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南科大進入“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全國百強
深大、南科大進入“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全國百強
3月30日,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布“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蟬聯主榜(即綜合性大學排名)前三位。深圳有兩所高校入選主榜百強,分別為南方科技大學(33名)、深圳大學(68名)。
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90所。排名前十的大學依次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廣東有8所高校入選前100強,分別為中山大學(11名)、華南理工大學(26名)、南方科技大學(33名)、暨南大學(50名)、深圳大學(68名)、華南師范大學(79名)、華南農業大學(93名)、廣州大學(97名)。
據了解,“雙一流”高校在排名中占絕對優勢地位,百強高校中有90所為“雙一流”高校。10所非“雙一流”高校憑借強勁的綜合實力躋身百強,其中深圳大學(68名)、浙江工業大學(70名)、江蘇大學(78名)位列前三。
在單科類大學排名中,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醫藥類大學排名第一,上海財經大學位居財經類大學排名榜首,北京外國語大學名列語言類大學排名第一,中國政法大學位列政法類大學排名榜首,中央民族大學占據民族類大學排名首位,上海體育學院領跑體育類大學排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中奪冠。
2023軟科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
第二、第三的分別為上海紐約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首次上榜,位列第5名。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前身是“軟科中國最好大學排名”,2015年首次發布。 “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對象是中國1000多所本科層次的高校,為恰當反映高校在學校性質和學校類型上的差異、確保排名的公平性,軟科將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7類單科性大學、4類非公辦大學,采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評價體系設置了十大評價模塊,細分36個評價維度,內嵌100項評價指標,涉及345個評價變量,是對中國大學辦學水平的立體化監測式評價。
不同類型的學校排名TOP3
中國醫藥類大學排名的上榜高校有85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位列前三。
中國財經類大學排名的上榜高校有55所,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位列前三。
中國語言類大學排名的上榜高校有16所,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位列前三。
中國政法類大學排名的上榜高校有33所,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位列前三。
中國民族類大學排名的上榜高校有12所,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位列前三。
中國體育類大學排名的上榜高校有14所,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位列前三。
中國民辦高校排名上榜高校共208所,吉林外國語大學連續3年蟬聯民辦高校榜首,山東協和學院、大連東軟信息學院位列民辦高校全國前三。
根據“分線差”來選大學
用“分線差”填報大學志愿是常用的一種方法,“分線差”指兩種分數差,一種是院校招生最低分與省控線之差,另一種是考生分數與省控線之差,這兩種“分線差”比較好理解,比較簡單計算,我們通過數據對比很容易得出兩種“分線差”高低,然后根據“分線差”選擇出大學。
比如某個大學近三年招生最低分超省控線60分、65分、66分,而考生高考成績高省控線75分,那考生就可以報考這所大學,若是高考成績高于省控線60分,可60分卻低于院校招生分數與省控線的“分線差”,那考生報考這所大學就比較危險,可能就不會被大學錄取。
根據“分線差”數據可以一目了然地選出大學,但是“分線差”會因為高考試題難度、省控線高低、考生成績高低而變化,當然也會根據大學招生人數、報考大學的人數而變化。
比如2022年財經類高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河南理科招生“遇冷”,招生最低分數僅為527分,超理科一本省控線25分,可2021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河南理科招生最低分是652分,超理科一本省控線108分,此時再利用“分線差”時,我們就需要去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2019年招生數據,否則我們很容易滑檔,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高考填報志愿的五大誤區
1、片面根據分數填報志愿
很多人肯定提出質疑,不根據分數填報那根據什么來填報呢。當然高考分數是填報志愿最重要的依據,但是如果只以當年的考試分數和去年學校的最低錄取分數進行對比,這就太片面了。在填報志愿時,需要從這幾點進行分析,該高校在考生所在省市近三年的實際錄取分、平均分以及專業錄取最低分;該高校在本省市的招生計劃,一定要分析今年的計劃和往年計劃是否有變化;再查看招生簡章里的錄取規則,是否有專業級差;然后根據自己的位次(請注意不是分數),來參考往年該位次的錄取學校和專業。
2、只看校名不看專業
很多考生或家長一看到學校名稱里有“地質”、“石油”等字樣,就認為這樣的學校不能報,肯定都是艱苦的專業,還有的考生或家長認為帶有林業、農業等字樣的校名就業前景慘淡,還有一些是對外省的學校不了解,只要學校不是在大城市,直接就不報了。其實要認真研究學校的專業,看看自己喜歡專業的師資力量,就業前景。在報考志愿時,還需要做到省內外高校統籌兼顧,然后進行科學、合理地填報。
3、只報熱門專業
在很多人眼里,熱門專業就好找工作,工資也高,而冷門專業各種前景都不好。其實并非如此,其實專業并沒有冷熱之分。目前一些相對熱門的專業并不代表幾年后前景依舊那么光明,甚至現在一些冷門專業過幾年就成了熱門專業了。建議在綜合考慮自己情況下,進行“冷熱兼顧”的方式來填報志愿。
4、求學就是求職
職業是填報志愿的導向,但不應該將求學和求職等同起來。選擇專業和未來的就業方向有一定的聯系,所以在選擇專業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提高錄取率和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專業。
5、拒絕專業調劑
從理論上來說,分數高會被好學校錄取。但實際上并非人人都能實現這個理論,無論哪一年,都有一些考生總分超過了報考高校的錄取分數線,但是卻沒有被錄取。一般來說都因為服從調劑。其實服從調劑是一個提高錄取率的好方法,而且服從調劑也許不會吃虧。很多時候調劑的專業也不一定差,本人就是從被調劑的專業,而且我們整個班的就業前景遠遠要比我們學校其他專業要好,就算是被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錄取了,到校后也是可以轉專業、輔修第二專業,甚至還可以通過考研等途徑讀到自己理想的專業。