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強基計劃各省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2022重慶大學強基計劃在安徽省錄取最低綜合成績是612.33分;2022重慶大學強基計劃在福建省錄取最低綜合成績是609.90分;2022重慶大學強基計劃在甘肅省錄取最低綜合成績是575.28分。
重慶大學學校簡介
重慶大學(ChongqingUniversity,CQU),簡稱重大,位于重慶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由教育部、重慶市、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 [186]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為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波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高校聯盟、“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學校創辦于1929年,1942年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1952年調整為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8年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原重慶建筑大學、重慶建筑高等專科學校與重慶大學合并組建為新的重慶大學,2001年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有4個校區,占地面積53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近170萬平方米;設有二級學院35個,開辦本科專業99個;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3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5個;有在校學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來華留學生1700余人;有教職工53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3100余人。
強基計劃試點高校有哪些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
報考強基計劃有什么要求
1.高三考生,符合高考報考條件并且參加高考,應屆生和復讀生均可。
2.擁有省級比賽或五大學科競賽的獲獎記錄,且能夠證明自己具有學科特長。
3.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根據考生高考成績(占比不低于85%)以及高校綜合素質評價折算出考生最終的成績,由高到低進行錄取。對于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可破格入圍高校考核,并提前向社會公布。
強基計劃報考流程
鑒于2021、2022兩年高考情況不會相差懸殊,因此我們同樣以2021年強基報考流程為例,供大家參考:
3月底至4月簡章公布、網上報名啟動→6月學生參加統一高考、考生確認信息→6月25日前各省、市、區提供高考成績→6月26日前高校確定參加考核的考生名單→7月4日前高校組織考核→7月5日前高校折算綜合成績、擇優錄取。
什么學生適合報強基計劃
一、成績優秀的考生
強基計劃高校院校層級較高,參與的高校全部都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錄取線較高,而根據強基計劃的規則,要求考生高考成績比例不少于85%,所以考生成績一定要好。
二、對基礎學科感興趣
強基計劃招生專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直接聚焦到與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相關的本科專業。
選擇報考的考生需要對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高校開設的相關學科感興趣。
三、有規劃的考生
強基計劃帶給考生的一方面是機會,另一方面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強基計劃實行一校一策,設置單獨培養方案,可以獲取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將集中重點培養相關領域人才,所以考生一定要對自己的將來有一定規劃(具體方向參照第二條),才適合報名。
2022強基計劃39所一流大學名單一覽表
這39所大學全是985大學,其中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2022年新加入高校。
序號 | 學校名稱 | 省市 |
1 | 北京大學 | 北京 |
2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3 | 清華大學 | 北京 |
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 |
5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 |
6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 |
7 | 北京師范大學 | 北京 |
8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 |
9 | 南開大學 | 天津 |
10 | 天津大學 | 天津 |
11 | 大連理工大學 | 遼寧 |
12 | 吉林大學 | 吉林 |
13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黑龍江 |
14 | 復旦大學 | 上海 |
15 | 同濟大學 | 上海 |
16 | 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 |
17 | 華東師范大學 | 上海 |
18 | 南京大學 | 江蘇 |
19 | 東南大學 | 江蘇 |
20 | 浙江大學 | 浙江 |
21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 |
22 | 廈門大學 | 福建 |
23 | 山東大學 | 山東 |
24 | 中國海洋大學 | 山東 |
25 | 武漢大學 | 湖北 |
26 | 華中科技大學 | 湖北 |
27 | 中南大學 | 湖南 |
28 | 中山大學 | 廣東 |
29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東 |
30 | 四川大學 | 四川 |
31 | 重慶大學 | 重慶 |
32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 |
33 | 西安交通大學 | 陜西 |
34 | 西北工業大學 | 陜西 |
35 | 蘭州大學 | 甘肅 |
36 | 國防科技大學 | 湖南 |
37 | 東北大學 | 遼寧 |
38 | 湖南大學 | 湖南 |
39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