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寫作方法
語文試卷上,作文分值占語文總分值的半壁江山。從試卷閱卷分析來看,考生把作文寫成議論文體得到的分數往往高于其他文體。但是,學生的寫作水平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卻不容樂觀。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 針對目前高中生議論文水平普遍不佳的現狀,以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高中議論文寫作方法,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高中議論文寫作方法一、引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古今往來歷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為捍衛祖國的尊嚴,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鞠躬盡瘁,舍生忘死。
愛國志士永垂青史,受人景仰,賣國奸賊遺臭萬年,遭盡世人唾罵。歷史公正的裁決,早已昭昭在世!
高中議論文寫作方法二、事實論據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
楊靖宇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年底回確山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4月領導確山農民暴動,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組織確山劉店秋收起義,任當地農民革命軍總指揮。失敗后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秘密工作。曾三次被捕入獄,堅貞不屈。1929年春到東北,化名張貫一,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在撫順又兩次入獄,備受日本警察署的嚴刑拷打,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和從事的活動。“九一八”事變后經組織營救出獄,歷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書記、滿洲軍 委代理書記。1932年11月派往南滿,到吉林磐石一帶視察。
議論文展開議論是以說服讀者為目的的。它無論對什么問題、什么事物展開議論,無論在議論中表達什么見解,提出什么主張,講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駁他人的什么觀點,都是為了達到說服讀者,令讀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說,說明文的基本特點是它的解說性,要把說明的對象是“什么”向讀者解說清楚,那么,議論文的基本特點則是它的說服性,從思維類型上來說,要回答出“為什么”,要講出道理來說服讀者。葉圣陶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而議論文卻以‘說服他人’為成功。”(《文章例話》)這正說明了議論文的基本特點。
高中議論文寫作方法三、巧妙運用雙關修辭手法
運用雙關、暗示的方法,把含意隱藏在語句中。含蓄句多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含蓄地表達內容。對這類語句,不僅要理解它的表層含意,更重要的是理解它隱含的信息,并用明白的語言解釋出來。
高中議論文寫作方法四、學會分解分論點。
①并列法。即對中心論點進行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以顯示思維的全面性。
如《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分解為這三個分論點: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意志;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
?、趯舆M法。即對事理作縱深剖析,以顯示思維的深刻性。
如《在困難面前》可以分解成這樣的幾個分論點:①要承認困難,因為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要不怕困難,因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這三個分論點就呈遞進關系。
?、蹖φ辗?。即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以顯示思維的鮮明性。
如《學貴多問》可以分解成這兩個分論點: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于釋疑;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
高中議論文寫作方法五、把好“例證”關。
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同學們在寫議論文時,無論是要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還是要證明論敵的觀點荒謬,都必須考慮讓事實說話。如果我們提出一個論點之后,能夠舉出大量生動、確切、典型的事例,說明在生活中事實確實如此,那么我們就能讓論點處于無可辯駁的“山頭”地位,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種議論文中常用的方法,被稱為“例證法”。
要想通過例證法來達到好的效果,要注意如下五個方面:
(一)選擇例證必須與論點相吻合。
寫議論文選擇事實作為論據時,要注意所選例證的意義一定要與論點全部吻合,即使與其中某一點是吻合的也不能作為例證。在這一點上,例證不允許存在絲毫偏差。如要證明“科學無國界”這一論點,如果舉出居里夫人常年累月呆在實驗室里做實驗這樣的例子,就屬于偏了論點的內涵,如果能在此基礎上加上居里夫人把諾貝爾獎金捐獻作為某專項基金為全人類科學事業作貢獻,這就比較準確了。
選做論據的事例與論點之間,還必須有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如果純粹屬于偶然或者是主觀臆斷的結論,“以偶然當必然”,這就會削弱例證的表達效果。
選做論據的事例必須能夠準確地、恰到好處地證明論點,不能牽強附會、貌合神離,更不能張冠李戴。
(二)選擇確切、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
所謂確切,就是例子本身必須確鑿無誤,不能把是牛頓的例子說成是愛因斯坦的。不能虛構編造,不能擅自編造例子來加以證明。不能含糊其詞,把某位眾所周知的人寫成另一位。如果牽涉到數字,還必須準確,有些同學認為數字準確是說明文的基本要求,實際上,數字準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例證的可靠性,數字都不能做到準確,誰還會相信論據的正確性呢?在這一點上,許多同學不注意,結果卻“因數害論”,是很可惜的。
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變換著角度使用,把它們當作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者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系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如我們熟知的“愚公移山”故事,如果來個反其意而責之不能運用頭腦只知用力,就富有新意了。
(三)在列舉較多事例時,既要注意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又要注意變換角度,避免“單一羅列”。
例證要排列順序,不能雜亂無章。在具體運用例證時,可以按照時間的發展、材料的不同性質作為順序排列。如果認為只要把材料擺出來就算完事,那樣就會給人以思路混亂、條理不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