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必須掌握的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高考語文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1、何所
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賣炭得來錢何所營?(白居易《賣炭翁》)譯文:賣炭得來得錢謀求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詞性固定結構。常用于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可譯為“怎么樣”。
(2)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可譯為“比……怎么樣”。同義結構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馬遷《鴻門宴》)譯文:樊噲說:“今天的情況怎么樣?”
②王以為何如其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大王認為(趙括)比他的父親怎么樣?
3、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構。“然”承接上文,“則”表示推斷。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①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譯文:入朝為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要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
②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既然這樣,那么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可譯為“因此”。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實,智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志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沒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會因為感到遺憾而再回來的。
5、有所……、無所……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有”、“無”是動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或“無”的賓語。可分別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
①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在外(作戰),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國家。
②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禍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③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司馬遷《鴻門宴》)譯文:財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寵幸的。
④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后亭》)——天剛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幾十名巡邏的騎兵,幾乎沒法逃脫而死。
6、有以……、無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于助動詞的作用。可分別譯為“有用來……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
①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譯文:我才能夠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譯文: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用來到達千里的(辦法);步匯聚細流,就沒有用來成為江海的(辦法)。
7、……孰與(若)……
表示比較和選擇取舍的固定結構。只表示比較時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樣)……”。表示比較之后進行選擇取舍時可譯為“哪比得上”;這種情況,還可以與選擇連詞“與其”配合使用,譯為“與其……不如……”。
①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
②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柳宗元《童區寄傳》)譯文:做兩個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個人得童仆?
8、……之謂也
表示總結性判斷得固定結構。其中“之”時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可譯為“說的就是……”。
①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譯文:《詩》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后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可譯為“……叫作……”、“……稱作……”。
②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構。其中“如”、“若”、“奈”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辦理”一類意思;“何”是補語,作“怎么”、“怎樣”講;中間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賓語。可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譯文:憑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馬遷《項羽本紀》)譯文:虞姬啊虞姬,對你怎么辦?
③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沛公說:)現在出來了,沒有告辭,對這怎么辦呢?
④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冶鄴》)——三老不回來,把他們怎么辦?
10、何……為(wéi)、何以……為(wéi)
都是表示詢問或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來代替;“以”是動詞,“用”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前者可譯為“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譯文: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為什么要告辭呢?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譯文:哪里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賓語前置得固定結構。含強調意義。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圍得副詞,可譯為“只”;“之(是)”是標志賓語前置得結構助詞。可譯為“只+謂語動詞+前置賓語”。
①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動)。(意譯:只聽從我的指揮)
②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譯文:只聽從弈秋的教導。
12、何……之有
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構。含反問語氣。其中“何……”是賓語,“之”是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有”是謂語動詞。可譯為“有什么……”。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么滿足(的時候)?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好比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有什么用處?
13、不亦……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亦”沒有實在意義,只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不是……嗎”。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譯文:學習而又按時去溫習它,不是很高興嗎?
②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譯文:船已經行進了,而(落在水中的)劍(卻)沒有動,像這樣去尋找劍,不是糊涂嗎?
14、得無……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構。它的語氣比較委婉,且略帶測度性。句末“乎”可用“與(歟)”、“邪”、“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是……吧”、“能不……嗎”。同義結構還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①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譯文: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蒲松齡《促織》)譯文:成名反復自言自語,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15、無乃……乎
表示測度疑問的固定結構。它表示出來的語氣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與(歟)”、“耶”等語氣詞替換。可譯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義結構還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譯文:現在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然后才來尋求謀臣,恐怕太遲了吧?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恐怕該責備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