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變異知識點
一、基因突變
1. 概念:DNA分子中堿基對的增添,丟失或替換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分子數不變) 分子水平
2. 分類:自然突變,誘發突變
3. 誘變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
4. 特點:
普遍性(所有生物都會發生,包括病毒)
隨機性(隨時,隨地)
不定向性(可逆的)
低頻性
多害少利性
5. 發生時期:主要是細胞分裂間期(DNA復制)
太空育種時,為什么選擇萌發的種子.因為萌發的種子分裂旺盛,DNA復制過程能夠中容易受各種射線影響而發生突變.
6. 結果:產生該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
7. 意義: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初始原材料。
8. 基因突變是否一定影響生物的性狀,(不一定)
① 基因突變新形成的密碼子與原密碼字決定同一種氨基酸
② 基因突變為隱性突變,如AA→Aa
③ 突變部位位于非編碼區(內含字)
9. 基因突變是否一定傳遞給后代(不一定)
① 體細胞基因突變,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后代,植物可以通過無性生殖傳給后代
② 生殖細胞基因突變可能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后代
二、基因重組
1. 概念: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過程中,控制不同形狀的基因重新組合(狹義)
2. 分類(廣義)
①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為基因自由組合
②減數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隨著交叉互換而重新組合
③基因工程(分子水平):克服遠源雜交不親和的障礙,定向改變生物的形狀,發生在同種生物之間
④植物體細胞融合
3. 結果產生新的基因型。
4. 基因重組的意義:是生物變異的來源,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三、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1.直接原因:血紅蛋白的一條多肽鏈上的一個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變成了頡氨酸。
2.根本原因:基因突變
無絲分裂沒有發生基因突變,有絲分裂只發生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不發生基因重組;減數分裂三種變異都有。
拓展:生物復習方法及技巧
1.要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①外有雙層膜,將其與周圍細胞分開,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區域內進行;
②內膜向內折成嵴,擴大了面積,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使各步反應有條不紊地進行;
③內膜圍成的腔內有基質、酶;
④基質、內膜上的酶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應所需,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學習減數分裂過程,開始只要弄清兩次分裂起止,染色體行為、數目的主要變化,而不能在上新課時對染 色體行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目、與遺傳三定律關系、與有絲分裂各期圖像區別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練習與復習中慢慢掌握。
2.設法突破難點
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識,能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 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若將其總結為“前期兩現兩消,末期兩消兩現”,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 “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一旦出示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3.經常歸納總結。
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
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
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
抓特點就是抓重點、抓主流,進行歸納總結,不能大雜燴,胡子眉毛一把抓;應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變異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