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期末試題及答案(2)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24分)
踏 歌 聲 張 煒
①有一首輕快的古詩讓人難以忘懷,那就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小詩明白如話,卻絕非單薄淺直的游戲作。詩人乘舟馬上就要離開桃花潭了,忽然聽到岸上傳來了“踏歌聲”。這聲音不僅讓李白,也讓一代代讀者為之回眸,想看看歌聲響起處的那個汪倫的樣子。什么才是“踏歌聲”,讀者多有解釋,有人甚至認為這是當年民間流行的那種“踏歌舞”,有其相對固定的舞姿和表演程式。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拘泥于一個詞語的考證,倒是簡單些更為近乎詩情辭意,即那個可愛天真的汪倫踏著節拍唱著歌送行來了。
②不知這位古人汪倫的年齡,只知他以好酒款待詩人,兩人結下了淳樸的友誼。李白的性情已經從他諸多的詩文中泄露無遺,他是那么浪漫天真,喜歡結交一些異人,心比天高,豪放不羈。而這位汪倫大概也差不了多少,發現朋友已走,竟然唱著歌趕來,一個人在岸上啊啊唱起。這一幕不像實際生活,倒像是今天戲曲中的一個場景。但這又是真實的再現,不可能是李白的虛構。李白記下的是他們分手時的回眸一望,所見所聞也就是一個大男子的踏之歌之。爛漫的情致,令今天的人心向往之。
③古人的純潔質樸以及率性可愛,幾乎總是這樣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怎么也無法遮掩。即便是以詩與思被后世稱仙論圣的李白和孔子也不例外。孔子曾問弟子,什么才是最高的理想。記載中四個弟子各有一番不同的回答,其中的三個弟子都從不同的方面闡述了頗大的抱負,唯有一個叫曾點的弟子,他回答得好像有所怪異和不同,似乎有點出人意料。這個曾點竟然說他只希望在天暖和起來的時候,邀約幾位好友,再帶上六七個小孩子,到沂河里洗澡,然后再登上高處吹吹風,一路唱著小曲回家轉。這位曾點回答老師如此重要的提問,不僅沒有一絲豪志表達出來,而且盡是玩的心思;玩倒也罷了,還玩得別出心裁,既要有好友相伴,又要帶上一群小孩子,還要登高唱唱小曲之類。這真是孩子氣太重,不像有出息的圣人弟子。誰知孔子聽了這四個人的明志之言,直接就表態說:曾點的理想和我一樣啊!
④這兒的孔子多少有點像那個“踏歌聲”的汪倫。但他們的身份有多么不同啊,一個是周游列國的夫子,一個卻是村夫。兩人相同的唯有真與趣,有那種不可泯滅的自然之態。這種學問的至深與情趣的至純,二者竟然結合在一起,這種境界才叫高呢,只可惜愈是到了現代愈是難以一遇了。仿佛像模像樣的人都要莊重起來,把自己的角色一演到底,稍稍離開不茍言笑的呆板也就完了。全是這樣的角色,全要適應著這樣的舞臺,那么天地大戲場也就變得虛偽冷酷了,人與人之間開始喪盡了溫情趣味,弄到最后,一個人連正常咀嚼和回味的能力都沒有了。
⑤現代人的壽命長于古代,可是從許多方面看,從心上看,現代人蒼老的速度卻又遠遠超過古人。古人即便到了年老尚能保持一顆充盈鮮活的童心,而現代人一入廟堂或商市就變得不可觀了,他們看上去不是機械木訥,就是老謀深算,吐出口來的每一句話都遠離性情,而且還要學得千人一腔。這種極度的畸型卻又被視為最正常的狀態,真是可怕之極。
⑥根據記載,孔子在七十三歲的那一年故去。他于逝世前做了一個夢,醒來依據夢境做了一個判斷,知道自己要死了。這是迷信也罷,巧合也罷,反正一切真的如他所料,一代圣人如期告別了人間。有意思的是孔子給人莊嚴神圣的宗師感覺,自己卻風趣了一輩子,連最后的告別都充滿了這個色彩。他曾對弟子敘說了那個死亡的預言,并且在夢后一個人唱了起來,唱的是:“泰山將要崩塌了,梁木將要毀壞了,哲人將要凋謝了。”他的弟子當時正從外地趕來,還沒見人,只聽了這歌就知道事情壞了,老師的身體將有大問題。
⑦孔子一生是謙謙君子,可他在最后的歌聲里還是透露出自己是一位“哲人”。他在告別人世的關鍵時刻,竟沒有守住自身的秘密,童言無忌般地將自己的謝世與泰山崩梁木毀的大事連在一起,做出了最嚴重的比喻。
⑧其實孔子以及許多類似的古代圣哲,一生奔波的都是質樸的事業,是求真求實的工作。也正因為這樣的質樸無華,反而要被物欲化的世界給深深地誤解。他們的一生都像是在率真地“踏歌聲”,他們的一生都是熱情好客、孩童般純稚的人,可以說一直都屬于汪倫一族。
(選自張煒散文集《芳心似火》,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有刪改。)
19. 作者以“踏歌聲”為題,有什么用意?(4分)
答:。
20.第④段作者說“一個人連正常咀嚼和回味的能力都沒有了”,結合全文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個人”指的是哪一類人?“咀嚼和回味”的對象又是什么?(6分)
答:
21. 文章使用了多重對比,請概括歸納。(6分)
答:。
22.北京大學教授李零這樣評價孔子——“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先秦諸子散文閱讀》,結合所學的《〈孟子〉選讀》的文章,仿照李零的筆法,以150左右的文字勾畫出你心中的一個立體的孟子形象。(8分)
答:
六.(4分)
23.補寫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4分)
(1) 子曰:“歲寒, 。”
(2)子曰:“ ,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 ,有禮者敬人。
(4) 子曰:“ ,非道弘人。”
七.名著閱讀。(4分)
24.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當下領命草檄,援筆立就。其文曰:
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丐乞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好亂樂禍。
檄文傳至許郡,時曹操方患頭風,臥病在床。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顧謂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
……操方欲起行,只見刀斧手擁一人至,操謂之曰:“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1)節選的文字出自中國古典小說名著《 》,寫作討伐曹操檄文的人是 。(2分)
(2)根據小說的情節,概述寫作討伐曹操檄文的作者的結局。(不超過40字)(2分)
答:
八.作文(60分)
25.閱讀《莊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辯”及相關評論,以“讀濠梁之辯有感”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讀后感。
(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注】濠梁:濠水上的橋。)
(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辯論魚樂一節,寫出了莊子觀賞事物的藝術心態與惠子分析事物的認知心態。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三)在這個著名的論辯中,惠子是邏輯的勝利者,莊子卻是美學的勝利者。 ——李澤厚《華夏美學》
高二語文期末試題參考答案
1.選A。 B項“穴”讀第二聲,C項“潛”讀第二聲,D項“挫”讀第四聲。
2.選C項。A項“安分守己”,B項“如鯁在喉”,D項“惻隱”。
3、選B,“(蕭綱《折楊柳》)”應置于下引號之外,是句外括號。注意D項的句子,其標點運用是正確的。D項的材料來源于教材必修5第86頁,人教社編輯給“面對面”加了書名號,這是錯誤的,對學生有誤導,特摘引過來作為命題材料,提醒學生注意。
4選D,應使用“眾望所歸”或“不負眾望”。
5.選A,申不害與慎到顛倒了。
6.選A。B項“知”通“智”,“規”同“窺”;C項“兌”同“悅”;D項“郤”通“隙”。
7.選C,“也”為表句中語氣停頓之詞,應斷為“丘也/嘗/使于楚矣”。
8.選A。“焉”訓為“于之”,為兼詞。
9.選A。“只見他對人表現得很謙和而已”翻譯有誤,“和”應譯為“應和”“附和”。
10.選B。“獄”應解為“訴訟案件”。
11.選B,均為句中語氣停頓助詞。 A項,分別表轉折與修飾;C項,一為句尾語氣詞,一為動詞(可譯為“參與”,有的選本也訓為“同”);D項,一為疑問詞,一為兼詞。
12.選C。具臣:備位充數、不稱職守之臣。這段話見于《論語?先進》。原文作“季子然問”,且兼及仲由、冉求二人。他們是季氏的家臣,可是對季氏的許多僭越行為及其他孔子認為不合禮義的言行,都不加以勸止,所以孔子說了這句語帶雙敲的話,既批評了他的學生,也流露了對季氏的不滿。《先進》篇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13.子路說:“我吃著人家孔悝的飯就不能躲避與孔悝相牽連的災難。”子羔(見勸說無效)終于離去了。(3分)
14.仲由的(學問)吧,好像登上了正廳,可是還沒能進入內室呢。(3分)
15.穿著用亂麻作絮的破舊袍子和穿著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羞恥的,恐怕只有仲由吧!(4分)
16.《論語》中的子路與《水滸》中李逵一樣,個性鮮明,且有不同的性格側面,形象十分豐滿。子路剛直,好武尚俠,天真爛漫,毫無城府。衛國內亂,他得知孔悝犯上作亂,認為自己應該盡輔臣之責,必須去制止這場內亂,他的慷慨赴難,體現了俠勇與忠義。他與敵人博斗,為了護持“禮儀”,為不失風度,竟在命懸一線的時刻,仍停下來整理帽帶,結果被對手殺死,這又表現了他的“尚禮”。而李逵也正是這樣的一個質樸、剛直且具俠肝義膽的人。(5分,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只要圍繞“個性化人物形象塑造”的切入點援引材料言之成理即可。不過,一定要援引材料,做到持論有據。子路他是一座隨時可能都會爆發的火山,是一柄隨時都可能出鞘的閃著寒光的寶劍,也是一座不設防的城池。他無一絲小人之心,也無一絲虛偽之氣。《史記》中子路的形象被司馬遷塑造得很成功。)
參考譯文:
(一)魯哀公向孔子問道:“衛國有個面貌十分丑陋的人,名叫哀駘它。男人跟他相處,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離去。女人見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請求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駘它先生的妾,’這樣的人已經十多個了而且還在增多。從不曾聽說哀駘它倡導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別人罷了。他沒有居于統治者的地位而拯救他人于臨近敗亡的境地,他沒有聚斂大量的財物而使他人吃飽肚子。他面貌丑陋使天下人吃驚,又總是附和他人而從沒首倡什么,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過接觸過他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樂于親近他。這樣的人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我把他召來看了看,果真相貌丑陋足以驚駭天下人。跟我相處不到一個月,我便對他的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時間,我就十分信任他。國家沒有主持政務的官員,我便把國事委托給他。他神情淡漠地回答,漫不經心又好像在加以推辭。我深感羞愧,終于把國事交給了他。沒過多久,他就離開我走掉了,我內心憂慮像丟失了什么,好像整個國家沒有誰可以跟我一道共歡樂似的。這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呢?”
孔子說:“我孔丘曾出使到楚國,正巧看見一群小豬在吮吸剛死去的母豬的乳汁,不一會又驚惶地丟棄母豬逃跑了。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同類已經死去,母豬不能像先前活著時那樣哺育它們。小豬愛它們的母親,不是愛它的形體,而是愛支配那個形體的精神。戰死沙場的人,他們埋葬時無須用棺木上的飾物來送葬,砍掉了腳的人對于原來穿過的鞋子,沒有理由再去愛惜它,這都是因為失去了根本。做天子的御女,不剪指甲不穿耳眼;婚娶之人只在宮外辦事,不會再到宮中服役。為保全形體尚且能夠做到這一點,何況德性完美而高尚的人呢?如今哀駘它他不說話也能取信于人,沒有功績也能贏得親近,讓人樂意授給他國事,還唯恐他不接受,這一定是才智完備而德不外露的人。”
魯哀公問:“什么叫做才智完備呢?”孔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能與不肖、詆毀與稱譽,饑、渴、寒、暑,這些都是事物的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運行;日夜更替于我們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卻不能窺見它們的起始。因此它們都不足以攪亂本性的諧和,也不足以侵擾人們的心靈。要使心靈平和安適,通暢而不失怡悅,要使心境日夜不間斷地跟隨萬物融會在春天般的生氣里,這樣便會接觸外物而萌生順應四時的感情。這就叫做才智完備。”魯哀公又問:“什么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說:“均平是水留止時的最佳狀態。它可以作為取而效法的準繩,內心里充滿蘊含而外表毫無所動。所謂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順和的最高修養。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離開他了。”
有一天魯哀公把孔子這番話告訴閔子,說:“起初我認為坐朝當政統治天下,掌握國家的綱紀而憂心人民的死活,便自以為是最通達的了,如今我聽到至人的名言,真憂慮沒有實在的政績,輕率作踐自身而使國家危亡。我跟孔子不是君臣關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
(二)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性情質樸,喜歡逞勇斗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冒犯欺凌過孔子。孔子設施禮教,逐漸誘導子路,后來,子路改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子路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自己先給百姓作出榜樣,并慰勞關心百姓。”子路請求進一步講講。孔子說:“永遠不要懈怠。”
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武嗎?”孔子說:“君子最崇尚的是義,義是至高無上的。君子如果只好勇武卻不崇尚義,就會叛逆作亂。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偷盜搶劫。”
子路要聽到什么道理,沒有馬上行動,只怕又聽到別的道理。(本句的另一譯法:子路聽到一件事,還沒能去做,就唯恐又聽到另一件事。——天津古籍出版社版。)
孔子說:“只聽單方面言辭就可以決斷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過我之所用,就不適用了。”“像仲由這種性情,不會得到善終。”“穿著用亂麻作絮的破舊袍子和穿著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學問吧,好像登上了正廳,可是還沒能進入內室呢。”
季康子問道:“仲由稱得上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說:“子路可以說是輔佐大臣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孔子說:“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可是,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親近;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上司了。”
當初,衛靈公有位寵姬叫作南子。靈公的太子蕢聵曾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于是衛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進入衛國國都。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是衛莊公。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與子路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子路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災難。”子羔終于離去了。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臺上。子路說:“大王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蕢聵不聽從他的勸說。于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壺黡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系帽的帶子。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于是結好帽帶而被殺死。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要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子路的死訊。所以孔子說:“自從我有了仲由,惡言惡語的話再也聽不到了。”
17.(1)情感:思鄉;(1分)歸隱。(1分)(2)休說鱸魚堪膾(1分)
18.(4分)頷聯先描寫了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寥落的幾點殘星,成群南歸的大雁掠過天空,渲染出了凄清的氛圍。然后再描繪出了一幅尋聲所見的“人倚高樓吹橫笛”的畫面,烘托出了令詩人黯然神傷的情感,含蓄地表達了思歸的情感。兩句詩,全是景語,卻又字字皆情語。
命題思路:近兩年江西卷特別注重課本學習與能力遷移,2008年以楊萬里的《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三)來考“虛實相生”,這一命題點即來源于課本。2009年考司空曙的詩歌,這首詩也出現在課文《說“木葉”》中。趙嘏的詩句《江樓感舊》出現于錢鐘書先生的《談中國詩》,此次期末卷的命題人雖然沒有直接選趙嘏的《江樓感舊》,而選趙嘏的《長安秋望》來命題,其命題意圖也是為了提醒平時教學要注重立足課本,注重能力遷移。讓學生填寫辛詩的名句,固然是為了提醒同學注重積累,同是還意在希望同學將書讀活,而不是讀死。如讀到趙嘏的“鱸魚正美不歸去”,就能立即聯想到課文中有這一典故。其實明白了這個典故的意思,整首詩的情感也就基本上把握了。
19. “踏歌聲”是全文的線索;“踏歌聲”也是一個象征意象,象征著一種人生應有的生命與生存狀態,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相關。(4分)
20.(共6分) 指的是被權勢與物欲所束縛,泯滅了本真的性情,因而變得虛偽冷酷的現代人。(2分)“咀嚼和回味”的對象:由第一段作者暗諷今天的人將“踏歌聲”理解為程式化的歌舞,可見“咀嚼和回味”的對象是指古人的純潔質樸與率性可愛的自然流露;由第四段“人與人之間開始喪盡了溫情趣味”,可見對象還指現實生活中的能體現出自然質樸真性情的人、情、事。(4分)
21、(1)李白、汪倫之間純潔質樸以及率性可愛的情感自然流露與孔子自然性情的流露的對比。(2)孔子一生的謙謹與生命的彌留之際用歌聲表露自己是一位哲人的對比。(3)物欲化了的現代人與古代圣哲對待生命與生活態度的對比。(各2分)
22.(8分)這是一道主觀題,評分時,要看學生是否多側面地勾畫出了一個立體的孟子的形象,要看其語言的表現力,要看學生對孟子及其思想理解的深度。
23.(每空1分,共4分(1)然后知松柏之凋后也。(如寫“彫”也對。)(2)不憤不啟
(3)仁者愛人(4)人能弘道
24.(1)三國演義,陳琳。(2分)(2)曹操出于對陳琳的才華的憐惜,不但赦免了陳琳的死罪,還任命陳琳為身邊的文臣。(2分,說明:這道題主要是考查學生是否讀了《三國演義》,這是《三國演義》中重要的情節,也是很能體現曹操性格的一個情節。如果上一題沒能答出“陳琳”,這一小題則直接判零分。小說原文: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
八.作文(60分)
命題意圖:
1. 文體意識要強化。這是近年江西省高考命題的大趨勢。
2. 這道題的區分度可能會很大,一些學生學習《先秦諸子散文選讀》只停留在了解大意,對諸子作品的深層意蘊從未思考,這是一種淺閱讀。這樣的學生很可能面對這道題會覺得無從下筆,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
3. 濠梁之辯的材料只是一個思考的觸發點,學生不能就濠梁之辯繞圈子,必須要有自己的“感悟”,這也是讀后感這種文體的寫作重心所在。
4. 援引李澤厚與陳鼓應的評述,目的是為了降低難度,給學生提供一個生發感想的“觸點”,學生如果在閱讀“濠梁之辯”的材料之后,能寫出不同于李、陳二位的屬于自己的有見地的感想,當然更應肯定。不過,這種感想一定要從材料中引出,不能無中生有。
參考立意角度:
1. 獅虎的對手只能是犀象,而不可能是狐鼠。同樣,思辯需要同量等級的對手,有了偉大的黑格爾、費爾巴哈,才有偉大的馬克思。
2. 古往今來,勢均力敵的對手有的相互傾慕,如巴爾扎克之于斯坦達爾、雨果之于巴爾扎克;有相互譏刺而實質重視的,如朱熹之于陸九淵;有因妒忌惱恨而致殘害者,如李斯之于韓非子。
3. 惠子重邏輯推理,體現了一種理性的思維,這是我們東方文明所欠缺的,中國在科學精神方面較西方文明遜色,缺失嚴謹的邏輯思維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在我們的文明史上,莊子的哲學思想、對待人生的態度往往受人推崇,而惠子卻往往成為偏執的代名詞而遭譏諷,甚至連自己的著作都沒有傳世,只能活在《莊子》等著作之中,原因何在?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4. 莊子重審美,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于是有了后代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就如是”“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的感慨,中國山水畫、田園詩的興盛與此也不無關系。
5. 莊子所代表的道家觀照萬物的心態,是以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自然的心態。在莊子看來,人沒有理由把自己的欲念計較之心,投射到自然上去,人應該放棄自我本位,化入自然,像自然一樣生活,一樣存在,因而莊子才會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了魚的快樂,“濠梁之上”就是立足于自然的立場,也正因為如此,莊子才會有“夢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