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發展有什么特點
現代農業階段:使用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利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理念引領農業,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增長方式集約化,經營循環市場化,生產組織社會化,生產績效高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向現代化農業邁進;農業生產市場化進程加快,但產業化經營組織體系不完善;
農業結構從單一的糧食結構向多元生產結構轉變;農業發展對資本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農業從自給自足轉向對外貿易依存度增加;農業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村、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滯后;原有的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二元結構,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的重要性是什么
1、農業是第一產業,它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2、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它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將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當前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依然較脆弱,原因是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差,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我國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屬于低水平。
4、農業的基礎地位關系到社會的安定、人民的切身利益、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還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是否可以保持獨立自主地位。
農業類型及介紹
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立體農業:立體農業特征有四點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種結構的層次性、資源利用的集約性、生產技術的綜合性、產品調劑的市場性。
有機農業: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集約農業:集約農業是農業中的一種經營方式。是把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集中投入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
灌溉農業:泛指以水澆田的農業。其特點是通過灌溉措施,滿足植物對水分的需要,調節土地的溫度和土壤的養分,以提高土地生產率。
石油農業:石油農業亦稱石油密集農業、化學農業、無機農業或工業式農業。
設施農業:設施農業是通過改變自然環境來獲得植物最適宜的生長條件,高投入、高產出,是提高資源和資本集約化水平的一種先進生產方式。
白色農業:白色農業是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發酵工程和酶工程。
城市農業:城市農業是指滿足城市消費者需求為主要目的,采用集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城市廢棄物,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區各個角落的土地和水體里種養各種農產品,并進行加工和銷售的產業。
藍色農業:藍色農業指的是在水體中開展的海洋水產農牧化活動,具體來說,所有在近岸淺海海域、潮間帶以及潮上帶室內外水池水槽內開展的蝦、貝、藻、魚類的養殖業都包括在內。
特色農業: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
高效農業:高效農業比較全面的定義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環境,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綠色農業:綠色農業它包括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和產后農業。一切從事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食品安全衛生的這么一類農業生產都可以被認為是綠色農業。
訂單農業:這種新的農業經營形式是指:在農業生產之前,農民與企業或中介組織簽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由此來確定雙方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農民根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或中介組織按合同收購農民生產的產品。
外向型農業:外向型農業指一國或一地區面向國際市場,借助于國際分工來實現再生產的農業。
基塘農業: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