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北京考區歷史真題及答案參考
1.學好高三歷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歷史屬于文科性質,那么背書是前提條件,如果最基礎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歷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別難的。高中歷史復習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細背背,把時間和歷史事件順序都記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們串聯起來,這樣既記得快又記得牢。
高三歷史的所有教材都要反復看,每個知識點都要背熟,可以合上書回憶各章節內容,以檢驗自己是否記牢,沒記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誦。
2.學習高三歷史最好要有興趣
如果對哪門學科有興趣,這科成績自然不會低,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喜歡一科,就會不自覺的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成績好了老師也會很關注你,你也就會越發積極,分數也越發的高了。
相反,如果某科成績差,即使你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也都是走馬觀花的表面功夫,根本沒掌握這科的精髓,題目做了一堆,原題目出現都不會,根本原因就是書沒看透、題沒做透。
高考前歷史復習四大方法
一、回歸考點,夯實基礎
首先,考生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化被動為主動地去學。如果說前兩輪是跟著老師和月考走的話,那么沖刺階段則應是“讓我做主”,對最后總體復習的內容及時間安排心中要有一盤棋。這是回歸考點、提高效率的前提。
其次,要仔細研讀考綱,明確增刪的知識點,避免做無用功。再次,回歸考點一定要把課本主干知識的線索理清,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和一個個小專題,對所學知識爭取做到“成竹在胸”。
二、關注熱點,學會運用
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題往往從現實點問題切入,用新材料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考查學生運用已知解決問題的能力。熱點問題可以是當年發生的大事,也可能是去年或今年恰逢多少周年的大事。
但關注熱點絕不可舍本求末,而把大量時間用于搜集五花八門的所謂“熱點”去了,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遠是第一位的。
三、消除盲點,查漏補缺
隨著復習的不斷深入和高考的臨近,及時反思自己在備考中的知識盲點以及學法、解題方法的誤區十分必要。學生可以將以前考過的試卷系統地翻一遍,特別是多看一看那些錯題;如果對書上某些章節的內容總感到不熟,理解不透,建議學生考前可再多看看;對文物圖片、數據、表格、地圖及注釋(多種觀點),學生是否都能做到準確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聯系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四、領會新課程理念,強化審題能力,重視掌握解題方法
審題就是不能“定題”,即“這題我做過”,越熟悉的題目越要小心。因為高考試題一般是原創題,命題者有時稍微改動一個字或是一個詞,答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所以審題一定要仔細。
高中歷史基本學習方法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后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