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復習重點(3)
八年級文言文復習資料
<與朱元思書>
1音節(jié):縹碧急湍鳶飛戾天經(jīng)綸橫柯泠泠作響軒藐窺谷忘返直視無礙上蔽
2: 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南朝梁文學家吳均.這篇文章的體裁是山水小品.
3:通假字:窺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4古今異義:戾(古:至,到達今:罪過,乖張)經(jīng)綸(古:籌劃,治理今:比喻政治才能)
5解釋一百許(大約)里負(任憑)勢競上(向上) 泉水激(沖激)石泠泠(形容水聲清越)作響千轉(zhuǎn)(通囀鳥叫聲)不窮(窮盡) 軒(高大)藐(遠) 爭高直指(指向) 嚶嚶(和諧的聲音)成韻戾(至)天直視(看)無礙從(順,隨)流飄蕩猛浪若奔(飛奔的馬) 鳶(比喻極力追求名利的人)飛天下獨絕(絕妙) 猿則百叫無絕(停止) 橫柯(樹木的枝干)上(在上面)蔽(遮蔽) 風煙俱(全,都)凈水皆縹碧(青白色) 疏條交(交相)映
6翻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7回答問題
(1)總領全文的句子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作者描寫水時,抓住了水的清,急或(清澈,湍急)的特點.描繪奇山時,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征. (3)文中從側(cè)面表現(xiàn)水的清澈的句子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表現(xiàn)全文中心的句子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5)第二段是怎從不同角度來描繪富春江的水?(從靜水清澈和急流洶涌等不同的角度來寫的)(6)夾岸高山,皆生寒樹,句中的寒樹是什么意思?(密而綠的樹,讓人看了產(chǎn)生寒意.)為什么用寒樹來稱樹?(寒字突出了山樹的濃密,樹葉綠得發(fā)暗,產(chǎn)生寒意.這樣寫突出了觀景者的心理感受,更易產(chǎn)生情景交融的效果)(7)第三段抓住了富春江兩岸的那些景物來寫,是如何展開描寫的?(抓住山,樹,泉,鳥,蟬,猿等景物來寫,描寫動靜結(jié)合,化靜為動,有聲有色,突出富春江的山之奇.)(8)文章第一段是總寫,寫登舟縱目的感受.(9)本文抒寫了作者向往自然,厭惡塵世的心情.(10)文章在寫山水之奇異時,哪寫語句是著重從視覺感受落筆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11)文章在寫山水之奇時,寫聽覺感受的語句又是哪寫呢?(泉水激石~~猿則百叫無絕.)(12)文章怎樣寫山之奇異的?(夾岸高山~~千百成峰)(13)作者是怎樣在文中抒寫自己身臨其境的內(nèi)心感受?(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14)有人贊美從富陽至桐廬的富春江"攬?zhí)煜缕婢坝谝簧?quot;,你覺得富春江奇在和處?(水清,山高,充滿了生命力)(15)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藐,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寫山,參照你乘船或坐車的體驗,說說這樣寫的好處?(以動寫靜,使靜止的景物富有動感生動形象的描繪出兩岸山勢的陡峭和壯美)
<<五柳先生傳>>
1音節(jié):因以為號 性嗜酒 造飲輒盡 吝情去留 短褐 簞瓢屢空
閑靜少言 銜觴賦詩 黔婁 若人之儔 不汲汲于富貴 宴如也
2<<五柳先生傳>>是東晉朝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著名詩人.
3解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處所)不祥其姓字(知道)因以為號焉(因而,于是)或置酒而招之(有時)(擺)造輒則盡(到,往)(就)期在必醉(期望,希望)環(huán)堵蕭然(空寂)宴如也(安然自若的樣子)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若人之儔(輩,同類)以樂(使~~快樂)其志(心志,志趣)宴如也(像~~的樣子)閑靜少言(與多相對)既醉而退(然后)簞瓢屢空(經(jīng)常,多次)
4回答問題:出自本文的成語不求甚解,它在課文中的意思是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現(xiàn)在往往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5寫出文中描寫五柳先生家貧的句子: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也宴如
6五柳先生的稱呼從何而來?(宅邊有五柳樹)7五柳先生的吃,住,穿是怎樣的?(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8五柳先生的生活態(tài)度如何?(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9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10《五柳先生傳》中“傳”讀作zhuàn,意為傳記。
11文章引用黔婁之妻的話的作用?(一方面與前面的不慕榮利呼應,一方面再次點出五柳先生的性格特點)
12從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中我們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怎樣的性格特點?(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展合污的性格特點)
13“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也宴如也”這對寫五柳先生有什么作用?(寫出五柳先生生活之貧苦,然而他卻安于這樣的生活。這是以環(huán)境描寫展示人物性格)
1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五柳先生喜歡讀書,廣泛涉獵,但不在一字一句過分深究,他讀書不是為追求功名利祿,而是自娛。)
15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個獨立與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的安貧樂道的精神。
《馬說》
1音節(jié):駢槽櫪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現(xiàn)其真馬耶祗伯樂相馬
2 下列加[ ]字的含義不同,請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盡其材()
一[食]或盡粟一石()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zhí)策[而]臨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A )
A、策之不以其道B、以叢草為林
C、以至鳥獸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為
4、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封建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而伯樂喻指(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集中抨擊的社會現(xiàn)象是(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
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作者借此表達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心情。
6、對文章的中心判斷正確的一項是(B)
A 天下無馬。B.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C.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D.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1、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擊統(tǒng)治者的錯誤行為。但作者沒有正面闡明該怎么做。參照最后一節(jié),你認為他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知人善用,任人唯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重用人才)
1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3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有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1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1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16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7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8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9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0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21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2能夠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3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4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tǒng)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5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6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6寫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2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yōu)榱丝桃獾淖非笸昝溃雎粤松磉叺拿溃蛊湓馐懿粦械脑庥觯刮覀優(yōu)橹z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2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30.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食馬者”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tǒng)治者。
31.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3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含義:顯露或表現(xiàn)②食之不能盡其材_材 _通_ 才__含義:才能③其真無馬邪 __邪___通_耶____ 含義:嗎,表疑問食馬者食通飼含義:喂飼養(yǎng)
33解釋:祗(只是)駢(兩馬并駕)一食或(有時)且(猶,尚且)欲與常馬等(同樣,等同)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才能)千里也是(這樣,這)馬也執(zhí)策(馬鞭子)而臨(面對)之策(鞭打)之不以其道食(喂)馬者食(吃)不飽
《送東陽馬生序》
1音節(jié):觀冰堅弗之怠或遇其叱咄俟其欣悅負篋曳屣足膚皸裂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
2解釋:嗜(特別愛號)學人多以書假(借)余益(更加)慕圣賢之道卒(最終)獲有所聞故(所以)余雖愚未嘗稍降辭色(臉色)無致(得到)書以觀不敢稍(稍微)逾約又患(擔心)無碩師嘗(曾經(jīng))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請教)問援(提出)疑質(zhì)(詢問)理俟(等待)其欣腰(腰佩)白玉之環(huán)窮冬(隆冬)烈風略無(毫無)慕艷意禮愈至(周到)至(到,到了)舍
3你從作者的讀書經(jīng)歷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秘訣?我的感悟: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并戰(zhàn)勝困難。
4、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tài)度可取嗎?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關系,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2)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并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zhì)的學子。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5和作者當年的學習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yōu)越的地方?結(jié)合本文,說說現(xiàn)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6作者寫富家子第衣飾華美,寫自己蘊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對比,更突出了自己雖然衣、食、穿、住與同舍生相比甚遠,但仍自得其了,因為內(nèi)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這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7文中作者記敘自己青年時代的求學艱難與刻苦,用意何在?(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目的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
8你從作者的讀書經(jīng)歷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秘訣?(我的感悟: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并戰(zhàn)勝困難。)
《小石潭記》
1音節(jié):隔篁竹清洌卷石坻嶼佁然俶爾翕忽差互悄愴幽邃
2解釋:卷石底以(而)出以(因為)其境過清(凄清)潭中魚可(大約)百許頭明滅可(可以)見乃(于是,就)記之而去隸(跟隨)而從者水尤清(清澈)洌(寒冷)從小丘西(向西)行俶爾(忽然)遠逝,往來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不可知其源似與游者相(相互)樂
3文章第二段主要描寫潭水和游魚,采用了側(cè)面描寫的描寫方法,表現(xiàn)了潭水的清澈。這一段采用了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表現(xiàn)了歡悅的心情。
4文章是按照先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再寫潭中的景物,接著寫小潭源流,最后寫潭中氣氛的寫作順序來寫,文章抓住了小石潭幽靜的特點。抒發(fā)了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5寫出表現(xiàn)魚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游動姿態(tài)的一句?(空游無所依)
6形容溪身形狀的句子?(斗折蛇行)
7形容溪身岸勢峭拔多姿的句子?(犬牙差互)
8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結(jié)合寫作背景,作簡要說明。(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diào),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9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來描寫潭水的清澈。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正面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潭水的清澈。)10找出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詞語,并解釋。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斗:像北斗星那樣蛇:像蛇那樣)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牙那樣)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凄:使~~~感到凄涼寒:使~~~寒冷)
下一頁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復習重點內(nèi)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