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高考 > 高考試題 >

海南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分析

時間: 欣欣2 高考試題

  海南高考歷史真題第Ⅰ卷(帶答案)

  A.重農抑商 B.強調制度與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視道德與人倫

  【答案】B

  【解析】儒家注重等級和名份,法家主張用法制來維護秩序,B項是儒家和法家的共能之處。A項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張,法家主張變革,C項錯誤;D項只符合儒家。

  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

  2.《三國志》稱秦始皇“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這是指秦朝實行了

  A.郡縣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A

  【解析】據材料中“不與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時實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錯誤。材料中“罷侯置守”指廢除分封制,罷去諸侯,實行郡縣制,設置郡守,答案為A。

  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郡縣制

  3.西漢初年,皇帝找不到顏色相同的四匹馬來駕車,將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車;到漢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擁有馬匹,“阡陌之間成群”。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B.西域良馬引進與馬種改良

  C.游牧民族大規模地移居中原 D.長期和平使戰馬消耗減少

  【答案】A

  【解析】漢初,經濟凋敝。經過“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漢武帝時經濟發展,馬匹大量增加,A項正確。漢武帝初,張騫尚未通西域,B項錯誤;游牧民族大規模內遷是魏晉南北朝,C項時間不符 D項并不是主要原因。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農業經濟發展

  4.謠讖是帶有一定目的性、被當做預言來傳唱的歌謠。后周時,有人制造“點檢作天子”的謠讖,周世宗為絕后患,撤掉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以趙匡胤代之。后來趙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這說明謠讖

  A.可以預示歷史的走向 B.可以改變歷史的走向

  C.與歷史現象吻合屬于必然 D.與歷史現象吻合屬于偶然

  【答案】D

  【解析】謠讖并不能預示歷史發展的走向,更不能改變歷史的走向,AB兩項錯誤;謠讖與歷史上某些現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現象,并不是必然的,C項錯誤, D項正確。

  考點:史學常識和理論·史學素材·歷史認識

  5.北宋僧人契嵩說: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于治”。這反映了

  A.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 B.儒、佛開始出現合流

  C.佛教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D.儒學統治地位發生動搖

  【答案】A

  位,D項錯誤。

  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儒學新發展·三教合流

  6.元朝時,大規模的漕糧海運前所未有,海外貿易繁榮,泉州還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這反映出當時

  A.重農抑商政策廢止 B.造船航海技術進步

  C.內河航運嚴重不暢 D.陸上絲綢之路受阻

  【答案】B

  【解析】漕糧運輸選擇海運而不是選擇河運,反映出當時造船航海技術進步,B項正確。A項不符合史實;元朝時曾疏通運河,C項不符合史實;D項材料未體現且不符合史實。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元代交通發展

  7.儒家學說倡導“寬刑慎殺”,強調執法有準、量刑有據。明初朱元璋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這表明朱元璋

  A.力圖為專制集權確定理論基礎 B.試圖以重刑迅速穩定社會

  C.放棄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D.執法無準、量刑無據

  【答案】B

  【解析】專制集權的理論基礎確立在戰國時,A項錯誤;據材料“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通過重刑以治理“亂世”,B項正確;尊儒尚法一直都是漢武帝以后封建社會的治國理念,C項錯誤;D項材料無法體現。

  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8.雍正帝指責地方官員:“此當青黃不接之際,朕待報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來奏,何雨水糧價竟無一語及之,汝任地方之責,試思寧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強調重農意識 B.關心百姓疾苦 C.申飭官員無能 D.關注地方穩定

  【答案】D

  【解析】題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視農業的目的,重農抑商的目的也在于維護統治的穩定,A項錯誤,D項正確。“關心百姓疾苦”和“申飭官員無能”都屬于表現,BD兩項錯誤。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重農抑商

  9.有學者指出,羅馬帝國雖然衰亡了,但它卻把文明留給了歐洲。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古羅馬

  A.開創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進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嘗試

  C.奠定了西方法律傳統的基礎 D.提供了治理大國的成功經驗

  【答案】C

  【解析】AB符合古希臘,不符合羅馬;羅馬法的革些原則為歐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羅馬帝國最終衰亡,D項錯在“治理大國的成功經驗”。

  考點: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影響

  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歐洲人、印歐混血人、非洲人、非歐混血人數量不斷增加,并最終超過美洲原住民。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殺 B.歐洲人對美洲不斷的探險和征服

  C.外來疾病導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越來越廣泛

  【答案】B

  【解析】AC兩項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兩項不符合要求。B項最全面。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越來越廣泛是表現而不是原因,D項錯誤。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早期殖民擴張的特征和影響

  11.下表為1800~1900年歐洲和中國在世界制造業產量中所占份額(%)。

  據此可知

  A.傳統手工業在中國越來越占據優勢 B.中國所占份額減少緣于制造業衰退

  C.工廠的出現加速了歐洲工業化發展 D.工業化是歐洲超越中國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而且材料無法體現中國國內的經濟情況;B項錯在“衰退”;工廠的出現是工業化發展的表現和結果,CD兩項比較,D項更符合要求。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影響

  12.據統計,1850年德國的專利授予數目為243項,1870年為4132項,1900年達到8784項。這反映出德國

  A.海外市場的拓展主導著科技發明 B.在整體科技實力上遙遙領先于他國

  C.政府在科技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從歐洲其他國家大量引進技術發明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二者“同歸于治”,體現了佛教的“治心”與儒學的“治世”合流,佛教受儒學影響,主動適應社會,A項正確;儒、佛開始出現合流是在唐朝,B項錯誤;C項本身錯誤;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學地不屬于專利,D項錯誤。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13.鴉片戰爭時期,魏源批評當時“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的海防主張,認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魏源的主張反映了這一時期

  A.海禁思想被遠洋開拓思想所取代 B.洋務派開始著手海防建設

  C.有識之士主張學習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軍實力遠遜于列強

  【答案】D

  【解析】A項材料無法體現;魏源是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代表,不屬于洋務派,B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學習西方海防模式,C項錯誤;魏源之所以以防為主,是因為近代清朝海軍力量較弱導致的,故D項正確。

  考點:思想解放的潮流·開眼看世界·魏源

  14.1905年,《大公報》的一則報道稱“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此事成為新聞的歷史背景是

  A.戊戌變法的失敗 B.《辛丑條約》的簽訂

  C.清末新政的實施 D.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答案】C

  【解析】A項時間不符;《辛丑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與題干材料無關,B項錯誤;1901年清朝推行新政,內容有廢除科舉,很多讀書人覺得通過讀書考試進而做官已經不可能,于是出現材料中的現象,C項正確; D與題目無關。

  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末新政

  15.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

  A.立法服從于政治 B.行政服從于司法

  C.從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體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嚴格限制總統權力,目的是為了防止袁世凱獨裁,立法服從于政治的現實需要,A項正確;B C兩項無法體現;D項說法錯誤。

  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臨時約法》

  16.1919年3月,《申報》報道一名參議院議員指責北京大學某教授“有離經叛道之鼓吹”。這是指該教授

  A.抨擊尊孔復古 B.抨擊軍閥統治 C.提倡科學精神 D.提倡民生主義

  【答案】A

  【解析】教授被指責“有離經叛道之鼓吹”是因為他反對儒家倫理道德,抨擊當時的尊孔復古的逆流,A項正確。BD兩項不符合材料的主題;提倡科學精神,順應歷史潮流,不屬于“離經叛道”,C項錯誤。

  考點: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運動·內容

  17.1924年,季諾維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強調“不會再有因新經濟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卻”。此后,黨的許多領導人也紛紛表示,反對“扼殺社會主義因素而復活資本主義”。這表明當時他們認為,新經濟政策

  A.已經完成了恢復經濟的任務 B.是特殊時期被迫做出的暫時妥協

  C.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D.應該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1925年,蘇俄的國民經濟基本得到恢復,A項時間不符;材料中許多領導人都表示對新經濟政策的不滿,因此C項本身正確,但并不是這些人的看法,答案為B;正是由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了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因此才被新經濟政策取代,D項錯誤。

  考點: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

  18.20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一種新現象:剛剛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可以從國家有關機構、學會或工業公司得到研究資助。這一現象反映出

  A.愛因斯坦相對論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發展到新的階段

  B.民主體制的普遍建立為人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C.人們認識到科學對技術和生產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D.已經形成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答案】C

  【解析】AB兩項無法體現;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日益受到重視,C項正確;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D項時間不符。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19.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屬于這類措施的是

  A.保持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某種平衡

  B.把進口物品平均關稅率從40%提高至47%

  C.廢止不公平競爭慣例使各產業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來價值的50%~60%之間固定它與黃金的比價

  【答案】D

  【解析】保持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某種平衡是為了穩定農業,廢止不公平競爭慣例目的是恢復工業,AC兩項與題目不符;提高進口關稅,主要是防止外來商品占領本國市場,B項錯誤;D項意為美元貶值,有利于刺激出口,D項正確。

  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危機·影響

  20.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機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國大多數工業設備的使用還不到5年;在農業領域中,通常一名美國農民的產出是法國農民的3倍多。這反映出

  A.法美兩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存在根本差異

  B.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崛起已經顯露端倪

  C.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展差距明顯

  D.經濟一體化成為各國的必由之路

  【答案】C

  【解析】AD兩項無法體現;B項錯在“顯露端倪”;材料中反映出美國設備更新換代較快,生產率較高,其發展已經遠遠超過法國,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差距比較明顯,C項正確。

  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戰后各國經濟

  21.近代中國在不同時期學習西方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五四運動之前大致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個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緣于

  A.對西學認知的程度 B.社會變革進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學的力度 D.傳統文化勢力的強弱

  【答案】B

  【解析】A項屬于表現,不符合要求;變化,根本上是由于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國社會的發展,社會變革先后出現不同的需要,B項正確;C項不是主要原因;D項與問題無關。

  考點: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歷程

  22.據統計,1945年8月,國民政府的法幣發行量累計為5569億元,三年后增至604.6萬億元。引發嚴重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是國民政府

  A.償還大量外債 B.貪污腐化成風 C.軍費開支巨大 D.縱容官僚資本膨脹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法幣發行量猛增,結合時間分析與其原因,在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軍費開支巨大,國民黨政府為滿足需要,大量發行法幣,引發通貨膨脹,C項正確。ABD項是長期存在的,不能反映某一時間點的重大變化。

  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解放戰爭時期通貨膨脹

  23.1956年,浙江溫州有合作社曾實行包產到戶,到1957年溫州地區實行包產的農戶占入社農戶的15%,與此同時,四川、廣東、安徽等省一些農業社也先后實行了包產到戶。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實行包產到戶。這一現象反映了

  A.農村基層政權管理體制薄弱

  B.市場經濟在農戶經營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層的探索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奠定基礎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進

  【答案】C

  【解析】A項不符合材料的經濟主題; BD項時間不符;四川、安徽、廣東等地出現的包產到戶現象為1978年我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提供了借鑒,C項正確。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包產到戶的探索

  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國職工人數從3101萬猛增至5969萬。這主要是因為

  A.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 B.“大躍進”中大辦工礦企業

  C.公私合營后國營企業職工大增 D.人口增長造成大量勞動力剩余

  【答案】B

  【解析】AC項時間不符;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發展重工業,職工人數猛增,B項正確;大量勞動力剩余與職工人數增長無關,D項錯誤。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25.1971~1978年,我國共援助37個第三世界國家建成了470個項目,超過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項目總和,對外經濟援助的支出為前16年總和的109%。這反映了

  A.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 B.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

  C.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D.經濟援助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是20世紀90年代,世界殖民體系的徹底瓦解是90年代,ABC三項時間不符;70年代,我國密切團結第三世界國家,材料中援助第三世界國家正是這一理念的反映,D項正確。

  考點: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70年代外交·三個世界

48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兔子先生在线观看| 潘霜霜惊艳写真照| 小伙捡了一沓钱完整版| 中女| 新亮剑40集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 富二代| 睡衣派对| 老阿姨在线高清看电视剧免费| 彩云曲 电影| 恋爱症候群| 我等伊人来简谱| 密桃成孰时| 合作协议书合同| 孙兴电影| 前线任务| 四个房间电影| 淫欲| 战狼15电影在线观看| 围城电影| 《身边有特点的人》作文| 我家来了个怪男人| 麻烦是朋友| 男人天堂视频| av午夜| 河东狮吼 电影| 黄视频免费在线看| 抖音| 凤凰资讯台| 柳濑早纪| 包法利夫人电影| 汪汪队完整版全集免费| 舞法天女之绚彩归来演员表| 上嘴唇有个黑痣好不好| 迷失美剧| 神出鬼没电影| https://www.douyin.com| 芦名星| 妻子的秘密按摩电影| 刘乐| 张柏芝艳照无删减版| 在线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