料一中民族工業在一戰期間迅速發展和“歐戰既終,險象即生”可得出外國資本侵略是阻礙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發展狀況和影響因素
28.(14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美國《邦聯條例》和1787年憲法內容比較表
——摘編自(美)米爾奇斯等《美國總統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與邦聯制相比聯邦制有何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確立聯邦制的意義。(8分)
【答案】
(1)立法機構健全,國會擁有征稅權,權力加強;成為單一主權國家;實行總統制。(6分)
(2)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權力,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權力;聯邦制成為新的國家結構形式;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8分)
【解析】(1)聯邦制下有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立法機構健全;由材料中征稅權以及征稅方式的規定得出聯邦制下國會的權力加強,享有征稅權;根據表格中行政首腦一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邦聯制下無行政首腦,而聯邦制有合眾國總統,實行總統制。
(2)意義可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在政治上,聯邦制的確立改變了美國成立之初松散的邦聯制的弊端,實行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有利于加強政府的權力;在經濟上,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美國聯邦制的確立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使聯邦制成為新的國家結構形式。
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聯邦制的權利結構
請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題中任選一道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題號后的方框涂黑。
29.(12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實行府兵制,在長安附近各州設置軍府,選揀均田農民擔任府兵衛士。府兵衛士免除租調力役,自備資糧,定期輪流宿衛京師或充當邊兵。隨著均田制的逐漸破壞,農民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衛士不能按時更番輪替,邊兵久征不還,難以自備資糧,“浸以貧弱,逃亡略盡”,府兵制瀕于瓦解。開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張說建議,募兵13萬,充當京師宿衛;開元二十五年,根據邊防需要,“招募丁壯,長充邊軍,增給田宅,務加優恤”,由朝廷供給資糧,長期戍邊。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來的邊兵。至此,征發均田農民擔任衛士的府兵制演變為朝廷供給資糧的募兵制。
——摘編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等
(1)根據材料,說明唐玄宗時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內容。(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玄宗時期兵制改革的影響。(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壞,農民破產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4分)
內容:以招募宿衛、邊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穩定了軍隊;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節度使傭兵自重,為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埋下隱患。(5分)
【解析】
(1)本小題主要考查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據材料中“隨著均田制的逐漸破壞,農民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壞,農民破產和逃亡,導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內容”可以據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據材料中“招募丁壯,長充邊軍,增給田宅,務加優恤”,由朝廷供給資糧,長期戍邊”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證國家的兵源,但是節度使擁有大量的軍隊,導致了后來的安史之亂。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內容、影響
30.(12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 19世紀30年代初,英國議會改革運動達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靈頓托利黨政府在議會選舉中慘敗,被迫下臺,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組成輝格黨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議會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兩次通過,但被托利黨占多數的上院接連否決。當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過時,格雷要求國王冊封50名改革派貴族,進入上院,以保證法案在上院通過。國王拒絕了這個請求。于是,輝格黨政府總辭職,威靈頓受命組閣。國內立即掀起抗議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過對格雷內閣的信任案;又通過決議,宣布下院永遠不接受由托利黨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議。國王走投無路,被迫召回格雷內閣,并準備冊封足夠數量的新貴族。此時托利黨認識到改革已是大勢所趨,主動放棄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終于在上院通過。6月7日,法案獲國王批準成為法律。
——摘編自(美)亞當斯《英國憲政史》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過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過對英國政治民主化的意義。(6分)
【答案】
(1)議會改革已是大勢所趨,主張改革的政黨占下院多數;得到多數選民支持;國王態度轉變,同意改組上院;反對派放棄抵制。(6分)
(2)鞏固了議會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責任制內閣運行模式已經成形;貴族對國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政治權力;證明通過和平改革實現政治民主化是一條可行之路。(6分)
【解析】
(1)由材料中“此時托利黨認識到改革已是大勢所趨,主動放棄了抵制”可知當時進行議會改革是必然趨勢,反對派最終放棄抵制。據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過,得出議會改革得到了多說選民的支持;由材料中國王由開始的拒絕到“被迫召回格雷內閣,并準備冊封足夠數量的新貴族”得出國王態度轉變;
(2)結合所學知識,1832年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政治權力。由材料中“并準備冊封足夠數量的新貴族”得出沖擊了原來上院中貴族對政權的把持,有利于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由材料中“輝格黨政府總辭職”、“下院通過對格雷內閣的信任案”等信息可知當時責任內閣制成熟。總體分析,議會改革是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的,給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
考點: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原因、意義
31.(12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國際聯盟盟約規定:各締約國為促進國際合作,并保證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諾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維護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定;國際聯盟大會有權處理屬于國聯行動范圍以內或影響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項,大會的決議,除盟約另有規定者外,均需出席大會的成員國一致通過;行政院由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四個非常任理事國的代表組成,有權處理屬于國聯行動范圍以內或影響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項,行政院的決議,除盟約另有規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會議的理事國一致通過,如發生盟約所禁止的戰爭時,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議。
——摘編自于琳琦《國際聯盟的歷程》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際聯盟與聯合國宗旨的共同之處。(3分)
(2)與聯合國相比較,國際聯盟在組織和表決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難以實現?(9分)
【答案】
(1)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各國友好關系,防止戰爭。(3分)
(2)組織方面:美、蘇等大國長期沒有加入國聯,削弱了國聯的影響力;大會和行政院職能分工不清,影響解決問題的效率;沒有直接指揮的軍事力量,無法有效展開維護行動。(5分)
程序方面:國聯大會的決議需要一致通過,造成決策困難;行政院決議需一致通過,沒有強制執行決議的權力,缺乏執行力。(4分)
【解析】
(1)作為20世紀成立國際政治組織,其宗旨一般都是維護世界和平,倡導國際合作。由材料中國際聯盟規定“各締約國為促進國際合作,并保證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諾不從事戰爭之義務”和聯合國的宗旨分析得出兩者都主張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各國友好關系,防止戰爭。
(2)組織方面,由材料中國際聯盟大會和行政院職權的相關規定,可看出大會和行政院職能分工不清。根據所學知識,國際聯盟成立后被英國和法國控制,美國、蘇聯長期沒有加入國聯,這不利于國聯在國際上的影響。與聯合國相比,國際聯盟沒有自己的“聯合國軍”,不利于其維護世界和平的行動。程序方面,與聯合國大國一致原則相比,材料中國際聯盟“成員國一致通過”和“理事國一致通過”的規定加大了決策和執行的難度,故導致國聯的宗旨難以實現。
考點: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非戰公約”
32.(12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立憲政治,以代表國民公意為準則,而最適于運用此制者,則莫如政黨政治。政黨政治與責任內閣是聯為—體的。蓋必使國會占多數之政黨,組織完全政黨內閣,方舉責任內閣之實。
(政黨)貫徹國利民福之蘄向,進而組織政府,則成志同道合之政黨內閣,以其所信之政見,舉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則使他黨執政,而己處于監督之地,相摩相蕩,而政治乃日有向上之機。
——摘編自宋教仁《國民黨宣言》《代草國民黨之大政見》等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民國初年宋教仁關于政黨政治的主張。(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教仁政黨政治活動的作用。(6分)
【答案】
(1)成立政黨:實行多黨競爭;以國會多數黨組成責任內閣,在野黨監督政府。(6分)
(2)提出并實踐議會政治主張;在改組國民黨中起重大作用;為民主政治犧牲,引發“二次革命”,為后來革命斗爭提供血的教訓。(6分)
【解析】
(1)本小題主要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宋教仁關于政黨政治的主張依據材料逐條概括得出。由材料中“必使國會占多數之政黨,組織完全政黨內閣”得出主張以國會多數黨組成責任內閣。由材料中“退而在野,則使他黨執政,而己處于監督之地……日有向上之機”得出主張在野黨監督政府。
(2)由材料中“政黨政治與責任內閣是聯為—體的……組織完全政黨內閣,方舉責任內閣之實”可知實行政黨政治主要是為了實現立憲政治的目的。結合所學知識,當時實行政黨政治,有助于改組國民黨。因為宋教仁對政黨政治的堅持,宋教仁被刺殺,引發了維護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
考點: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宋教仁·政黨政治的主張
33.(12分)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材料 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時期,經過明清的發展,逐漸成熟,并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最集中于博平嶺的東西兩坡,該地區山巒起伏,地勢陡峭,可耕地少,野獸出沒,盜匪橫行。
土樓結構的特點是中軸對稱、有強烈的向心意識,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鳳樓,平面形式為“三堂兩橫”式,中軸線上為“三堂”,即下堂(門廳)、中堂(祭祀及客廳)和后堂(尊長住所)。一樓之內—般居住著一個家族,房舍根據“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則安排。最高長輩具有絕對權威,同樓人有著“同居共財”的傳統,共同享有樓內公共財產。許多土樓內還專設學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場功名者,都在祠堂前豎石筆一對,以示褒揚。
——摘編自林嘉書《土樓與中國傳統文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福建土樓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土樓所體現的宗族特點。(6分)
【答案】
(1)人口南遷,南方開發;特殊的地理因素;安全自保的需要。(6分)
(2)尊崇儒家倫理;聚族而居;族產共享;興辦族學,重視教育。(6分)
【解析】
(1)結合所學知識,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技術、經驗和勞動力,使南方得到開發。材料第一段“該地區山巒起伏,地勢陡峭,可耕地少”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野獸出沒,盜匪橫行”反映出興建土樓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慮。
(2)概括材料第二段第一、二句的信息,得出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據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一樓之內—般居住著一個家族”得出聚族而居的特點。材料中“同居共財”的傳統反映出共同享有族產。材料最后一句反映出對教育的重視,興辦專門學堂對家族子弟進行教育。
考點:世界文化遺產薈萃·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福建土樓
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分析推薦:
1.高考歷史模擬試題附答案解析
2.2016年高考歷史專項練習題及答案
3.高考歷史復習真題練習及答案解析
4.高考歷史試卷真題及答案
5.高考歷史真題練習附答案解析
6.高考歷史真題練習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