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二模塊試卷題
高一語文必修二模塊試卷題
1.選出下列字形正確的一項( )
A.裊娜 鑲邊 垝垣 義憤填膺 B.斑駁 訓鴿 凋零 婆娑起舞
C.淅瀝 桑葚 明月 鐺窈窕淑女 D.蒲葦 玳瑁 鴛鴦 夜槌而出
提示:B項“訓鴿”的“訓”應為“馴”。C項中“鐺”應為“珰”,D項中“槌”應為“縋”。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1)震驚全國的某煤礦瓦斯爆炸事故案公開審理是_______________公開、公正和講原則的體現。
(2)一本只有幾十頁的小書,居然附有兩頁紙的_______________表;實在讓人咋舌。
(3)爺爺說他忘不了那一段_______________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幫助過他的人。
A.法制 勘誤 心酸 B.法制 刊誤 辛酸
C.法治 勘誤 辛酸 D.法治 刊誤 心酸
提示:“法制”是指政權機關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名詞性質;“法治”是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勘誤”是指作者或編者更正書刊中文字上的錯誤;“刊誤”是指削除、修改文字錯誤。“辛酸”原指辣與酸,比喻痛苦悲傷的(經歷);“心酸”指心里悲痛。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A.方博士到場時,整個大廳都坐滿了和顏悅色的大學生,大家都為有機會聆聽這位科學家的演講而興奮不已。
B.春秋時期列國紛紛稱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戰國時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魯等小國的君主相提并論罷了。
C.今年,中國電腦領域的大哥大——聯想集團收購了IBM筆記本計算機制造權,在國際信息產業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D.王老師在山村小學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撲在學生身上,他這種好為人師的精神深深打動了純樸的鄉親們。
提示:A項中“和顏悅色”形容態度和藹可親,用以描述“大學生”不恰當;C項中“軒然大波”比喻大的糾紛或風潮,這里應為“引起轟動”之意;?D項?中“好為人師”指喜歡以教育者自居,不謙虛,貶義,這里望文生義。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研究歷史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借以探求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這個目標大得很。
B.閱讀的過程,應是不斷探究、不斷思考、不斷生疑的過程,這樣的閱讀才有收獲,有發現,甚至有創造。
C.如果陳水扁執意按其所謂“臺獨”時間表,蓄意改變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和人民絕不會坐視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將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列為其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它對保衛美國不受敵對國家導彈的打擊至關重要。
提示:A項中“目的”和“為了”重復,刪除一個;B項中不合邏輯,語序不當,可改為“不斷生疑、不斷思考、不斷探究的過程”。?C項?中“改變”后面缺少賓語中心語的“事實”等。
答案:D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坦普爾一號彗星
坦普爾一號彗星運行在木星和火星間的小行星帶上,是科學家坦普爾在1867年4月3日發現的。它是冰石混合體,石在內,冰在外,冰殼包裹著石核。直徑約6.5公里,密度在每立方厘米3—4克之間變化。軌道周期5.74年。
根據歐洲航天局XMM-Newton太空望遠鏡的觀測顯示,坦普爾一號彗星是一個微弱的X射線源。這些數據是通過該太空望遠鏡上EPIC的X射線照相儀在7月4日對彗星的深度撞擊過程進行觀測時所獲取的。
正如原先觀測其他彗星時科學家所猜測的一樣,坦普爾一號彗星確實發出了X射線,不過強度很微弱。目前還不能肯定太空望遠鏡是否已經獲得光譜數據,因為只有獲得這種數據才能了解彗星發出X射線的機理。要證實這一點,還需對望遠鏡發回的數據作進一步的分析。
目前解釋彗星為什么會發出X射線的問題存在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是彗星彗發中的中子和太陽風攜帶的電離粒子之間發生電荷交換產生X射線,這種理論過去在對幾顆彗星進行觀測時已經得到驗證;另一種理論認為觀測到的X射線只是太陽光照射到彗發中的塵埃時所產生的散射,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彗星出現大爆發時,就像在1996年對海爾-波普彗星進行觀測時所看到的一樣。當然兩種機理都存在也是可能的。
雖然不需要對這些微弱的X射線進行分析,不過即使是觀測從一個處于運動中的目標如坦普爾一號彗星上發出的X射線,對于一架X射線天文望遠鏡來說也是足夠復雜的。事實上XMM-Newton太空望遠鏡最適合觀測天空中“固定”的X射線源。要克服這些困難需要制定專門的計劃,并采用特殊的處理技術。
正在運動的彗星發出的光子被位置相對固定的XMM-Newton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科學家根據每一個光子被捕捉的時間和方向來推斷彗星的距離。通過數學方法進行變換,每一個光子就好像來自固定在天空中的一個虛擬的彗星。按照這種方法,科學家可將彗星當作一個不運動的物體,接著通過宇宙背景射線對觀測的影響進行數據處理。
(選自《科學之友》2005年第9期)
5.下面關于“坦普爾一號彗星”的特征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坦普爾一號彗星是運行在木星和火星間的小行星帶上,其軌道周期為5.74年。
B.坦普爾一號彗星是科學家坦普爾在1867年4月3日發現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C.坦普爾一號彗星是冰石混合體,冰在內,石在外,冰殼中混合著石核。
D.坦普爾一號彗星的直徑約6.5公里,密度在每立方厘米3—4克之間變化。
提示:在文章第一段中有“石在內,冰在外,冰殼包裹著石核”的說法,而C項卻說成“冰在內,石在外,冰殼中混合著石核”,與原文不一致。
答案:C
6.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
A.只有對太空望遠鏡獲得的光譜數據進行分析,才能了解彗星發出X射線的機理。
B.目前解釋彗星發出X射線的問題存在兩種理論,而這兩種機理都存在是不可能的。
C.X射線天文望遠鏡要對一個處于運動中的目標發出的X射線進行觀察是足夠復雜的。
D.可根據正在運動的彗星所發出的每一個光子被捕捉的時間和方向來推斷彗星的距離。
提示:選文第四段中有“當然兩種機理都存在也是可能的”一句,而B項卻說“而這兩種機理都存在是不可能的”,犯了用必然代替或然的錯誤。
答案:B
7.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事實上來看,XMM-Newton太空望遠鏡比一般X射線天文望遠鏡要好,最適合觀測天空中“固定”的X射線源。
B.只有在對彗星進行深度撞擊的過程中,我們才可通過XMM-Newton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坦普爾一號彗星是一個微弱的X射線源。
C.認為是彗星彗發中的中子和太陽風攜帶的電離粒子之間發生電荷交換從而產生X射線的理論已經在過去對幾顆彗星進行觀測時得到驗證。
D.科學家在研究時,當通過數學方法把獲得的信息進行變換后,就可將彗星當作一個不運動的物體,接著還需要對宇宙背景射線產生的觀測影響進行數據處理。
提示:原文第二段只說是在“對彗星進行深度撞擊過程”觀察獲得,但并未說一定必須在這種情況下獲得,B項說得太絕對了,改變了原文判斷的性質。
答案:B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人。漢末入蜀,未見知待。時益州從事張裕善相,芝往從之,裕謂芝曰:“君年過七十,位至大,封侯。”芝聞巴西太守龐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劉備)定益州,芝為郫邱閣督。先主出至郫,與語,大奇之,擢為郫令,遷廣漢太守。所在清嚴有治績,入為尚書。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吳王孫權請和,先主累遣宋瑋、費祎等與相報答。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芝見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愿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蓋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杰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大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于蜀。蜀復令芝重往,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援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邪!”權與亮書曰:“……和合二國,唯有鄧芝。”芝為二十余年,賞罰明斷,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資仰于官,不茍素儉,然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余財。性剛簡,不飾意氣,不得士類之和。于時人少所敬貴,唯器異姜維云。
(節選自《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時益州從事張裕善相 善相:擅長輔佐。
B.擢為郫令,遷廣漢太守 遷:升官。
C.權果狐疑,不時見芝 不時:沒有及時。
D.于時人少所敬貴 貴:推崇。
提示:A項,“善相”,擅長相面。
答案:A
9.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鄧芝“性剛簡”的—組是
①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 ②大王蓋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杰也 ③蜀必順流見可而進④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 ⑤身之衣食資仰于官 ⑥于時人少所敬貴,唯器異姜維云
A.①② B.①⑥ C.②④ D.⑤⑥
提示:①句是說向諸葛亮直言進諫;②句是客套話;③④兩句是激烈的外交措辭;⑤句是表明清廉;⑥句是說處人率直。
答案:B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鄧芝年輕時能跟隨和依附明達之士,雖一直擔任很低微的職務,但是,他大器晚成,年過七十的時候,位至大,并且被封侯,深得朝野的好評。
B.鄧芝善于言辭,與劉備一番談話,深得賞識;后來,他受命出使東吳,在與孫權的交談中,能抓住問題要害,陳述吳蜀連和之利,打消了孫權的狐疑。
C.鄧芝為官清廉,妻子兒女不免受餓挨凍,為將賞罰分明,體恤士卒;但他由于性格剛正率直,與當時一般官僚的關系并不融洽。
D.作者把對鄧芝的為人、才干的肯定寓于客觀的描述中,重點突出了鄧芝的政治才能,而對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為人處事方面的特點只作了概括的說明。
提示:A項原文“君年過七十,位至大,封侯”僅是相命人張裕的說法。
答案:A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先主出至郫,與語,大奇之,擢為郫令,遷廣漢太守。
(2)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3)性剛簡,不飾意氣,不得士類之和。
答案:(1)先主(劉備)到郫地出巡,跟他交談,很驚異,提升他為郫地縣令,后升為廣漢太守。
(2)假如天下很穩定了,兩位君主共同治理,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嗎!
(3)(鄧芝)性情剛正率直,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與一般官僚關系不和。
12.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8分)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
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繞郡城。
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向往,又蘊涵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
(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示:可將兩詩中的“望”加以對照,從“望”字的位置、作用,“望”什么,為何“望”,怎樣“望”等內容去考慮,然后結合全詩內容,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答案: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鄉的思念,更表達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提示:兩詩都有“青山”,它成為詩人抒發感情的載體。可以先明確這個意象的基本內涵,然后想想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來體現這個意象,結合全詩內容來看這個意象所體現的詩人的情感。
參考答案: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直接抒發了奔迸而出的強烈感情。
13.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兩題。)(6分)
(1)君當作磐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磐石無轉移。
(2)對酒當歌,_______________?譬如朝露,_______________。
(3)越國以鄙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妾當作蒲葦 蒲葦紉如絲 (2)人生幾何 去日苦多 (3)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4)雖九死其猶未悔
五、(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多事芭蕉
張 瑞
中國的文人大多是喜歡梅竹蘭的,固然這些都是氣清晶瑩的東西,但用得濫了,反而匠氣,倒是芭蕉,逸氣里有著親切,家常里又帶點桀驁之感,反是更討人喜歡,有一點真率的東西在里面。
在畫里,芭蕉與梅蘭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與瓜瓜果果的東西頗為投緣。當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單是菜籃子里的瓜果,那是蘊涵著出塵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塵,也就越具有了禪意。我們看齊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濃墨地一勾一染,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簡單里的逸氣卻又不是人人可為的了。其實,芭蕉較之大白菜,仙氣本來更濃一些,這樣反倒不適合齊白石的筆墨了。齊白石的筆墨有點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東西,也是很士大夫氣的講究平和淡遠的東西,像個遺老似的。豐子愷是弘一大師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為懷、儒雅溫厚一類的人物。豐子愷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詩文書畫,但我真正喜歡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覺得詩倒仿佛天生是為畫而存在著的,是這樣一種渾然里漫溢著的禪意,沒有一絲一毫的刻意為之,較之佛性,更是空靈。這真是好,但仿佛,這樣的筆意,有點溫潤晶瑩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適合芭蕉的。倒是書法史上有個“以蕉代書”的人物,酣暢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種氣息。說的是那個“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龍蛇走”的瘋和尚懷素,于寺廟旁植蕉百畝,每每大醉之時,便于蕉葉上翻墨倒海,此時,山風嘯嘯,蕉葉滔滔,那些游走的線條,如天地間游走的精靈一般,自由灑脫,狂故不羈,嘯傲于塵世之上。
中國人的性情本多拘謹而內斂,能張揚的本就不多,張揚又能張揚出點味道的就更少。當然,魏晉人是頗為張揚的,但觀之總讓人覺得有做戲的成分,不夠透徹。透徹的也不是全無,像劉伶,可惜越看就越讓人覺得像無賴。率性的文人讓人觀之可喜,無賴文人只讓人聞之可憎。倒是那個瘋和尚懷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兒破,帽兒破,芒鞋走天涯,像極了武俠里的異人,舞墨如潑,洋洋灑灑,又有著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種韻味。
不過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畫里,往往只有做陪襯的份兒,它們常常是要與櫻桃、枇杷這些明艷的水果為伍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要的是紅綠參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則一定要染出色來,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濃或淡的背景。
有次讀到一則小文,是講董橋的,題目是“紅了董橋,綠了芭蕉”,觀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瓏可愛。董橋的文字,本就像精靈古怪又通身靈慧,本是像極了櫻桃。董橋身上的那現代士大夫氣,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著,才算出味。
當然也有故作風雅的人物,用芭蕉來嬉戲,小情小調的,雖也綺麗,但到底脫不了小家子氣。比如清代那個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題了詩,與她的夫君玩笑。“是誰多事種芭蕉,朝也瀟瀟、暮也瀟瀟。是君心事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題詩,歷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創,秋芙做了,只因為她是那種裊娜的人物,病懨懨地歪在床角,氣若游絲的樣子,但更多的還是紫陌深處的那種沉沉的沒落味道,過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愛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她本來就是心高氣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給弄得那么陰氣沉沉。她的愛蕉,倒還是早年的口味——個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讓歲月的塵掩了再掩,也還是要不時地露出來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內那樣的幾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覺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氣的植物,也難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歡著。
(選自《散文》2004年第6期)
14.作者說,芭蕉“不適合齊白石的筆墨”,豐子愷漫溢禪意的畫筆“也不適合芭蕉”。其原因是什么?(6分)
提示:由文中所提齊白石的與豐子愷的風格可知答案。
參考答案:齊白石的筆墨講究平和淡遠,不能體現芭蕉很濃的仙氣;豐子愷的筆意溫潤晶瑩有余,缺少芭蕉的率性狂放。
15.第三段中說瘋和尚懷素“破衣袈裟……才正是芭蕉的那種韻味”。請說說你對“芭蕉的那種韻味”的理解。(4分)
提示:由“舞墨如潑,洋洋灑灑,又有著方外之人的狂傲”可篩選分析出答案。
參考答案:逸氣、狂放、率性。
16.作者通過聯想、比較,寫了不少與芭蕉有關聯的內容。請結合全文,談談作者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為題。(8分)
答案:借用秋芙的詩句,說明芭蕉具有多方面的特點,有逸氣但親切,很家常但狂放,很直率又甘于做陪襯,給人以不同角度的啟發思考。
17.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
A.本文開篇以梅竹蘭與芭蕉作比較,接著用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與芭蕉作類比,繼而又以芭蕉比照幾種人,其目的就是托物言志,表達對芭蕉品質的贊美。
B.“山風嘯嘯,蕉葉滔滔,那些游走的線條,如天地間游走的精靈一般,自由灑脫,狂放不羈,嘯傲于塵世之上。”這里的比喻、擬人,生動而形象地突出了芭蕉的逸氣。
C.第四、五兩段都是寫芭蕉只能做陪襯,這與芭蕉桀騖狂放的性格形成極大的反差,在這鮮明的對比中,告訴人們,千萬不要像芭蕉那樣:心比天高,命如紙薄。
D.文章最后一段分別引用秋芙、李清照的詩詞句子,有力說明文如其人。秋芙不配在蕉葉上題詩,李清照的“應是綠肥紅瘦”,直接表達了她對芭蕉的喜愛。
E.文章以說芭蕉討人喜歡是因為它有真率的特點開篇,以稱贊李清照“切切地喜歡著”芭蕉是因為她“本來就是心高氣傲的率性人物”結束,可謂首尾呼應。
提示:B項引用的句子主要突出的是芭蕉的狂放與率性。C項對比作用概括有誤,作者是從另一角度來看芭蕉的。D項中“應是綠肥紅瘦”是對海棠而言的,這里是借用,而非“直接表達”;“秋芙不配在蕉葉上題詩”也不恰當。
答案:AE
六、(15分)
18.讀下面的材料,請根據材料續寫完整這段文字。(13字以內。)(4分)
學術界一般認為,佛教是在東漢早期傳入中國的。東漢明帝時,印度人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佛經到洛陽。自此,“白馬馱經”成了佛教傳入中國的佐證。
著名楚文化研究專家、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正明向記者披露,湖北江陵戰國時期天星觀二號墓出土的“妙音鳥”是一個半人半鳥的造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只“妙音鳥”的兩個手掌是合在一起的,是佛教表示敬意的特有儀式。中國在佛教沒有流行以前,是沒有合掌這種致敬的。“蓮花豆”也很特別,它呈圓形,口沿外是一圈蓮花瓣,是仿照佛陀造塑像的蓮座造成的。蓮瓣造型與真實的蓮花大同小異,而在同時期的楚國乃至周代的其他諸侯的遺物上所能見到的花卉造型一律變形,以致品種難辨。另外,“蓮花豆”與佛陀造像的蓮座相比,花蕾、花瓣的形狀和數目均一樣。
張正明據此斷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題考查提取關鍵詞進行句子壓縮的能力。注意篩選信息,如對象、事件等。
參考答案:佛教傳入中國應在戰國時期。
19.根據上下文文意和標點,在句中橫線上填寫恰當的語句。(5分)
思考,是_______________的鑰匙;思考,是穿破未知障礙的_______________;思考,_______________。一個人如果不思考,就不可能啟迪智慧,_______________,獲得成功。
提示:根據分號推知前三個分句是并列關系,句式應該一致。因此,根據“穿破未知障礙”可推求“鑰匙”的定語,“打開智慧大門”。根據“鑰匙”得知前三個分句都是比喻,因此第二個分句可填喻詞“利箭”。第三個分句應造一個緊扣本體“思考”的比喻句:“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橋梁。”最后一處應填寫與“啟迪智慧”“獲得成功”結構一致,且表示處于這兩個階段中間的一個階段的短語,因此可用“求索真知”。
參考答案:打開智慧大門 利箭 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橋梁 求索真知
20.運用聯想、想象,豐富下面的語句,其中要有一個比喻句或擬人句;只要保留原詞語的電(閃)、雷、雨(水)即可。(6分)
原句:悶熱的夜,令人窒息。忽然,電閃,雷鳴,雨水如注。
提示:應突出描寫天氣悶熱的特點及下雨時的情景。
參考答案:悶熱而又潮濕的夏季夜晚,令人呼吸都感到困難。大雨就要來了!突然,一道閃電,撕裂長空;一聲雷鳴,像隆隆戰鼓從天幕中傳來。霎時,狂風大作,暴雨傾盆。
七、(60分)
21.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自然美、人格美、缺憾美……而我們感受美的過程和啟示,各有不同。對此,或許你有難忘的經歷,或許你有真切的感受,或許你有獨特的認識。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以“美的體驗”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
要求: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⑤題目自擬;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襲。
寫作提示:“美的體驗”是一個偏正短語。寫作文時要注意著重寫出“體驗”,“美”只不過是限制了寫的范圍而已。就本題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1)從自然、生活中常見的細微的事物寫起,體驗其中的情感之美。如一朵野花,孤寂在懸崖邊默默綻放,在平常的視野中領悟到了一種淡泊之美;一棵小草,從巖縫間長出,彎曲、纖細、弱小,但不屈服,從中感受到一種頑強生命力的堅毅之美等。(2)從短暫與永恒中體會哲理之美。如曇花一現,流星一閃,彩虹稍縱即逝……它們雖然短暫,但留下了永恒之美,從而揭示了即使是短暫的人生,也可以綻放永恒的美麗的哲理。(3)從缺憾美入手,寫出自己對人生的獨特感受。人生總會有缺憾,沒有缺憾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如假使沒有蘇軾被貶黃州的缺憾,哪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壯美;沒有柳永“奉旨填詞”的缺憾,哪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美;沒有維納斯“失去雙臂”的缺憾,哪有引人遐想的神秘美等。
美是無限的且又無處不在的。一片綠葉、一抹夕陽、一對飛鴻、一雙明眸、一杯香茗、一段音樂、一張照片、一篇詩文等都能給我們帶來美的啟迪與感悟。
看過“高一語文必修二模塊試卷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