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準考證號條形碼上的以上信息,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 )
A.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B. 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
C. 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 D. 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
2. 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 B. 正統觀念的左右
C. 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 D. 情感傾向的影響
3. 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 )
A. 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 B. 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
C. 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 D. 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4. 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三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變化反映( )
年份 數據 戶別 政區 | 荊湖南路 | 荊湖北路 | 江南東路 | |||||||
主戶 | 客戶 | 客戶比率 | 主戶 | 客戶 | 客戶比率 | 主戶 | 客戶 | 客戶比率 | ||
寶元元年 | 456431 | 354626 | 0.437 | 350593 | 238709 | 0.405 | 902261 | 171499 | 0.160 | |
元豐元年 | 475677 | 395537 | 0.454 | 280000 | 377533 | 0.574 | 926225 | 86 | 0.178 |
A.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 地域經濟差別擴大
C. 商品經濟發展加快 D. 貧富差距逐漸縮小
5. 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 )
A. 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 B. 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
C. 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 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
6. 鴉片戰爭后,列強將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清朝原有的法律體系隨之發生改變。《北京條約》簽訂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從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擊拐賣人口出洋、允許華民出洋務工的條文。1909年,清政府頒布《大清國籍條例》,以保護海外華僑。上述材料說明( )
A. 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響明顯 B. 條約體系與中國國內法關系密切
C. 清朝被迫從閉關鎖國走向開放 D. 清政府通過調整法律以應對時局
7. 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
來源 | 內容 |
太平天國方面 | 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 |
清廷方面 | 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 |
民國前后革命黨人 | 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 |
A. 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 B. 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
C. 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 D. 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
8. 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
A. 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 B. 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
C. 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 D. 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
9. 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來到太行山區,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貧苦農民李順達得以翻身。1943年,李順達組織六戶貧困農民成立農業勞動互助組。1950年,他參加了全國工農兵勞動英雄代表大會。1951年,李順達互助組發起生產競賽,全國各地紛紛響應。據此可知( )
A. 根據地的經驗延續至新中國 B. 農業互助組是主要生產組織形式
C. 勞模示范推動技術領域創新 D. 互助合作推動三大改造順利開展
10.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歷了15年漫長歷程。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復關”申請,此后數年談判沒有實質性進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談判的核心問題才迎刃而解。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兩極格局的瓦解 B.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C. 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 D. 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11. 某學者關注世界歷史上的一位著名統治者,研究其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該統治者以恢復舊日羅馬帝國的榮耀為己任,力圖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個帝國”的新秩序。最符合該研究主題的史實是( )
A. 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B. 都城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C. 頒布第一部成文法 D. 征服占領北非和意大利
12. 13世紀時,英格蘭的一則小品劇中,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小麥、奶酪、雞蛋和小乳豬的價格。無獨有偶,《田莊總管職責》也提醒領主和總管,羊毛應該論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為單位出售,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上述材料反映英格蘭( )
A. 封建莊園制度已瀕臨崩潰 B. 莊園農產品獲利豐厚
C. 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 D. 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
13. 19世紀后期,從希臘神廟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風格,法國都有人模仿。“思想純正”的建筑師們長期拒絕利用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等新工業材料,認為以埃菲爾為代表的這些人“不能妄稱可以創造美”,尤其對1889年萬國博覽會之際出現的那座鐵塔感到憤慨。這說明( )
A. 技術進步改變民眾生活 B. 工業文明孕育藝術創新
C. 啟蒙運動影響設計理念 D. 建筑風格固守歷史傳統
1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曾動用相當數量的軍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不再僅僅依賴武力,而是更傾向于運用電影、無線電和報紙來推廣戰時宣傳,鼓勵和邀請非洲人支持歐洲戰爭。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主國殖民控制放松 B. 非洲人民的廣泛覺醒
C. 現代技術手段的發展 D. 世界大戰性質的轉變
15. 1946年6月25日,世界銀行正式營業。截至1949年6月底,銀行資產約為20.73億美元,貸款審批情況如下表(單位:億美元),這反映二戰后初期世界銀行( )
貨款 國別 | 法國 | 荷蘭 | 南斯 拉夫 | 智利 | 捷克斯洛伐克 | 丹麥 | 伊朗 | 盧森堡 | 墨西哥 | 波蘭 | 巴西 |
申請額 | 5.0 | 5.35 | 5.0 | 0.4 | 3.5 | 0.5 | 2.5 | 0.2 | 2.09 | 6.0 | 1.0 |
批準額 | 2.5 | 1.95 | 0 | 0.16 | 0 | 0.4 | 0 | 0.12 | 0.341 | 0 | 0.75 |
A. 配合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 貸款對象集中于不發達國家
C. 決策行為受到冷戰影響 D. 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成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 [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
材料一中國古代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調整。西周“六藝”重視射、御。唐代設立武舉,測試騎射、負重等。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并設置武學。
就武舉而言,兩宋“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凡武舉,始試義、策于秘閣,武藝則試于殿前司,及殿試,則又試騎射及策”。由于統治者重文輕武,宋代士人有能力應進士舉者,不屑于應武舉。明弘治六年(1493)規定,武舉“六歲一行,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然而明代武職多蔭襲,武舉只是補充形式。
就武學而論,宋代武學“設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視看人材、試驗弓馬,合格者始許入學”。其教學內容除弓馬武藝外,尤其重視“習諸家兵法,教授纂次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明代武學則增加了《論語》《孟子》等作為主要教材。
——據《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舉漸以騎射、技勇為重。嘉慶年間改策論為默寫武經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選任則以行伍出身為正途,武舉出身次之。就軍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專設武學,而是在官學設立武學教習教授生員。
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先后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新式學堂。其課程主要教授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新式炮臺和營壘的構筑方法等工程技術。編練的新軍按才學品行優劣、訓練勤惰、考核成績高低決定賞罰,排以上的軍官須由軍事學堂出身者擔任。
——摘編自《中國大通史》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明武舉的共同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從宋明到清代軍事人才培養與選任的變化及原因。
17. [根據地與敵后抗戰]
材料一八路軍在華北的戰略展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軍主要是以游擊戰和游擊運動戰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友軍作戰,以少部兵力進行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武裝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軍各師主力分別在晉察冀、晉東南、晉西北和晉西南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1938年4月以后,八路軍實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東、冀熱邊和綏遠等華北廣大敵后區域發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
——摘自《中國共產黨歷史》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八路軍在華北戰略展開的意義。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分布特征,并分析敵后抗戰的戰爭形式以“游擊戰”為主的原因。
18. [美元霸權與國際秩序]
材料— 20世紀30年代的貨幣混亂帶來了一系列災難性后果,在各國中激起對于國際合作的熱望。從英美提出戰后國際貨幣計劃開始,凡參與討論的國家都沒有對其目標提出異議。在1944年7月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美國推動他國同意一系列國際貨幣安排,籌備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與此同時,以英國為代表的諸國所獲得的成績,如稀有貨幣條款、過渡時期的設置等無一不是頑強斗爭的結果,絕非源于美國方面的慷慨恩賜。蘇聯代表認為,會議對于維護并加強世界和平與安全均具有重要意義。法國代表回顧了貨幣與經濟會議的多次失敗后,認為此次會議在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摘編自王在幫《霸權穩定論批判》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與他國商量便徑自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直接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制度的崩潰,引起世界嘩然。在各國討論應對這一重大變故之時,大多數決策者頭腦中不斷浮現的是,將大蕭條轉變成一次世界大災難的事件——1933年世界經濟會議的失敗、納粹主義的興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戰。但從宏觀視角看,這些擔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動匯率沒有帶來經濟蕭條或政治混亂,更沒有引發戰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其他機制得以延續。
——摘編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黃金、美元與權力》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20世紀30年代貨幣混亂的表現,簡析布雷頓森林會議“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含義。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浮動匯率沒有引發經濟蕭條等嚴重后果的原因,并評價美國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的舉措。
19.[文明涵化與文化自信]
馮天瑜先生在《中國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極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溝通,其間既有沖突激蕩,又有吸納融會,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結果。今日所謂“西方文明”是多元復合物,東亞文明的持續發展也是諸文明“對話”的產物。
請以“文明涵化”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湖北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篇2)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準考證號條形碼上的以上信息,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題答案】
【答案】D
【2題答案】
【答案】C
【3題答案】
【答案】A
【4題答案】
【答案】C
【5題答案】
【答案】A
【6題答案】
【答案】D
【7題答案】
【答案】C
【8題答案】
【答案】A
【9題答案】
【答案】A
【10題答案】
【答案】D
【11題答案】
【答案】D
【12題答案】
【答案】B
【13題答案】
【答案】D
【14題答案】
【答案】D
【15題答案】
【答案】C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題答案】
【答案】(1)【參考答案】特點:延續武舉考試;以軍事理論考試為主,重視騎射方面的考核;
(2)變化:選任方式:從武舉選拔到行伍出身為主與武舉結合再到晚清新式軍事學堂出身擔任;培養機構:從專設武學培養到改為官學設立武學培養再到晚清新式學堂培養;培養內容:從軍事理論、騎射、儒家倫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原因:伴隨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國內階級矛盾激化,清政府內憂外患;洋務運動的推動;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西方軍事科技的先進,以此挽救統治危機;近代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
【17題答案】
【答案】(1)【參考答案】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壯大了抗日力量;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持久廣泛的以游擊戰為主的戰爭;有力地打擊了日本的侵華氣焰,牽制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
(2)特征:分布眾多;以延安為領導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群;分布在日軍力量薄弱的城鄉之處;從山區到平原都有分布;根據地點、線、面結合。原因:敵強我弱的形勢;我國地域大,日軍數量有限,只能占領城市和重要交通沿線;游擊戰的機動靈活可以挫敗日軍的進攻和“掃蕩”;有效地依靠民眾的配合和支持;
【18題答案】
【答案】(1)表現:“金本位”制瓦解;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貿易保護主義。含義:國際金融秩序的建立;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維護并加強世界和平與安全。
(2)原因:浮動匯率可以增加國際貿易的預測性和穩定性;浮動匯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資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經濟效率;浮動匯率可以激發創新動力,促進企業的競爭力,因此,浮動匯率沒有引發經濟蕭條等嚴重后果。評價:對美國:美國停止美元兌換黃金是為了保衛美國已經非常有限的黃金儲備,以穩定美元的匯率;美國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使得美國霸主地位開始衰落;對世界:國際貨幣金融市場極度混亂。
【19題答案】
【答案】[參考答案]論題:世界文明在“涵化”中發展論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斷發展。中華文明吸收了不少外來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如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時期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傳統科技的繼續發展。吸收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近代文明的到來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美國作為典型的移民社會,在消滅印第安人,阻礙印第安文化發展的同時,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綜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廣泛接觸、交流碰撞中才成促進世界文明的整體發展。
湖北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篇3)
1.選擇題的做題方法和技巧
1)三看,一確定
一看材料,找到材料的關鍵信息;
二看設問,明確出題老師問的是什么;
三看選項,抓住每個選項的關鍵詞,結合材料關鍵信息,綜合分析,確定答案。
2)常見的錯誤選項類型
選項是以偏概全;選項的說法絕對化:完全、徹底、消除等;選項的說法帶有明顯錯誤詞語:開始、衰退等;選項的關鍵詞與材料的關鍵詞不一致;選項的說法與題目的設問不相關;選項的說法明顯與課本所學知識相矛盾;選項的內容不符合材料中的時間節點;
選項的說法,材料中不體現;選項的說法是片面的說法;選項的說法被其他選項的說法所包含;選項的說法屬于幼稚型即非常表面化的說法;偷換概念;立竿見影;只是對材料的直接概括的選項。
2.簡答題技巧和模板
1)41題的解答技巧和方法:常見的設問及解答的模板
①設問“......的背景”題
時代大背景:時代特征;當時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個人積極推動或政府重視;材料中提到的具體問題概括。
②設問“出現......的原因”題
材料中提到的具體問題概括;個人積極推動或政府重視;當時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目的:為了什么。
第二種答題方式: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其他方面:
③設問“......的特征”題
逐句概括,分清時間、范圍、主體、性質、內容、方式、變化、影響等。
時間:起源早或起步晚;范圍:覆蓋面廣、領域廣、涉及的地方多;主體:政府主導或民間組織;性質:某某階級的什么運動;內容:政府重視,設立專門機構;立法規范;健全制度;內容豐富;體系化、制度化;靈活性;將......與......相結合;具體的內容(措施);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樣;變化:由......到......;逐漸完善;不斷發展;影響:影響深遠。
④設問“......的變化”題
由......到......;逐漸怎么樣;不斷怎么樣;蘊含有變化意思的詞語句子。
⑤設問“......的影響”題
分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思考,如果是設問“作用或意義”的題目,則全部都是答積極影響的。
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社會生活上:緩解了或解決了具體問題;消極影響。
⑥設問為“比較異同點”的題
這個是高考題的常見設問題目,一般為東西比較,或是時間上的前后變化的比較。
相同點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目的相同:方式相同:性質相同:內容相同:影響相同:
不同點: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目的不同: 方式不同:性質不同: 內容不同: 影響不同:
2)42題的答題模板
說明:①政治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②經濟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③思想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
第二種說明:①分析原因1;②分析原因2;③分析原因3;總結:寫一句啟示或者認識或者將主題換一種表述。
3)45題:改革題的常見設問和答題模版
改革史總認識
①改革的含義: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對舊的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改革的種類: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幣制改革、稅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軍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數民族改革、社會習俗改革等。
③各種改革的作用:
政治改革:
完善民主政治,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緩和社會矛盾。
經濟改革:
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軍事改革:
提高軍隊作戰能力;增強國家實力。
教育改革:
促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公民意識;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
少數民族改革:
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促進民族融合與交流,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形成;促進少數民族漢化和封建化;緩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社會習俗改革:
營造改革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發展。
④改革失敗的原因
急于求成,不講究策略;打擊面廣,增加了改革的阻力;用人失當;沒有結合國情。
⑤改革的評價
改革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改革就有局限,保留殘余;改革的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積極的影響。
⑥改革的啟示
改革要與本國的國情相結合;改革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中要堅定意志;改革要講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