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山脈呈什么狀分布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臺灣山脈。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4、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弧形山系由幾條并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世界上主要的山脈介紹
1、安第斯山脈
作為陸地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西岸。這座隸屬于科迪勒拉山系的山脈,全長約8900千米,因為橫跨南美洲大陸,被稱為“南美洲脊梁”。安第斯山脈內有許多海拔6000余米以上,終年積雪的山峰,遠遠望去,十分壯觀。
2、落基山脈
安第斯山脈被稱為南北洲脊梁,而落基山脈則被稱為北美洲脊骨,山脈總長4500多千米。落基山脈氣候多樣,整個北美幾乎所有的大河都是源于落基山脈,同時他也是大陸重要的分水嶺。
3、大分水嶺山脈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七州以北的山脈和高原統一被稱為大分水嶺山脈,整座山脈由北向南綿延3000多公里。大分水嶺山脈氣候多樣,作為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嶺,大分水嶺山脈的北部屬于熱帶氣候區,中部屬于副熱帶氣候區,南部則處于溫帶氣候區。整座山脈雨水充沛,地勢陡峭,氣候非常的怡人。
4、天山山脈
充滿浪漫和武俠色彩的天山山脈,在世界最長山脈中排名第五名。天山山脈總長2500公里,其中的最高峰——博格達峰海拔為5445米,山頂上的積雪常年不化,被當地人稱為“雪海”。在博格達峰的半山腰,有一座天池,池水輕盈碧透,仙氣縈繞,一直是當地的一道風景。
5、喜馬拉雅山脈
擁有世界最高峰的喜馬拉雅山脈,同時也是東亞大陸與南亞大陸的天然分界線,喜馬拉雅山脈總長2450公里,將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分割開來。作為世界最長山脈第六名,喜馬拉雅山脈最高海拔為8844.43米,且每年都在增高1厘米。
世界最長的山脈是哪條
安第斯山脈不僅是美洲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最長的山脈,它南北綿延9000公里,北起特立尼達島,南至火地島,跨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等7個國家,占地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安第斯山脈比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還要長出6000公里。安第斯山脈在構造體系上屬于科迪勒拉山系,是年輕的褶皺山脈,山勢高峻而陡峭,挺拔的山峰錦延起伏,恰似一道天然屏障。海拔高度大都在3000米以上。
在陸地上,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全長6999公里,是一座沿著南美洲西部邊緣的連續山脈,寬度為200~700公里,平均高度達到了4000米。安第斯山脈從北向南延伸穿過七個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
安第斯山脈的形成原因
安第斯山脈是由板塊運動而形成的。由于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相互的碰撞擠壓,南極洲板塊插入到美洲板塊下方,使得板塊碰撞區域發生巨大的形變,并強烈抬升,形成規模巨大的褶皺山系,安第斯山脈就是這么形成的,當然位于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包括整個科迪勒拉山系都是板塊碰撞擠壓而隆起形成的。
安第斯山系是基于早期地質活動的新生代(最后的6640萬年)期間地球板塊運動的結果。組成今日科迪勒拉的巖石年齡古老,開始是亞馬遜堅穩地塊受侵蝕的沉積物約于4.5億至2.5億年前淤積在堅穩地塊的西側。
這些淤積物的重力使地殼下陷,產生的壓力和熱量又使淤積物成為更耐久的巖石約2.5億年前,組成地球大陸塊的地殼板塊結合成超級大陸──盤古大陸。后來盤古大陸及其南部貢德瓦納古陸發生分裂,板塊向外分散,南美洲大陸板塊與納斯卡大洋板塊互相碰撞(或會合),產生造山運動,因而形成安地斯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