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識之指南錄后序
指南錄后序文學常識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別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勸理宗遷都,朝臣不敢說話,時任禮部郎官的文天祥力主抗敵,上書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并提出防御之策,但未被采納,他便棄官歸家。后來擔任湖南提刑、知贛州等地方官。德祐元年(1275),元軍進逼愈急。文天祥拿出全部家產充當軍費,在贛州組織軍隊,前往保衛南宋首都臨安,被任命知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
文天祥臨行時,上書請斬親元的兵部尚書呂師孟以振作士氣,并提出分天下為四鎮(四個戰略區)合力抗元的策略,都沒有結果。德祐二年(1276)正月,命文天祥知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擔負保衛京師的責任。不久,元軍攻占臨安城北的高(一作“皋”)亭山。正月二十日,文天祥被派往元營議和,元軍扣留了他,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市)途中,到鎮江脫身逃回溫州,輔佐端宗趙昰(xià)力圖恢復,繼續抵抗南下的元軍。1278年12月,在廣東省海豐縣的五嶺坡戰敗被俘。元將張弘范逼文天祥寫信招降駐守厓山(宋軍的最后一個據點)的張世杰,他寫了自己的詩作《過零丁洋》給他。詩的最后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他對勸降者的回答,也是他舍生衛國的赤膽忠心的寫照。
文天祥被解往大都時,先后兩次自殺、絕食不死,元世祖忽必烈百計勸降,他始終堅貞不屈,最后于1282年12月9日從容就義。
指南錄后序解題。
本文選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刪節。《指南錄》,是文天祥的詩集。他用詩記述出使北營與敵抗爭的情況和南歸途中的艱險歷程。“指南”,比喻象磁針那樣永遠指向南方,絕不改變,借以表達作者冒死奔向南宋決不向來自北方的元軍屈服的思想感情。他的詩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就道出了《指南錄》取名的意義所在。
序,文體名稱,亦稱“敘”。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寫在正文之后的叫后序,也叫跋。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內容。有作者自己寫的,大都說明寫書宗旨和經過,《指南錄后序》屬于這一種。
指南錄后序重點梳理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 (2)層見錯出
2.古今異義
(1)窮餓無聊,追購又急 (2)初至北營,抗辭慷慨
(3)為巡船所物色 (4)以至于永嘉 (5)幾彷徨死
3.一詞多義
(1)間 得間奔真州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2)靡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天高地迥,號呼靡及
(3)如 如揚州,過瓜洲楊子橋
4.詞類活用(1) 雖貌敬 /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予分當引決 /草行露宿 /日與北騎相出沒 (2)道海安、如皋
(二)、文言虛詞
1.而
(1) 歸而求國之策/死而死矣 (2)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為
2.以
(1) 然而隱忍以行 (2)挾匕首以備不測
(3) 幾以捕系死 (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5) 以資政殿學士行 (6)將以有為也
3.則
(1) 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2)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1)初至北營, 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 (2)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3) 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4) 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 幾落賊手死
2.被動句(1)予羈縻不得還 (2)無日而非可死 3)幾以不納死
3.倒裝句(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 (2)君親其謂予何
指南錄后序文本感悟
(1)思想內容
(2)寫作啟示
拓展:語文文言文學習技巧
一、要有一本好的古漢語字典,記住,同一個字在不同時代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二、不要光靠一個資源來獲取某個字詞的意思,要多參考2個以上資源,比如網絡上的‘漢典’網站。
三、當然是多讀文言文古書。其實我不太推薦讀明清作入門的,因為市面上售賣的明清書籍字對字的翻譯少,而意譯的多,對快速掌握書中內容方便快捷,但是對文言文逐字理解幫助不大。可以先從論語孟子左傳之類的先秦古籍入手,因為這方面的翻譯很多都是字對字的。另外先秦往后很多朝代的作品都會引用這些先秦古籍,而且很多語義又都是在這些古語上發展起來的,讀之既可以鞏固你的知識,又相對容易看懂和理解。
看了“蘇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識之指南錄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