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上冊期末模擬考試題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有關高二上冊的語文期末復習測試題,歡迎大家參閱!
高二語文上冊期末模擬考試題
一、閱讀下文,完成題目(11分)。
邊塞與邊塞詩
①邊塞詩的興盛在唐代,那時候,邊塞的概念是具體的基本上是隴右。隴右自古為羌戎之地、華夏邊陲,是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歷經(jīng)漢唐王朝的大力開發(fā)和“絲綢之路”的暢通,這里便成了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躍的地區(qū)。廣義的隴右,東起陜西甘肅的界山隴山,西達沙州(今甘肅敦煌);狹義的隴右則具體為甘肅黃河以東、青海青海湖以東至隴山。在古代,軍事家們有一個共識:欲保關中,先固隴右;欲保隴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隴右,一直是歷代中原王朝軍事防御的核心區(qū)域,在唐初,突厥軍隊曾經(jīng)逼近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甚至差點迫使大唐帝國遷都。此時的突厥汗國,已控制了東至遼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qū)。中原內(nèi)地自然早成了他們覬覦的對象。因而那時邊塞逐步收縮于隴右的狹義概念上。邊塞的戰(zhàn)事,使眾多的詩人們豪情滿懷或者悲苦結(jié)腸,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邊塞詩篇章。
②追溯歷史,西漢與匈奴南北對峙,互相抗衡,漢朝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傾盡國力,修筑了扼守邊防的長城,當時稱為邊塞,簡稱塞,或稱障塞。沿邊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駐軍防戍的軍事建筑。一段時期,這樣的地區(qū)成為典型的邊塞。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的國力逐漸殷實。突厥的騷擾逐漸平息,就在高昌設立了駐守西域的最高統(tǒng)治機構(gòu)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直至碎葉河以南地區(qū)。在那個鼎盛的時期,邊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陽關和玉門關以西的地方,不少的優(yōu)秀詩作已經(jīng)涉及到了x疆的廣大地區(qū)。《漢書》《后漢書》《魏書》《北史》《隋書》直到《明史》都為邊塞立傳。唐代邊戰(zhàn)頻繁的地區(qū),主要在三邊西北、朔方、東北。一部《全唐詩》中,邊塞詩約2000首,而其中1500首與西北邊塞有關。
③到唐代,由于中國歷史舞臺上活躍著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鶻、南詔等幾大政權(quán),他們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擴充各自的勢力范圍,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邊地修筑城堡,以增強邊地的防御能力。因為邊防的戰(zhàn)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這是軍事防衛(wèi)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的行政核心區(qū)逐漸發(fā)展為城市,城市的經(jīng)濟文化輻射力又影響和促進了整個邊防線上的生產(chǎn)發(fā)展和商貿(mào)往來。這些,在邊塞詩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然而,隨著戰(zhàn)爭的發(fā)生,城堡遭遇了強大的破壞力,民不聊生,生靈涂炭。格調(diào)高挑的邊塞詩也開始黯然神傷。
④邊塞畢竟是邊塞,其地理上的偏遠,文化上的邊緣,物質(zhì)上的單調(diào),環(huán)境上的嚴酷,也是錘煉邊塞詩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沒有邊塞的艱苦和遙遠,就沒有邊塞詩的磅礴氣勢和苦難鋒刃。在邊塞詩中旅行,邊塞的風,邊塞的沙塵,邊塞的壯麗與遼闊,邊塞的風俗與美味,會磨礪我們的風骨,會滋生我們的豪情。放達的人生,盡在邊塞詩中。
(節(jié)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第2期 )
1.第②段中出現(xiàn)的《漢書》《后漢書》的作者是 和 。(2分)
2. 唐代邊塞詩涉及的內(nèi)容有(3分)
(1)
(2)
(3)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2分)
A.邊塞就是隴右。廣義的隴右,東起陜西甘肅的界山隴山,西達沙州。
B.盛唐時期不少的優(yōu)秀邊塞詩作涉及到了x疆的廣大地區(qū),是由于這一時期唐朝國力逐漸殷實,邊塞的范圍指向陽關和玉門關以西。
C.唐朝政府大力在邊地修筑城堡,增強邊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鶻、南詔等幾大政權(quán)加大了對唐朝的侵擾力度。
D.唐初,突厥汗國覬覦中原內(nèi)地,那時的邊塞一直是指甘肅黃河以東、青海青海湖以東至隴山一帶地區(qū)。
4.以高中教材中的一首邊塞詩為例,印證文末劃線句的觀點(要有相關的分析闡釋)(4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題目(13分)。
古典之殤(節(jié)選)
①每個詞語本身,無不包藏著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態(tài)、歷史、生物學信息。那“蒹葭”、“漣漪”、“鹿鳴”、“雎鳩”、“鶴唳”、“猿聲”、“虎嘯”、“鶯啼”、“青山”、“白水”……不僅代表一種草本或動物,更指向一種生態(tài)文化、一種自然的繁茂和物種的豐盛,包含豐富的美學含量和社會學信息。她讓今人在欣賞一部美好的自然經(jīng)典的同時,更對我們今天的生態(tài)有一種對比、檢驗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古典文學給我們樹起了一座紀念碑。她是豐碑,但更是殤碑!一座刻有滅絕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師們在沉醉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當兒,有沒有升起過一絲隱隱傷感和悲情?有沒有把一份疼痛悄悄傳遞給臺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這粒“痛”種進孩子們的心里,那我要替我們的教育和家長感到慶幸,要為這位老師鼓掌——感謝他為孩子接種了一支珍貴的精神“疫苗”!因為在未來,這粒小小的“痛”或許會生出郁郁蔥蔥的“良知”來……如果老師尚做不到這一點,如果那“憂郁”和“哀怨”率先閃現(xiàn)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師也應立即醒悟,并親切地鼓勵這“憂郁”(千萬不要施加“消極”“脆弱”之類的粗暴評語)。要知道,這“憂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種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價值判斷!
③我相信,攜帶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當面對一片將被砍伐的森林、一條將被推土機鏟平的古街時,當人們被囚禁在鋼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視明亮的星辰時,當人們被莫名的工業(yè)塵埃所吞噬時,至少一絲心痛和遲疑總是有的吧!這就有救了,最終阻止無知與粗魯?shù)模蛟S正是那一絲遲疑和心痛——而它的源頭,或許正是當年的那一節(jié)課、那一支無聲的“疫苗”!
④其實,又何止語文課!地理、音樂、美術、哲學、生物、歷史……哪個不包含著豐饒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審美?哪個不蘊藏著比僵硬的字根、詞條、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遼闊的人文資源和精神含量?關鍵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傳遞那些信息。
⑤這些細節(jié)和感受,這樣的聯(lián)想與發(fā)言,為什么沒有進入我們的課堂?為什么不能種進孩子們的心里?難道不比空洞的廣告宣傳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連最日常最初級的人文課堂都無法讓孩子矗起“熱愛自然”“尊重生命”“保護動物”的信仰,當他們進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謂的環(huán)保宣傳和口號標語又有什么用呢?影響一個人終生價值觀的,一定是童年的記憶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動過心靈的細節(jié)!
⑦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說教和灌輸上,而在最重要的“審美”和“感動”方面——做得遠遠不夠。我們的教育似乎太實用,太缺乏審美習慣和情懷熱量了,讀解上偷工減料,目光也往往只有尺牘之長……所以,當被“吃貓”的新聞(剛從網(wǎng)上看到:廣州餐桌上日均“吃貓”一萬只)驚訝得目瞪口呆時,我突然想到:這些食客曾經(jīng)也是孩子,曾經(jīng)也是學生,可誰告訴過他們?nèi)瞬皇鞘裁炊伎梢猿缘哪?我又想起了那個用硫酸潑熊的清華學生……
我曾看過兩則報道,都和“樹”有關——
一位叫朱麗婭•希爾的少女,為保護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稱為“月亮”的紅杉樹,從1997年12月10日起,竟然在這棵18層樓高的樹上棲居了738天,直到樹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諾不砍伐該樹。
在瑞典的語文教材和旅游手冊中載有這樣一件事:1971年,首都斯德哥爾摩,當市政工程的鏟車朝古樹參天的“國王花園”逼近時,一群年輕人站了出來,他們高喊著“拯救斯德哥爾摩”,用身體組成人墻,擋在那些美麗的古樹前面……終于,政府作出了讓步,將地鐵線繞道而行。多么幸運的樹們啊,而其給新一代的瑞典人,也撐起了更加盛大的精神蔭涼。幾十年來,那些護樹的青年,一直被瑞典公民視為心目中的英雄。
讀這些故事時,我深深被打動了。一群多么天然和童話的心靈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常識,源于對世間美學元素的珍惜。我深信,他們之所以有這樣奮然的舉動,一定與其童年啟蒙有關,與早年那些圍繞樹的種種審美記憶和生命情結(jié)有關——正是那些印象和情結(jié)深深刺激并召喚著他們,才使之這般不顧一切地去行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想,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樹”不出這樣的人來呢?
像“樹”一樣郁郁蔥蔥、根深葉茂的“人”。
5.第①段中說“她是豐碑,但更是殤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2分)
6.通覽全文,第②段中 “精神疫苗”的具體含義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分)
7.文末劃線句的表達作用是
(2分)
8.第③段中談到“最終阻止無知與粗魯?shù)模蛟S正是那一絲遲疑和心痛”,從全文看,作者談到的現(xiàn)代社會的“無知與粗暴”有哪些?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第②段中,作者認為率先在孩子們眼神里閃現(xiàn)的“憂郁”是一種美,因為它蘊涵著一種美好的生命看法和價值判斷。
B.文中說教師們在沉醉于古典文學藝術美的同時,心中生起一絲隱隱的“傷感和悲情”,那是因為孩子們?nèi)鄙賹诺涿赖慕邮苣芰Α?/p>
C.作者對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深表遺憾,因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說教和灌輸上,不能讓學生感動和審美。
D.作者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進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而言,環(huán)保宣傳和口號將不再起作用。
E.全文語言沉郁凝重,視角新穎獨特,對古典文學和現(xiàn)實生存狀態(tài)有著深沉的思考。
三、默寫(5分)。
10.(1)蒹葭蒼蒼, 。
(2) ,悠然見南山。
(3)郁郁澗底松, 。
(4) ,青靄入看無。
(5) ,玉壘浮云變古今。
(6)是處紅衰翠減, 。
(7) ,一水中分白鷺洲。
(8)落木千山天遠大, 。
(9) ,鐵馬秋風大散關。
(10)霓為衣兮風為馬, 。
四、閱讀詩歌,完成題目(6分)。
移居(其二)
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記,力耕不吾欺。
11.陶淵明,自號 ,謚號 。(1分)
12.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恰當?shù)囊豁検? )(2分)
A、全詩生動地描繪了詩人佳日登高賦詩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與友人邊吟酒邊斟酌詩句。
C、“相思則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無為忽去茲”意思是不要急著離開這種生活。
13.本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的 的樂趣,請具體說明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3分)
五、課內(nèi)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文(13分)。
14.《黃州快哉亭記》的作者是 ,字 。辛棄疾的號是 ,
杜甫被后人稱為 。《變形記》的作者是 。(1分)
15.解釋加點字的意思(5分)。
(1)宮中尚促織之戲( ) (2)四海一( )
(3)負棟之柱( ) (4)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 )
(5)扃牖而居( ) (6)俾入邑庠( )
(7)風云開闔( ) (8)煙濤微茫信難求( )
(9)適得府君書( ) (10)君既若見錄( )
16.選出和“云青青兮欲雨”加點字詞類活用相同的一項( )(2分)
A、雨澤下注 B、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C、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 D、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E、復之全之
17.選出和“覆之以掌”句式相同的兩項( )(2分)
A、函谷舉 B、振之以清風
C、將何往而非病 D、又北向
E、村中少年好事者 F、雞棲于廳
18.有人認為杜牧作《阿房宮賦》的目的是“指陳病利”,請結(jié)合下面一段文字談談你對這種評價的認識(3分)。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六、閱讀下文,完成題目(12分)。
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巳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并工為牛馬飛鳥眾勢,人形好丑,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京師畫工于是差稀。
19.解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3分)。
(1)故不復更人( ) (2)乃窮案其事( )
(3)不逮延壽( )
20.選出和“乃使畫工圖形”加點字詞類活用現(xiàn)象相同的一項( )(2分)
A、里人高其義 B、籍其家資皆巨萬
C、道苦之 D、已星散去
21.選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項( )(2分)
A、求美人為閼氏 B、為人形
C、吾為汝父也 D、何以貨為
22.翻譯句子(2分)。
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
23.元帝錯過昭君,歸咎于畫工,對此人們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責任在于元帝自身,有人認為畫工受賄有錯,但“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
七、閱讀寓言詩《鳥的評說》,按要求作文(40分)。
麻雀說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說黃鸝
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
黃鸝說百靈
聲音悅耳動機不純
百靈說最無原則的
要算那鸚鵡
鸚鵡說喜鵲
生就一副奴顏媚骨
蒼鷹說麻雀寸光鼠目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示議論,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