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常考知識點歸納
語文的學習重在積累,那么關于2024年高考語文常考知識點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2024年高考語文常考知識點,僅供參考。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匯總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首,分風、雅、頌三部分,其表現手法是賦、比、興。
2,“四書”是《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的合稱。
3,“五經”是儒家經典的合稱,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
4,《楚辭》是戰國末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藝術形式創作出來的新體詩。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離騷》是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春秋》相傳為孔子所編撰,后由魯國史官左丘明為之作傳,全名叫《左氏春秋傳》,簡稱《左傳》。《春秋》記錄了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27年的歷史大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6,《國語》是第一部依照國別記敘各國史實的國別體史書;西漢編定的《戰國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國別體史書,共十二國策33篇。
7,《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皇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體例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魯迅先生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8,《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上比《史記》少了“世家”,共四個部分組成。《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
9,《漢書》作者班固(東漢),《后漢書》作者范曄(南宋),《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
10,《水經注》是北魏酈道元據《水經》作注,是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
11,南朝徐陵編選的《玉臺新詠》,共編選漢魏以來有關男女閨情769首,高中課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便選自該集。
12,《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闡述文學理論的專著,是南朝人劉勰著成。
13,《資治通鑒》由北宋時期司馬光編撰,所記史事上起東周,下迄五代,共1362年,按年敘事,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欽賜書名。
14,《四庫全書》由清代永容、紀昀等編寫,是清代官修的一部規模龐大的叢書。內容分經、史、子、集四部。
15,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為《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三國演義》
元末明初羅貫中)、《西游記》(明吳承恩)、《紅樓夢》(清曹雪芹)。
16,賈誼,西漢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賈長沙。高中課文所選篇目有《過秦論》。
17,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初中學過他的《出師表》,是伐魏臨行前呈遞劉禪的奏章。杜甫的七律《蜀相》以他為題材,內容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8,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東晉時期著名詩人,散文《桃花源記》是他的代表作。高中課文學過的詩歌有《飲酒》。
19,“初唐四杰”是指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0,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人主要有王維、孟浩然;邊塞派詩人主要有岑參、高適;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的王昌齡也是邊塞詩人。
2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后的第二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名句。
22,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人稱杜工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三吏”、“三別”分別是《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23,韓愈,字退之,人稱昌黎先生,唐朝古文運動倡導者。《師說》是第一篇關于教師問題的論說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觀點都具有深遠意義。
24、柳宗元,字子厚,人稱柳柳州,又稱柳河東,唐朝著名文學家。“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分別出自初中課文《捕蛇者說》和《小石潭記》。高中學過《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以獨特的寓言形式諷喻時政,表達“順應天性”的觀點。
25,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中唐著名詩人,新樂府運動由他進一步完善成熟,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主張。《琵琶行》是他貶謫江州司馬后感傷身世的詩篇,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令人唏噓。
26,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詩人,他的《阿房宮賦》以秦朝的奢逸亡國為戒,發出警告“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選自絕句《過華清宮》。
27,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他的政論性散文多有鮮明的政治態度,如《伶官傳序》論述國家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其中名句有“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8,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六國論》以古諷今,指出“弊在賂秦”是六國破滅的關鍵原因,暗示北宋統治者的不當之舉。
29,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的詩詞文及書法繪畫均有很高成就。散文《石鐘山記》體現景、情、理的統一,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反問。詞的藝術性更強,《念奴嬌·赤壁懷古》以雄奇的想象,烘托建功立業的古代英雄,寄托自我理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水調歌頭》寄情中秋明月,感嘆世間“圓”“缺”,道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曲。
30,蘇轍,字子由,與其父兄并稱“三蘇”。“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是《黃州快哉亭記》中的哲理佳句,我們在高一學過此文。
31,柳永,北宋時期婉約派詞人,字耆卿,世稱柳七、柳屯田。《雨霖鈴》是其代表作,“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32,司馬光,字君實,謚號文正。《訓儉示康》是選入高二課文的作品,以“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表達個人對物質生活的態度,勸告子孫保持廉潔。“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更是從為人、治國角度強調奢靡的危害。
33,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時期著名婉約派女詞人。《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流露寂寞孤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篇末點睛之筆。
34,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期愛國文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將自己臥病在床壯志不改的衷心表達無遺。
35,楊萬里,南宋時期詩人,作品《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將當時西湖風光描摹得準確生動。
36,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時期詞人,風格多變。《青玉案》“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西江月》“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水龍吟》“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初中還學過《清平樂·村居》,描繪農家歡樂圖,“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7,文天祥,字履善、宋瑞,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指南錄〉后序》表達誓死南歸、一心救國的忠義。《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勵志名言。
38,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結構通常是四折加一個“楔子”。每“折”用固定的一種宮調決定音調高低,采用不同曲牌表現唱詞內容。如[正宮]是宮調,[滾繡球]是曲牌。關漢卿,著名的戲劇(劇作)家,代表作《竇娥冤》是杰出的古典悲劇。他和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1958年田漢為紀念他編寫的歷史劇是《關漢卿》。
40,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明朝散文家,入選課文的散文《項脊軒志》借“百年老屋”興廢,懷念家人親友,感情真摯。
高中語文必備知識點
1語文知識點20條
1.小說三要素:
A 人物 B 情節C 環境
2.議論文三要素:
A 論點 B 論據 C 論證
3.比喻三要素:
A 本體 B 喻體 C 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
何時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過 how 何果 what
5.律詩四條件:
A 八句四聯(首頷頸尾)B 偶尾同韻 C 中聯對偶 D 平聲合調
6.五種表達方式:
A 敘述 B 議論 C 抒情 D說明 E 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
A 舉例子 B 列數字 C 打比方(喻)D 作比較 E 分類別F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構:
A 總分總結構 B 總分結構 C 分總結構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
A 按時間順序 B 按空間順序 C 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構:
A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B 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
A 舉例法 B 對比法 C 喻證法 D 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方法:
A 比喻 B 擬人 C 排比 D 夸張
E 反問 G 反復 F 設問 H 對偶
(簡記為:喻擬排夸,二反設對)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
A 外貌描寫 B 語言描寫 C 動作描寫 D 心理描寫
(簡記為:外語動心)
14.七種短語類型:
按功能劃分為七種
A 并列短語 B 偏正短語
C 主謂短語 D 動賓短語
E 動補短語 F 介賓短語
G 的字短語
按詞性分三種
A 名詞性短語
B 動詞性短語
C 形容詞性短語
15.六種句子成分:
A 主語 B 謂語 C 賓語 D 補語 E 定語 F 狀語
16.十二詞類(性):
A 名動形 B 數量代 C 副介連 D 助嘆擬
17.三種記敘方法(順序):
A 順敘 B 倒敘 C 插敘
18.三種省略號作用:
A 表引文內容省略 B 表列舉事項省略 C 表說話中斷延長
19.四種波折號作用:
A 表解釋說明前文 B 表后文跳躍轉折 C 表聲音中斷延長 D 表時地數起止
20.四種引號作用:
A 表引用實際內容 B 表諷刺反語 C 表特定稱謂 D 表著重強調
2語文學法歸類
1.課文預習六步法:
A 查注生詞,掃清三字 B 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C 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 標明段序,分清結構
E 畫關鍵句,體會作用 F 簡寫主旨,歸納特色
2.學生課堂聽講五法(細聽講做筆記):
A 聽到 Listen B 看到 Look
C 寫到 Write D 說到 Speak
E 思到 Think(耳眼手嘴腦五官并用)
3.賞詩三步法:
A 知人論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 譯析字面(通譯全詩,分析景情)
C 闡明主旨(簡述內容,闡明理趣)
4.劃分文章結構四法:
A 依據表達方式
B 找尋明暗線索
C 依據時空順序
D 依據邏輯順序
5.分析八種關鍵句作用:
A 點明題目,引起下文(點題句)
B 點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 設置懸念,引發興趣(懸念句)
D 承上啟下,自然銜接(過渡句)
E 前后照應,和諧統一(照應句)
F 側面烘托,間接映襯(烘托句)
G 后文鋪墊,埋下伏筆(鋪墊句)
H 增強語言,突出特征(修辭句)
6.辨別七類文章寫法:
A 對比寫法
B 象征寫法
C 烘托寫法
D 以小見大寫法
E 先揚后抑寫法
F 虛實結合寫法
G 夾敘夾議寫法
3寫作手法26個知識點
一、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
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
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
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
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
開端、發展、、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
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
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
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
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
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
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4修辭手法講解8大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
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二、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四、夸張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①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五、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
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
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
永遠“國”下去一樣。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七、設問
設問的特點:“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__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_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八、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5寫作主要表達方式5類
一、敘述
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1.順敘——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所作的敘述。順敘型的結構模式是:總敘+分敘(分敘1+分敘2+分敘3+分敘n)+結尾。作用:條理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其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重要斷面提到文章前面,寫完結局或斷面,然后才按時間順序寫。作用:這種筆法能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3.插敘( 補敘屬于插敘一種)——對全文來說,插敘僅是一個片斷,插敘完后,文章仍回到原來的事件敘述上來。這種插敘不是敘述的主體部分,一般不發生在主流的時間范圍內。若把這種插敘刪去,雖會削弱主體的深刻性,但不明顯影響主要情節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補敘作用: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二、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五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作用: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等等。具體回答的時候要說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種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等。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3、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四、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
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五、說明
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6常見標點符號4條
1.破折號的作用:
①表解釋說明;②表意思遞進;③表話題轉換;④表聲音延長;⑤表語音較大的停頓或中斷;⑥表語意的跳躍或轉折;⑦表總結上文;⑧用在副標題前;⑨表事項的列舉分承。
2.省略號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話有所省略; ②表重復詞語的省略; ③表列舉同類事物和序數詞語的省略; ④表靜默或思考; ⑤表說話斷斷續續; ⑥表語言的中斷; ⑦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3.使用省略號應注意:
①省略號就表示“等”、“等等”,省略號和“等”字,都可表列舉省略,兩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時使用;
②省略號后面一般不用點號。
4.冒號的作用:
①用在“說”、“想”、“是”、“證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詞語的后邊,表示提取下文。
②用在總說性話語的后邊,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說。
③用在稱呼語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④用在總括性話語的前邊,以總結上文。
5.引號的作用:
①表引用實際內容;②表諷刺反語;③ 表特定稱謂④表著重強調。
7句式作用8種
1.點明題目,引起下文(點題句)
2.點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3.設置懸念,引發興趣(懸念句)
4.承上啟下,自然銜接(過渡句)
5.前后照應,和諧統一(照應句)
6.側面烘托,間接映襯(烘托句)
7.后文鋪墊,埋下伏筆(鋪墊句)
8.增強語言,突出特征(修辭句)
高考語文高效復習方法
一、活用錯題本
活用錯題本,讓我們學習由事倍功半,變成事半功倍。而何謂“活用”呢?很多同學都有做錯題的習慣,但僅僅把錯題整理做成了“錯題摘抄本”。這道 題錯了,好,下次題型一變,繼續錯,好,錯題本又可以增加內容了(心中那個滿足啊~)。于是,考前捧著厚厚的錯題本,以表示自己曾有多用功、多刻苦。當成 績慘不忍睹,想想自己付出那么多(起碼錯題本是足夠的厚),得到的分數那個冤啊!
這樣的“錯題摘抄”其實壓根就是死學,把自己累得半死,沒有把知識掌握好,真心是不會“偷懶”。活用錯題本,就是活化知識,把問題逐個突破。
二、知識整合
知識點從來都不是零散、單一的,高考備考其實就是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合的過程。目的在于“把厚書讀薄”。歸納整合不是進行知識的簡單堆 積,而是為了找出知識的本質規律及其內在聯系,從而提高自身對知識的理性把握。古人曰“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日損,幾近于道”,就是這個道理。
第一點講到的活用錯題本,其實就是整合的方法之一,有效運用錯題本,可以進行基礎知識、閱讀技法的整合。
三、巧記知識
很多人聞語文色變,因為“好多東西要背啊”。作為文科,語文要背的東西真不少,基礎知識外,就古詩文就要背那么多,還有古詩文的注釋,還有那些 作者及他們的作品,一大堆。那如何是好?死磕?不,記憶方法其實有很多,最笨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把自己累得半死還不算,還滋長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